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片乡愁

2016-05-26李海娈

雪莲 2016年6期
关键词:嵩山姐夫书院

李海娈

家乡的山神庙

甲午年秋,我随父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南坡村。

南坡村在岁月巨轮的碾压下显得很沧桑。树木掩盖着小村庄,站在山下,除了下坡那几户人家,基本看不到老村的农舍。亦因为连续两年干旱,树叶子已多半垂落,覆盖着山坡的苍绿大多是酸枣秧子、蒿子和荆条之类的灌木。

居民已经由原来的山上逐渐迁至山下,农舍已经盖到拐弯路口了。新的宅院和房屋修建的气派而新潮,家家都是二层楼,崭新的院落,高门楼,大铁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完全不是当年低矮的瓦房、破旧的院落,还有一下雨就拔不出脚的泥泞的村路了。

因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宁静之余显得极为苍凉和颓败,失去了昔日的勃勃生机。记忆中儿时的村庄不是这般的寂静和苍凉,那时的村子从山的上边到下边共有四层(我家就住在最下边这一层,现在已经变为村子的中间部位。)都充满着孩子们的嬉闹声,大人们的笑骂声,老人们的呢喃声,鸡与犬的和鸣声,老牛的哞哞声,羊儿的咩咩声……尤其是傍晚时那独具本地特色的吃晚饭,端着从自家锅里盛出的基本一样的饭汤(中午称吃饭,晚上称喝汤,无论稀稠均为汤。),聚到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三奶家门前的那片空地上,稀里哗啦地边吃边闲聊一些令人愉快的话题。最为醉人的是,夏秋之交,喝罢汤,大家并不急于散去,而是围坐讲说一些奇闻异事,这个时候也是村人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光。尤其是秋季,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地边听玉米拔节的声音(家门前就是地),犹如天籁仙乐,看萤火虫蹁跹起舞。岁月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自然流逝着。那时的村子是活的,是有声有色的。

儿时我们最爱玩耍的地方是前坡的山神庙前,放牛,放羊,割草,摘酸枣,玩游戏都离不开此处。这里的平地不宽,四周的山坡上才是我们的乐园。在这里,我度过了物质贫乏但精神绝对丰富的童年,几十年过去了,每忆总是情深款款,喜上眉梢,以至于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梦里总会出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山坡,深深萦绕我的记忆,挥之不去。

三十多年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去那里看看,走走。于是,在忙碌完所有的事情之后,将要离开的前一天,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婶婶。婶婶说,正好我后半晌要到前坡去摘棉花,你跟我一起去吧。说来也巧,从我们回来,雨也就跟着落下来,连续数日,庄稼和树木得以滋润,家里的水窖终于蓄了足够的水,不用再去买水,缓解了两年之久的旱情,一直到昨天才放晴。今天的天气真好,天蓝莹莹的,大朵大朵的云白的令人心醉,秋高气爽。吃过午饭,我随婶婶出门,心情舒畅,一路上,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想把这份对家乡的情愫一一都装进手机里,待等到转身时好细细地回味。

从村东边左拐,一直往东翻越两架山,终于来到山神庙前,也终于站在这里,山还是那山,庙还是那庙,山在蓝天下显出雨后的青秀,喝饱了水,依然是那样的强健,这就是我的大山,我日夜魂牵梦萦的大山,我就是这大山的孩子!山神庙里香火很旺,记得小时候,这里只是一座光秃秃的小石屋,神像荡然无存,那是破“四旧”的结果。我看到庙前有一棵树婆娑在微风里,就问婶婶这是什么树,小的时候好像没有!婶婶说这是姜树,很早以前这里曾经长着一棵非常大的姜树,很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后来破“四旧”时被砍了,这一棵是在老树的根子上又发出来的,算来已经四十多年了。是啊,时光荏苒,岁月更替,很多的人和事都已走远,都已消失,且无处触摸,只有眼前这山、这树、这草,地老天荒地承载并演绎着这部活着的光阴和岁月。

