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冷的现实,最热的火“2016东北诗歌交流会暨于国华诗歌研讨会”在四平举行

2016-05-16学军

海燕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华诗人诗歌



最冷的现实,最热的火
“2016东北诗歌交流会暨于国华诗歌研讨会”在四平举行

2016年1月24日,由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和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16东北诗歌交流会暨于国华诗歌研讨会”在英雄城吉林省四平市举行。来自北京的著名诗人潇潇、花语,黑龙江诗人郭富山、田海君、姜超、赵亚东,辽宁诗人李犁、李皓、王文军、孙大文,四平本地诗人、作家孙学军、吴海中等1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于国华,吉林梨树人,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服役,退休前任四平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三级警监。于国华19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文本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承袭传统,又刻意求新,在诗意和现实的互动中保持了生活的原汁原味,继而营造出一种鲜活的诗歌氛围,呈现在文本上的是抒情和唯美构成的中心题旨,而丰厚的人生背景则是其发轫成诗的不息源泉,是他完成诗歌精神向度的前提。四十多年来,于国华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000余篇(首),作品多次被收入各种选本,曾出版《于国华抒情诗选》《西窗雪》等多部文学专著。其中诗集《想念麦子》获第三届吉林文学奖一等奖,长诗《微尘》获第十一届长白山文艺奖。于国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委员,吉林省文学院聘任制作家,四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平市公安文联主席。

座谈会上,四平本地诗人、作家孙学军率先发言,他把于国华的诗歌归结为三类不同诗歌文本:一种是传统文化接续当下场景,另一种是军旅生涯还原生活现场,第三种是个人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辨。但是由于职业等原因,于国华并未得到诗歌界和评论界的足够重视。

《延河》特约诗歌编辑、著名女诗人花语对于国华的人品、个人修为赞赏有加,她认为由此而形成了于国华渐入佳境的诗歌创作佳绩。同时,她也提醒于国华,要从生活现场直接入手,摒弃太多的意象,多注意手法和技巧,以达到虚实相间的效果。

而1990年代由于主编《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而蜚声诗坛的著名女诗人、画家潇潇则认为,于国华的爱情诗明显好于他的一些抒写日常生活职业感叹的诗歌和政治抒情诗,其中的诸多意象使用得极其自然、生动,跟上了时代的审美情趣。潇潇选取了于国华的一些近作进行具体分析,说到动情处,竟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起来:“我决定以一片海的概念/进入你的整个下午”……由此,掀起了研讨会的一个小高潮。潇潇表示,她将选取《葡萄架下》等几首于国华的诗作,编入她主编的《大诗歌》2015卷。

来自黑龙江绥化学院的青年评论家姜超认为于国华非常善于创新,在当代诗坛千人一面的状况下,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取法乎上,打破既有的琴心剑胆,离开原有的场域,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明显区别:一是古典诗意的现代完成,二是描摹最熟悉的生活,着眼职业特点,体现了一个警察诗人的风骨与担当。

黑龙江当红青年诗人赵亚东为于国华的诗歌总结了五个特点:一是人文情怀、英雄情结;二是小中见大,作品中充斥着鲜明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三是古典美学与现代表述相结合;四是创作热情的持久性;五是内心律动与诗歌节奏的和谐交融与碰撞。

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犁称赞于国华的诗歌是流淌出来,并特别提到其作品《玉米时代》的审美价值。李犁说,好的诗歌就是淬火的声音,于国华的诗歌具备这样的潜质。

李犁用“浩瀚”、“情执”、“揭蔽”、“洗练”四个关键词,对于国华的诗歌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浩瀚”是说于国华的诗歌题材广泛,且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但他的诗歌不是大海,因为他的诗歌是流动的,这是他的激情带动着诗歌顺流而下。他的诗歌更像一条江,深厚广袤,又波光粼粼,舒畅而明媚,但内里却是凝重而苍茫。这是一种气脉,更是一种力量。

