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促进

2016-05-25朱姣殷小川徐守森

体育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

朱姣 殷小川 徐守森

摘 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探讨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的促进方法。认为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支持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其中,来源于父母和同伴的自主支持可以有效影响学生课后的体育活动行为,来源于课上体育老师的自主支持,可以通过满足学生课上的心理需要,提升学生的课上参与动机,并通过跨情景模型,影响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体育老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环境,并倡导父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自主支持,鼓励学生结伴进行课上及课后的身体活动。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47-03

1900年,梁启超写就了闻名于世的《少年中国说》,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然而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却在不断下降。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肥胖率的持续增长及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也早已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西方国家的研究者认为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久坐的生活模式,这是肥胖率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地处欧洲的希腊也同样只有小部分男生和女生在休闲时间能够进行中等和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相关研究调查显示,越是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青少年则越可能成为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成人[1],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期是体育活动参与的急剧下降期。可以认为,青少年初期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对其日后的身体锻炼行为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促进。

一、理论概述

近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开始不断探寻能够提高青少年人群身体活动水平的方法与措施。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 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对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现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与完善,自我决定理论已发展成为具有五个子理论的综合理论,包括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标内容理论。整个自我决定理论可以说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最终形成的。

自我决定理论为体育活动行为的三个关键领域提供了解释方法。首先,其描述了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奖励、信息反馈、指导风格)和个人因素(如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动机类型、心理效果(如行为意向和幸福感等)的影响。第二,其提供了锻炼活动习惯养成的一些解释方法,这其中包括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变量。最后,其为提高锻炼行为水平的干预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指引和明确的指导,通过有效提高体育活动参与的动机水平,进而改变相应的行为。

其中,有机整合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并创造性地根据自我决定的程度将外在动机划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2],如图1所示。举例来讲,体育活动下的内部动机如“我在课下进行体育活动是因为乐趣”,其行为源于活动本身,其自我决定的程度是所有动机形式中最高的。在外部调节中最多自我决定部分的是整合调节,如“我进行体育活动是为了完成自己是一个健康人的观念”。认同调节也是自主动机的一种,但严格来讲其性质是外部的,是对行为个人价值结果的追求,如“我参与体育活动是因为我觉得它能帮助我减肥”。内摄调节是外部动机的形式,其行为出于追求某种潜在的自我价值,或避免某些情感状态(内疚和羞耻),如“我跑步是因为我不跑步就会感觉到难过”。对外部偶然事件的追求(如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则为外部调节,如“我参与体育活动是因为这样妈妈就不会拿走我的奖励”。无动机代表了意向和个人驱力的缺乏,如“进行体育活动对我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 l Need Theory,BPNT)是自我决定理论的第四个子理论,主要关注于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及关系需要和动机及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能力需要(在某一环境中有效掌握挑战任务)、自主需要(感觉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以及关系需要(在特定环境中感受到一个和他人有意义的联系)。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者认为三种心理需要应该作为人类发展和健康的基础,是所有人类共同具有的基本需要。当人们意识到三种需要满足时,人们以内部动机来驱使行为。

二、相关实证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者认为,通过提供社会背景的支持可以建造合适的环境,并通过适宜的环境促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产生更加自我决定的行为动机,并最终影响身体活动行为水平和幸福感。在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促进领域也是如此。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支持是体育活动背景中被研究最多的社会背景成分,部分研究者将自主支持感定义为个体感受到由重要他人塑造的、支持个体自主动机的背景和氛围。有研究者对自主支持的四个特征进行了概括:(1)向对方提出要求的同时应该说明理由;(2)认同并理解对方的情感和立场;(3)为对方提供选择的机会并鼓励对方的主动性;(4)要将控制压缩到最小[3]。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显示当重要他人如老师和经理表现出对学生或下属的支持行为时,这些环境特征可以提高环境任务中个体的自主动机水平,使得个体行为的坚持、承诺、愉悦感和幸福感得以增加。如前所述,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者认为个体感觉到外部的自主支持,可以通过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作为中介,产生进一步的自主动机,并进而最终影响相应的行为结果。

体育老师的自主支持感影响学生课上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在自我决定理论中,Deci和Ryan认为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主的条件,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可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坚持程度。之后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感觉到体育老师体育课的自主支持,就有可能报告高水平的体育课参与动机,而三种需要的满足在课上背景因素和课上自主动机间起中介作用。国内学者调查小学高年级女生体育课中的自主支持感与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认为自主支持感影响学生动机定向,心理需要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以上相关理论模型也得到了干预研究的支持,韩国研究者对韩国老师进行教学干预,认为提供自主支持组的老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了相应体育课上的行为结果[5]。

