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2016-05-28杨桂军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问题情境

杨桂军

摘 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体验;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生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人的发展眼光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一、关注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人的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充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亲近数学。

如:《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我先从玩拼图入手,投影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

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

学生回答:“姚明。”

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

学生选了一块正确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

生:“因为要无空隙地填充。”

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注意做到“无空隙”,接着又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又如,“10的组成”这课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演示:两只猴子分10个猕猴桃)

师:两只猴子会怎么分呢?请你用现有的工具,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同学们说:“好!”

但有一个声音非常刺耳——

生1(立即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怎么不用分就知道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自豪地)说:在脑子里分的。因为我们学过9可以分成4和5。

(其他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师:那你们想动手去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猕猴桃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学会了10的分解方法。

二、关注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从上可知,人的思维能力往往是从人的感官直觉开始的。而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多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折风车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个做好的风车)

师:谁做过纸风车?谁知道折风车需要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生1:要用钉子。

生2:小棒、糨糊。

生3:正方形的纸。

生4:长方形也可以。

……

同学们试着做做。

(学生试着动手操作,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说一说你在折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2边介绍边折纸: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一个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同学们边看也边做。

这样,学生在折风车的过程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又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了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例如,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明是一名少先队员,他的红领巾不小心掉了,现在需要用这块红的平行四边形的布来做,怎样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呢?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A.拼一拼:每个学生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图形。

B.说一说:你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先让学生摆一摆,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能摆几个,面积怎么求?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及面积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来源于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真谛。

例如:在“简单的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首先,请各小组学生对本组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欢情况做出统计,再制成统计表,然后根据结果附上一些合理的分析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的统计过程,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在《认识物体》一课学习时,学生对各种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篮球、排球、魔方、水桶、饭盒、文具盒等这些东西十分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然后让他们看——观察,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等方法让学生慢慢体会和逐步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这是课标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重视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问题情境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