拜过山神,我随婶婶往前面的坡下走,棉花地在沟底。这里的山与别处不同,路上全是粉化了的碎石砂砾,人需要侧身行走才行,直走会滑坡,人会跟着栽下坡去,非常危险,小的时候我从不怕走这样的路,可现在非常怕。费了好大劲,终于走到棉花地边,干旱使棉花没有长成材,低矮瘦小地站立在土地上,与我儿时记忆里的棉株反差太大,那时的棉株比十来岁的我还要高,而今的棉株连胳膊肘长都没有,棉桃稀稀拉拉挂在瘦弱的枝头,干咧着很勉强的嘴,无力地吐出属于棉花的白色,夹杂在棉枝间,勤劳的婶婶还种了一些绿豆和几株芝麻,绿豆比棉枝还要低矮,豆角也是稀疏地卷曲着,有的已开口,有的依然未熟。不知道为什么那几株芝麻却长得格外茂盛且绿生生的盎然勃勃。婶婶给我折了一枝最饱满的芝麻,我欣喜地接过,只舍得摘了一个芝麻栓,嗑开吃了,把剩下的放在地边,准备回家时拿上给父母尝尝。两块地的棉花,我和婶婶很快就摘完了,只装了袋子的三分之一。家乡人一直是靠天吃饭,连续两年的干旱,没有颗粒无收就已万幸!

回到家里,才想起,忘记把那一株芝麻带回来了,我急的直跺脚,要回去取,婶婶说算了,不值啥的!为此,我遗憾了很久。

嵩阳书院

这次回乡,意想不到的惊喜接二连三。

第一惊喜,是表姐夫相臣,想不到这位行医半世的大夫居然是位雅士。二喜是无意中邂逅了嵩阳书院,生为登封人,却一直不知道嵩阳书院就在家门口。三喜是在没有任何准备之下,拥抱并征服中岳嵩山于脚下。四喜是结识并拜访了登封市作协副主席诗词书画名家曹宗礼先生。五喜则是与多年不见的堂叔、堂兄嫂、兄弟们聚居一堂,共话家常。之所以称之为惊喜,是因为事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中秋节过后,我去看望住在登封县城的八十多岁高龄的三姨,相臣是三姨的二女婿,我的表姐夫。记得刚到家时他就对我说:“你想去哪里玩,只管告诉我,我全力奉陪!”我口头答应着,却没有往心里去。此刻,姐夫依然诚恳地问我想去哪里玩?我说少林寺和中岳庙已经去过了,目前就想到《嵩阳书院》去走走。姐夫说:“那容易!咱马上就走!”“真的?”我一跃而起,立刻拿了相机就跟姐夫出门。姐夫开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因为从小就离开了家乡,我对县城很陌生,不辨南北与西东,下次让我来,还是找不到地方。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从嵩山上流淌下来的两条河在书院门前汇成一条河称为双溪河。

书院背依嵩山最高峰峻极峰,四周古木掩映,依山傍水,十分幽静。大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此牌坊是2001年由登封县文物管理局投资修建的,现为嵩阳书院的新大门。走进牌坊,姐夫说:“我们先不进书院,你往西看,那里有一座石碑值得一看。”我转身往书院西侧望去,果然竖有一座石碑,非常高大,雕工细致,尤其是顶端碑帽制作的更为精细,惊叹,观望,拍照。姐夫说:“这个碑叫大唐碑,有嵩山碑王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碑!今天我就勉强为你充当一回导游吧!”姐夫谦虚地说。大唐碑碑名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刻立。主要记述了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炼丹九转的故事。至今在民间仍流传着立碑时的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唐朝时,嵩阳书院叫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道士,名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终日采药,炼丹,为人治病,声明远播。”正巧,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听说孙太冲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来讨取仙丹,玄宗服后疾病居然好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玄宗就派大臣到嵩阳观去立碑铭志。于是,大臣就请来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开工时,领工的匠人就问监工的大臣:“碑做多高?多宽?多厚?啥样式?”监工大臣随口说:“碑越高越好,碑首要戴个帽子,由嵩阳县知县监办,限工期一百天完成。”就这样,数百名工匠紧赶慢赶,做了81天,按照要求做成了,但碑身太高,立不起来,好不容易立起来了,碑帽怎么也戴不上去。工匠们急得团团转,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为此,监工大臣已一连杀了三个县官,六个工头。但碑帽依然无法戴上去。于是,监工大臣对石匠们发下狠话:“限你们三天,再戴不上去,把你们统统杀掉!”说完,扬长而去。正在大伙束手无策,愁眉苦脸的时候,忽然从东南方来了一个老头,围着石碑东瞅瞅,西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发。一个石匠对老头说:“您是哪里来的师傅?还是快些走吧,免得跟着我们遭灾。”老头回答道:“我也是个手艺人,走到哪吃到哪,走到哪做到哪,已经是半辈子入土的人了,怕个啥!还不是推一天少一天,啥时候土围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说完,老头不见了。