“情执”也就是情痴,痴情到固执偏激的地步,那就是沉迷沉醉,进入状态了。于国华对诗歌就热爱和虔诚到这种地步。有人道成肉身,于国华用诗浇灌身心,有人朝拜为了圣灵,于国华写诗为了修行。一条灵魂的皈依之途,一场盛大的洗礼和净化。在这个道路的尽头是一种自由的充满的超然的明亮和透彻,是完全卸去沉重的肉身和欲望后的轻松、安详、平衡和美。这就是诗歌柔化心灵的方式,其结果就是让身心和诗歌一样真而纯。人与诗就从凡尘中超诣出来,应了布罗茨基那句名言:写诗就是从庸常生活中努力地向上一跃。那跃出生活水平面的部分,是理想是境界是诗化了的自己。

“揭蔽”或曰显形和返真。人一出生就被异化着,时间越长越面目全非,所以生活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是经过改装变形的自己,写诗就是让最初的真实自己理想的自己被遮蔽的自己重新显形,因此诗歌就有了揭蔽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诗人从社会人向自然人,从途中折返逆行返回到源头和真我的过程。所以荷尔德林说写诗即返乡。我早就说过写诗是一条返乡的路。于国华的自传诗《微尘》中《玉米时代》就是用回忆之路重返故乡和童年,其中真实朴素自然简约的诗境与语调,让诗歌洗去了铅华,像真而纯的青铜,敲一下,就像撞击心灵,有股热流直冲眼眶,而纯净之音悠远而持久。这说明于国华正从缭乱的尘俗中超拔出来,向童年皈依,向大自然皈依,回到人性的源头,回到自然的源头。这些源头就是人类和诗歌都不能缺少的始终不灭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

“洗练”涉及到于国华的写作态度和方法。洗练就是挑选和打磨,于国华首先是从字词句的选择开始,然后扩展到整首诗歌中对事件和题材的选择。字句的选择更多用的是比喻,整首诗歌的选材和淘洗则是一个细节的呈现和事件的叙述,它是一种象征,寄予了作者对意义的追索。这是于国华在磨砺诗艺。其实诗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的进步,都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创新和推进。写作者之间首先较量的不是内容,而是手艺,就是面对同一题材,看谁更有绝活。像剑客比的不是剑而是剑法,包括剑客的心智和胸怀。而绝活首先就是语言的创新,语言的创新就是语言的搭配和嫁接上的出奇制胜。但是技术离不开诗人的情怀。有个外国诗人说技术考验诗人的真诚,也就是说诗人的真诚态度和情感决定着技术的成与败、优与劣。也就是诗人被事物感动的程度决定着诗歌技术的高低,你难过了,你悲痛到欲绝的程度,你兴奋了,兴奋到手舞足蹈的地步,你的想象力你的创造力就会飞翔起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语言会脱口而出,突如其来,而且那么自然生动,让自己都惊讶和震撼。反之,没有感动和触动,为了创新,冥思苦想,东拼西凑,就是游戏,而且算不上是好游戏,所有文字都是废铜烂铁。所以技术也需要内功的支撑,这内功就是上面说的胸怀和情怀。一个心术不正心胸狭窄的人也许会写出几句好的诗,成为一个三流以下的诗人,但不会写出大胸怀的诗歌,也不会成为大诗人。这正如前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的:“没有一个坏人可以成为一个好诗人。”国华兄显然是好人,属于真诚有情怀的诗人,他写诗都是有感而发,他已经这么探索着,但他还有很多潜力,一定会写出更有新意又真实朴素有大美的作品。

李犁寄希望于国华能从芜杂的矿石里冶炼出黄金和白银,在与同时代诗人的手艺较量中,用自己的人格对诗歌保持绝对的忠诚,写出堪称“最冷的现实、最热的火”一样品质的佳作。

与会的其他诗人还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诗歌的融合、体制内诗人近乎无奈的创作窘境、东北三省各省诗歌不均衡的发展现状等话题做了发言、交流。

于国华本人表示:与会诗人、评论家的发言让自己深受启发,尽管闷头写了四十多年,但仍然不时地遇到创新追求上的困惑,这样与诗人、评论家面对面交流,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大家的褒奖和期待,也使自己深受鼓舞,增进了人生下半场无限的创作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自上午10时开始,直到午后14时方才结束。即使这样,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

会议由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主编李皓主持。 (学军)

猜你喜欢

国华诗人诗歌
Tetrapartite entanglement measures of generalized GHZ state in the noninertial frames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甘为艺术付平生
世相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