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谈课堂主问题设计

2016-05-14周利惠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鲁迅

周利惠

“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即课文研读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架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下面笔者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谈谈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关“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一、聚焦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其一,教师要及时对所读的材料加以区分、抉择、取舍、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鲁迅散文的经典名篇,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情感内容的角度设计问题都有一定难度,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如果问题设计过高过难,课堂教学是无法推进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刘和珍这一形象作为切入点,围绕主要人物设计“主问题”。选择这个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二,心中有文(文本)。课堂对话也好,精彩的生成也罢,都是基于文本的,都是基于阅读的,都是基于语文的。如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可能有智慧的对话和精彩的生成。《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至情文章。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交汇,情感上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之美,造就了文章独特的风采和魅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倘若放手不管,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结果一篇文章学完,许多地方没有读懂,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而字字疏解,句句落实,自以为很扎实,其实是“满堂灌”。

笔者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即由“细部”入手,进而探讨文本中核心问题。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个主问题:①在鲁迅笔下,刘和珍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②刘和珍是怎么遇害的?请筛选文中语句予以再现。③面对刘和珍们的遇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再次品味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

通过寻找相关语句,学生发现,刘和珍性格温和,热爱文学,追求进步,关心母校。她越是柔弱,越体现出反动军阀的凶残,她的牺牲越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悲愤。这样设计,避免了对人物形象的过度拔高,符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又避免了知识点细碎、杂乱的“沙化”现象,具有聚焦性的特点。

二、辐射性——看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考虑到主问题的辐射性。教师是主问题的主要设计者,应根据教学让学生立足于课文进行筛选、诵读、提问、质疑,然后对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择优汰劣,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就拿《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围绕“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她是怎样遇害的?”面对刘的遇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三个主问题带出文章第四部分作者惊闻噩耗后的反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的虚词,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笔者是这样设问的:

师:刘和珍就是一个笑眯眯的20岁出头的女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小姑娘却遭到凶残的杀害。噩耗传来,鲁迅相信这个事实吗?

生(齐答):不信。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四部分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四部分第1段。(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一段用了很多虚词,如居然、但、竟至于、然而、竟、况且、更何至于。“居然”表明很惊诧,“竟”表示大大超出意料。

师:这些虚词一气贯下,一转再转,鲁迅的愤激之情变得越发强烈,简直怒不可遏。

教师这样不经意的一问,自然而不生硬,同时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从学生的朗读声中,可以看到大家初步体会到作者出离愤怒的悲愤情感。巧妙的“主问题”规定着课堂的总体思路,辐射出来的小问题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是对“主问题”的必要补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问题”。

三、渐进性——环环相扣的追问

“主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做对一步都为解答下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在《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例如,“始终微笑着”在文中反复出现,含义有何不同?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发现:刘和珍就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乐观的女学生。这样一位青年却被杀害,死讯传来,任谁也不会相信,何况是热爱进步青年的作者。不仅被杀,还被污蔑为“暴徒”,究竟谁是暴徒?自然过渡到第二个问题:“刘和珍是怎么遇害的?”墨写的谎言终究遮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刘和珍的可爱,反动军阀的凶残无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义愤,这从大家的朗诵声中可以听出来。进而过渡到第三个问题:“面对刘和珍们的遇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并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他体会到的感情。

虽然看起来第一个“主问题”“刘和珍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很简单,但对“深入”解读文本很关键,它在文本解读基础上“浅出”。我们只有聚焦“微笑”这个词语,才能解读后文“虐杀”的深层含义。第二个“主问题”“刘和珍是怎么遇害的”看起来也很简单,但这个问题是在对文章深入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这里的品味不是支离破碎,就语言品味而品味语言。第三个“主问题”设计则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到“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瞿秋白)。“主问题”设计源于文本且富于层次。

三个主问题之间有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前一个问题的预设是为了下一个问题更好地生成,而下一个问题的生成又能为更下面的问题预设服务。这三个“主问题”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逐层推进,呈现出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从深度开发教材、从广度联系现实,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发掘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如郁达夫所言:“在鲁迅的刻薄的表皮下,人只见到他的一张冷冰冰的青脸,可是皮下一层,在那里潮涌发酵的,却正是一腔沸血,一股热情。”阅读教学因为主问题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实惠一些。

总之,语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真正把文本读厚,把教材读薄,更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达到教学双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附属中学(210036)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鲁迅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鲁迅,好可爱一爹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鲁迅《自嘲》句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