是这“土围脖子”四个字,让大家受到启示,于是,就从别处运来了大量的土,把碑身围住,一直围到碑脖子处,顺着土坡慢慢地把碑帽挪上去,戴上碑帽后,再把土挑走,终于完成了全部竖碑任务。据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从此这个“智立唐碑”的故事在嵩阳观一带流传了下来。这个充满杀戮和智慧的故事,把竖立这座大唐碑的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它不再是一座冰冷的石碑,而是一座充满着数百工匠的心血与汗水的灵物。碑文为大奸臣李林甫撰,主要记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崇信道教,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命道士孙太冲在嵩阳观和偃师缑氏山升仙太子庙炼丹九转的故事。碑刻为定公徐浩八分隶书,字态端正,一丝不苟,堪称唐隶上乘佳作。据记载,历代有识之士凡目睹此碑者,无不唾骂和讥笑玄宗的荒诞和李林甫的奸佞,清景日昣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为名山洗垢,惟定公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正自难废耳,今浩书存者无几矣……”

离开大唐碑,我们正式进入书院。如果说,姐夫讲解的关于大唐碑的故事只是给我以惊喜的话,那么后来他对书院的历史、传说以及登封的文化各方面的解说是足以令我吃惊并且对这位姐夫刮目相看的,这哪里是个每天只知道抓脉、开方子的郎中,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位博学的雅士,此行很庆幸有这样的姐夫为我做向导并担任解说,还必须得兼做摄影师!

进门左侧,看到一棵非常大的柏树,树身斜卧,依墙而立,灰瓦白壁的墙,古柏森森。姐夫说:“院内共有三棵柏树,据专家考证,树龄已有四千五百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棵是大将军柏,传说西汉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初见到此树高大茂盛,颇为惊叹,遂封为大将军。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一棵柏树,比第一棵还大还高还茂盛,无奈皇帝金口玉言,话出口就不能改,只好封这棵柏树为二将军柏。接着往前走,再次看到了一棵柏树,比二将军柏还要高大茂盛,这可让汉武帝为难了,罢罢罢,只好将错就错,就封此树为三将军柏。汉武帝这一错封不要紧,乐坏了大将军,气炸了二将军的心肺,三将军不服气,最后引火自焚。”当然这是传说,但如今的二将军柏却真是心肺四分五裂,就那样敞着怀站在院中,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枝柯挺拔。三将军柏于明末被火焚烧。赵朴初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回味着古柏的传说故事,我们进入第三重院内,院内环境幽静雅致,是读书治学之地。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当时称嵩阳寺,到唐朝改为嵩阳观。历经时代的变迁,到五代时周代又改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改为嵩阳书院,还因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这里讲学,这里又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鼎盛时期,拥有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书院毁于明末,清代康熙重建。经历代多次增补修建后,逐渐形成规模。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历经千余年的书院教育算是走完了它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永远地载入史册。现在的书院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由五进院落组成。最前面是先师祠,供奉着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是讲堂,门联书写“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草书字体,是河南省著名书画家、中国少林书画院院长郑玉崑1989年书写,是当年学子们在此听候先师讲课、授业解惑的场所。再后是道统祠,奉祀帝尧、大禹和周公。最后一进是藏书楼,楼内陈列清代存书《二程全书》《二程遗书》《四书五经》《四书近指》《周易》《二程萃言》《中州道学编》《说文解字》,景日昣编纂的《嵩岳庙史》等珍贵古书典籍,还有1982年在嵩山峻极峰顶发现的唐久视元年(700)七月七日“武则天除罪金简”(复制品)及嵩山碑碣拓片10余件。清代诗人焦钦宠赋诗《藏书楼》:“书院藏书书有楼,楼环山色望中收。不才幸坐春风里,立雪程门许我游。”两侧配房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廊壁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留言。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由记故宫铭”的诗句。两侧的房舍内陈列着丰富多彩的市内外摄影,字画等作品,文艺文化在这里竞相争艳,五彩纷呈。