跨情景模型(Trans-Contextual Model,TCM)中的核心原则是在一定背景内的自主动机能影响相关背景的动机,如体育课上的动机能预测他们参加休闲体育的自主动机。跨情景自主动机间的特别联系来源于Vallerand的分层动机模型假设。Vallerand提出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动机一般在三个水平上进行操纵:整体水平,背景水平,特定水平。整体水平动机反映了自主动机最广义的特质,影响许多背景下的行为。背景水平动机是特定背景下参与行为的动机,如体育课或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特定水平指的是特定情境下行为产生的自主动机。Vallerand假设特定背景中的动机部分受到整体水平动机影响,也受到相关背景动机的影响。跨情景模型中休闲时间和体育课自主形式动机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个假设,而模型也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验证。最新的研究探讨了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对锻炼相关结果变量的影响,认为学生感受到的体育老师课上自主支持感影响以上锻炼相关结果变量,而这个关系是正向的[6]。国内学者对此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7]。国外有学者对此进行干预,认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提供选择,可以促进学生课下的体育活动水平,研究结果支持了相关的假设。

而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老师的自主支持感并不是青少年自主支持感的唯一来源,同辈和父母的自主支持感可能相比体育老师会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影响,因为较多国外研究认为体育老师的自主支持仅发生在体育课的背景中,许多调查研究认为来自于家庭和同伴的社会支持会对锻炼行为产生影响。如国内有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影响因素包括同伴支持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对其体育活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国外研究者调查中学生父亲、母亲、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锻炼参与、锻炼榜样三种支持对休闲时间锻炼行为的影响,认为父亲、母亲和体育老师能通过三种支持(自主、参与、榜样)帮助青少年在短期内积极活动,鼓励了更自主的动机,也和长期的锻炼行为坚持有关,在研究中得到了中度的相关关系[2]。

三、启发与建议

体育老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环境。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支持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将有助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进而促进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那么,如何创设自主支持感或提供具有自主支持的环境,就是我们当前急需细节化的问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1)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要非常明确地说明相应的理由,让学生理解自己做动作的原因。(2)体育教师应具有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学生的情感和立场,理解不同水平学生在面对同一任务挑战时,可能会拥有的不同心理状态。(3)体育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或课下体育活动中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选择,让学生能够具有自我决定的空间,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项目。同时,体育老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出于自己的意愿去学习。(4)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控制压缩到最小。很多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习惯性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使学生的自主需要很难满足,其常常会感觉到是被要求去完成一个制定的动作,而非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完成动作。举例来说,如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准备活动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选项,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如篮球起跳、排球拦网、足球顶球等不同项目。体育老师需要清楚地向学生讲解不同项目具体的训练目标及原理,并鼓励学生在挑战的同时进行相关动作上的创新。

体育老师应倡导父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自主支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不仅仅是体育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自主支持感能够影响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父母的自主支持也同样重要。体育老师或班主任应借家长会或其他合适时间,倡导父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支持。而这种支持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与口头上的支持,这种支持的形式应该是具有自我决定性的。如前所述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体育活动提供自我决定的可能,向孩子解释体育活动行为可能给他带来的益处,理解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积极的鼓励。如果父母以命令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反而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

体育老师应鼓励学生结伴进行课上及课后的身体活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同伴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同伴的自主支持能够满足彼此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效提升相应的体育活动自主动机,促进体育活动行为。同时,同伴的参与也与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坚持性存在紧密联系。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相关原理之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结对学习。如水平三阶段的篮球技能教学,学生可以在老师示范之后自行组队,进行相互之间的对抗赛,并轮流作为裁判。

综上所述,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促进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理论。要达到理论所描述的效果,中小学体育老师应从众多途径下手,提升学生课上及课下的自主支持感,倡导父母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自主支持,鼓励学生结伴进行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当前国内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干预研究较少,对此感兴趣的老师或可参阅相关资料,进行与此相关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Menschik D,Ahmed S,Alexander M H,et al.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 weight[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08,162(1):29.

[2]McDavid L, Cox A E, Amorose A J. The relative ro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adolescent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and behavior[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2, 13(2): 99-107.

[3]Standage M, Duda J L, Ntoumanis N. Student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eacher rating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J]. Res Q Exerc Sport, 2006, 77(1): 100-110.

[4]孙开宏,季浏,王春芳.小学高年级女生体育课中的自主支持感与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410-413.

[5]Cheon S H, Reeve J, Moon I S. Experimentally based, longitudinally designed, teacher-focused intervention to help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e more autonomy supportive toward their student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2, 34(3):365-396.

[6]Standage M, Gillison F B, Ntoumanis N, et al. Predicting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Well-Being: A Prospective Cross-Domain Investigation of Motivation Acros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etting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2, 34(1): 37-60.

[7]孙开宏,季浏.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0,17(2):64-68.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项目号:PXM2015_014206_000066

项目名称:学科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与激发策略)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
金华地区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调研
学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分析
西部地区幼儿园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白族民间体育活动考析
巧用农村资源开展体育游戏
创新“游戏规则”让体育活动更精彩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