姐夫一边讲解,一边为我拍照,忙的不亦乐乎。我听得尽兴,游得开心,不虚此行。

游嵩山

第二天一大早,姐夫约了二表哥宗耀,陪我一起爬嵩山。

这于我又是极大惊喜,尤其是宗耀哥,从不喜好登山,年过半百,今天却是首次爬山,这不能不令我心中窃喜。

匆匆吃过早饭,随姐夫和哥哥出门。天不好,阴沉沉的,表哥说:“我怕这天会下雨啊,还是带上雨伞,以免被淋湿。”我和姐夫都认为不会下雨,不愿意拿伞,其实是怕累,除了必须的水和干粮,不愿意多拿一点东西。姐夫一直把车开到嵩阳书院门前,找好停车位后,打开后备箱,哇!真细心,水、水果、馍馍都准备妥当,我们每人背一份,为了减轻我的辎重,只让我拿了一瓶水和几个苹果,剩下的他们俩全部包了。

我们沿嵩阳书院东侧的一条羊肠山路盘旋而上,姐夫是向导,他说这条小路是上嵩山比较好走的一条路,他已经走过不止二十回,经常与朋友们到峻极峰畅饮,赏月,每每酣醉才归,盛夏时还常到山底下那一片绿荫树下打牌喝茶消闲,听得我好羡慕,神仙日子啊。

沿着崎岖山路往上走,“叠溪山庄”四字映入眼帘,问了姐夫方知山庄因叠石溪而得名。不由得令我想起了司马光居住此地时的即兴之作《叠石溪》:“石下泉声蔓草深,石上露浓苍苔遍。山鸟惊起飞且鸣,叶坠空林人不见。”据记载,当年司马光游嵩山时,觉得嵩阳书院东墙外的叠石溪畔环境幽静,怪石嶙峋,溪水潺潺,溪流两岸繁花妖娆,树木青翠蓊郁,他欣喜异常,就在这里买了一块宅地,建成临时别馆,取名为“独乐园”。每年夏天,他都会到此居住避暑。还有到崇福宫履职,在嵩阳书院讲学,也都是居住在这个别馆中。据说《资治通鉴》的第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此完成编撰的。嵩阳书院自五代形成雏形后,曾有许多有名望的学者在此讲学,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德高望重的先贤们,闲暇之余登临嵩山,饮酒赋诗,现存的诗文就有200多首(篇),为中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嵩山巍峨矗立,岿然不动,但每一位登临者的所思所感却各自不同。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张耒《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我们顺着羊肠小道一路向上,一边走,一边听姐夫介绍着:“前面不远处就到野猪坡了,到那里我可以稍作休息,喝点水,补充一下体力。”我问:“是不是林冲曾经路过的那个野猪林啊?” 姐夫笑了,说:“不是,名字都不一样啊!”我也笑了,真希望就是呢。于是,就咬牙加劲地低着头往上走,除了累就是汗,才走了这么一点路就已经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自顾已经不暇,还怎么欣赏美景?正暗自嘀咕,眼前已出现了一个大石板坡,石板呈赭黄色,鲜艳艳的,好看的很。我说走不动了,就在这里歇会儿吧。姐夫说:“这里就是野猪坡。传说古时候,这里常有野猪出没,所以得名。”“你看东面那座峰就是虎头峰!这个峰上面有一块岩石,就像伸颈西望的老虎头,那个山崖口叫虎口崖。传说道士李筌就是在那里寻得了《黄帝阴符经》。野猪坡与虎头峰之间的沟谷叫黑龙谷。楼异有诗:“万里封侯相不如,道人曾此获阴符。轩牙露舌惊樵采,猛士还当捋尔须。”我们今天的时间来不及上去,只能就这样远远地观看。表哥说你看这山上的景多好看,再看那边的那一丛花开的多灿烂!我抬头向左观望,哈!还真是呢,一丛浓艳的紫色,正蓬蓬勃勃地怒放着!我忍不住拿起了相机……

片刻休息后,体力得以恢复,我们继续向上走。天公作美,阴天但未下雨,山上雾岚氤氲,树木被昨天的雨清洗的翠色欲滴,叶片上的露水不时会打湿我们的脸颊和手臂,但丝毫不影响我们上山的兴致。我们放慢上山的脚步,边走边欣赏,边拍照,姐夫介绍说:“嵩山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今天我们所走过的路线可以让你经过或看到一坡(野猪坡)一站(气象站)六峰(虎头峰、凤凰峰、胜观峰、周到峰、狮子峰、黄盖峰)一涧一庙(中岳庙)!”我惊叹“啊!能走这么多地方?真是太好了!”姐夫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一坡,看到了虎头峰,马上就要到凤凰峰,到凤凰峰我们就差不多上到一半了。”我和表哥虽然很累,但不敢懈怠,加油努力往上爬,姐夫毫无疲惫,精神抖擞。看来人家说的已经上过嵩顶不下二十回之多,此言不虚。我和表哥自叹不如,从体能到经历皆如是。边走边回望,县城已经被我们踩到脚下,全貌越来越清晰,只是被薄雾笼罩,看不太真切,这反倒增添了几分情致和神秘。

低头弯腰,爬了很长时间,终于遥遥地看到高处的大石头上三个红色大字:凤凰峰!终于到了。传说当年唐高宗游嵩山时,看到有许多凤凰齐集在此峰上,才有了这美丽的凤凰峰的诞生。“当年翔凤此徘徊,曾有真人览德来。今日飞鸣天外过,纷纷燕雀不须猜。”我和姐夫激动地跑到刻着字的大石头跟前,这里地势很陡,不能平坦站立,勉强站在那里拍照,我开心地笑着,兴致极高。不由得感叹:身为登封人,不谙登封事。脚踩嵩山地,方知天地中。这些年,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对家乡的一切都不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次回乡,给我的惊喜和意外实在是多,以往,三山五岳于我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虽向往,但从未想过会有机会去膜拜,去登临。今天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嵩山的怀抱,拜访名山,聆听先贤的心语,拜偈先贤的圣灵,这需要多大的福缘,我的心被深深震撼。坐在凤凰峰顶,仰望峻极峰,万岁峰和起云峰,只见山峰间云蒸雾绕,景致瞬息万变,“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示真面目于我,但我已很满足,不是吗?能够来到这里,就应知足。姐夫说:“峻极峰也叫御碑峰,是嵩山群峰之最高峰,因武则天和清高宗在峰顶立有石碑而得名。”起云峰海拔仅次于峻极峰,此峰只要起云则必下雨,所以得名。万岁峰则比较出名,是嵩山的象征,登封的标志。传说,当年汉武帝率群臣,沿着嵩山万岁峰东侧的御道(周道峰)登山游览,求神拜仙,走着走着,忽闻山谷里传来一阵阵高呼万岁的声音,以为神仙显灵,于是龙颜大悦,随封太室山为嵩高山,封“山呼万岁”的山峰为万岁峰。后世诸位帝君常登嵩山来拜祭,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万岁峰,因皇帝御封而得殊荣,在嵩山众峰之中,虽不是最高,却成为主峰之一,虽不是最古老的,却成为最独特的,因此处处彰显出其尊贵、威严和唯我独尊的皇家风范。这时,一个背着很重的东西往上走的中年男人经过我们身边,我们热心地喊住他:“老乡,坐下歇一会儿吧,我们这里有水有馍!”他憨厚地笑了笑,没有停步,回答:“不歇了,赶时间!”我问:“背的是啥?”“水泥!”“背一趟多少钱哪?”“一百块!”“一天能背几趟啊?”“最多三回!一般两回!三回太累!”这句话已经是遥遥地飘过来的,人已经离我们很远了。表哥说:“我们拿着这么一点吃的,就已经很吃力,他背着的可是水泥啊!”姐夫说:“气象站就是靠人力背材料建成的!” 我无语,这就是高山,任你科技和机械化如何发达,还是有征服不到的高处。

我们到气象站时天已经过午,姐夫说,西边是峻极峰、万岁峰和起运峰,常言说:“来嵩山不上峻极峰,等于没来!但我们今天的时间太紧张,这样吧,给你留个悬念,等你再回来,姐夫一定陪你上到峻极峰,你看怎么样?”我说:“行吧,那就留着这个悬念,我还会再来登嵩山!那往东走是去哪里?”“往东走是胜观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下山了。”就这样,我们折向东走,先到气象站,因为刚才遇见过背水泥的民工,所以,对于这只有两间平房的气象站和工作人员肃然起敬,房子建成太不易,上班的人也不易,他们每天要上到这么高的山顶来,坚守工作岗位实属不易。

气象站门前有两棵山楂树,左树青右树红地结满了果子,果子比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要小许多,十分稠密,顺手摘了一个,味道还不错,酸酸甜甜的。我开心地站在树下的台子上拍照,爱极了它的茂盛。表哥和姐夫特意为我采摘了一些果子,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果子告别气象站。沿路向东,开始下山。脑海里就涌出了宋之问的《下山歌》:“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时复何时?”是啊,我再游时复何时啊!站在山顶,很郑重地回身拍下了气象站和嵩山顶……

向东走了不多远,下台阶,有一个平台,姐夫指着右侧的一支高耸的铁杆子说:“这是山顶的摄像头,我们此刻在山顶的一举一动,县城监测室里的工作人员都一清二楚。”“啊,幸好我们都是安分守纪的良民!”“之所以置放摄像头就是预防人为的破坏啊!”嬉笑着,我们继续往下走,姐夫很性情地唱起了号子:“额,喝喝!额,喝喝!”音域宽广豪迈,这是我所听到的最令人感动的号子,深沉、深情、打动人心。

胜观峰!姐夫指着路左边的一处石刻。果真,“胜观峰”三个红色大字映入眼睑。我立刻想起了《笑傲江湖》中五岳剑派中的嵩山派不就是在胜观峰上吗?我今天居然来到了现场实地,仿佛从小说中走来,真是始料不及。哎呀,这地势真够险的!我们三人分别攀爬上去拍了照片,算是作为到过此地的纪念。

走到峻极峰与卢涯瀑布界石碑刻处,有三条岔路,一条东北,一条东南,西方是我们过来的路。姐夫说:“东北边是去卢涯瀑布的,但我们今天不能够去了,所以我们只能走东南,从黄盖峰下到中岳庙回家!”看看表,时间的确已经下午的三点多钟,只能就此折返。沿途路过一小庙,说是中王爷是爷爷住的庙,本想进去看看,但庙门紧闭,似乎无人迹至此,只好打消念头。再往前走,遇一小村庄,很静,我们坐在村边树下歇息。

村旁有几株桃树,桃子正挂满枝头,我拿起相机拍照。表哥见状,站起身准备摘桃子,我说:“人家要骂的!”表哥说:“没事,在这偏僻的山上,主人是不计较的。”正说着,一个端着饭碗的妇女冲我们大声喊叫着,我吓了一跳,以为人家在责骂我们摘了人家的桃子。再一看,不像是责备,这才听清楚了,是叫我们到另一棵树上去摘,说是那一棵上的桃子熟了,可以随便摘,而我们正要摘的那一棵树上的桃子尚未成熟,摘了也不能吃。还要怪主人不诚心待客呢!我脸红了,毕竟没有问过主人就动手摘了人家的桃子,很不安。谁知那个女主人很诚恳,硬叫我们摘了吃,说:“熟了的东西,不吃也掉进土里浪费了。”于是,我们非常感谢地摘了十几个自然成熟的桃子,谢过主人,离开。

走下一个土坎,右转下坡,羊肠小路,比上山时的路还要难走,青苔遍布,湿滑泥泞。因是下山,我们须侧身慢行,比上山时多加了几倍的小心,但表哥还是不防脚下一滑滚了坡,还好没受什么伤。令我们虚惊一场。下山的路倒觉得很漫长,九曲回肠,终于来到姐夫所说的水涧。这是一处由山溪汇成的瀑布水涧,在其左侧的大石头上刻着一个红字:“涧”,树枝低垂,遮住半个,不熟悉此处地形的,一般不容易看到字。攀着斜石板,站在那拍了一张照片,样子滑稽,心中得意。因为连续两年大旱,水流已细弱如游丝,瀑布已干涸,水涧只剩下一个山涧,不见了昔日的丰腴。细弱的山溪在瀑布垂落的石板的凹处尚聚着一洼清澈的山泉水,这为大山平添了几分灵气。经过刚才的漫长行走,三个人都累了,坐在这充满着灵气的山水旁休息。感觉这也是惬意的享受。姐夫撩起清水洗脸,洗罢脸意犹未尽,又脱了鞋袜洗脚,看着他如此舒展,心中暗自赞许:“真是大山的孩子!”他尽情地在山的怀抱里恣肆撒欢儿。我则不停地拍照,选择各个角度,同时把姐夫和表哥的姿态也装进了镜头里。

离开水涧又向右折向西走到一个山梁上,姐夫指着梁上的一座山峰说:“你看那里就是狮子峰!”我抬头观望,站在我们所在的位置看果真很像一头咆哮的雄狮。

周道峰在黄盖峰的西边,当年汉、唐帝王登嵩山,乘坐銮舆经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御路。傅梅有诗:“千载登封地,銮舆曾此过。一片荆榛色,几声樵牧歌。”我们三个人穿林打叶,步履轻盈,越行兴致越浓,表哥竟放开歌喉,惟妙惟肖地唱起了申凤梅的《收姜维》,很有申派的味道呢。姐夫吼号子,表哥唱越调,气氛很是愉悦,我的心情也极佳,三人都忘记了登山的疲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盖峰,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峰,离家也越来越近了。相传,汉武帝当年游嵩山时,在玉人峰看到了五寸高的玉人,在东南的峰上(黄盖峰)看到的却是黄云如盖,此峰便因此命名,至此我才明白此黄盖并不是三国里的那个黄盖。黄盖峰在中岳庙正北,这个山峰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经登临过,峰顶有一小庙,传说是中王爷的父亲在此居住。楼异赋诗:“一片黄云驻不飞,中天帝子欲何知。不须更问玉人事,自有嵩高峻极诗。”

站在这里回望我们走过的峰峰峦峦,曲曲折折,峰回路转,现在能看得到的只是一片浓荫蔽日的林海,其余什么都看不见了,不禁感慨万分,来回四十多里山路,就这样被我甩在身后,也甩在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失为我人生的一次壮举!登嵩山,登的是我人生的一次高度,是我攀援文学的一次高度。嵩山之行,不单是亲近了嵩山,更重要的是使我了解它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丰富了我的思想,提高我的了阅历,锻炼我的了意志!

读山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读懂了自己。

雨中拜访曹先生

从嵩山回来之后,表兄和姐夫很郑重地向我介绍了一位曹门家族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本家兄长曹宗礼先生。

仰慕不已,于是,第二天上午,由姐夫电话沟通相约后,便陪同我冒雨前往拜访这位儒学先生。

叩开大门,眼前看到的是一位儒雅俊逸的男子,我知道,这位一定就是先生了,大高个,国字脸,架着一副眼镜,神态安详。他热情地让我们入客厅。这是一座城市中的雅致小院,院内栽种果树和花卉,正面为上房,侧有配房,二层小楼,一楼是客厅兼卧房,二楼是先生书房。上二楼,左拐是一条通往书房的过道,过到尽头便是书房,过道两侧挂有书画,未进书房便已感觉到了文人家中特有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书房是个套间,内外两间都摆满了书籍,书架上,书桌上,茶几上,包括地上的所有空间到处都是书籍,先生曾赋文:“家有小书房,唐诗列,宋词藏。集李杜,储老庄。橱上生芝兰,壁中见清光。”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有的落款是先生的名字。看来,先生不只是擅长诗文,还精通书法,字写的是遒劲有力,字字生华。很喜欢,就不顾一切的大胆向先生讨要了一幅。

观先生书房,我顿生自惭形秽之感,读书人当如先生,饱读诗文,学富五车。窗外秋雨瑟瑟,书房内喝茶,谈诗论赋,听先生谈吐之间,便受益匪浅。兴致起,朗声阅读先生的诗文,激情四溢,文如其人,至情、至性、至亲、至孝矣!

承蒙先生慷慨赠书《曹雨诗文选》《嵩山方言》《登封散文年选》及《大河诗刊》等等十几本,呜呼!为我开启了解读家乡的窗口,抱书归来,天气已放大晴,秋阳艳艳,秋高气爽!

猜你喜欢

嵩山姐夫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我爱我家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尹朝阳:嵩山高
白鹿洞书院记
郑州嵩山地磁台站建站可行性分析
姐夫是个十足无趣的人
你昨晚在哪
捉迷藏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