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宜宾市人口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研究

2016-05-14杨龙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宜宾市可持续人口

杨龙

摘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各省都加速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步伐,并着力于区域开发格局的构建活动。宜宾市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在发展过程中,宜宾市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优化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种。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宜宾市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文章将人口问题作为切入点,不同主体功能区作为研究单元,来探讨宜宾市人口现状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环境;宜宾市;均衡协调;可持续

据史料记载,宜宾市建立于公元前182年,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宜宾市四通八达,历来都是战争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而且,宜宾市地处三江交汇处,水运优势突出,极大地带动了自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万里长江第一城”、 “西南半壁古戎州”等等,都是世人对宜宾市给予的称谓和美誉。宜宾市现辖八县二区,十一五期间宜宾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人民幸福”美好新宜宾的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见图1)。

然而美好新宜宾的构建不仅仅应该是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应该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但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人口、环境、经济三方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从关系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独立的一面。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环境的优劣,与这个城市居民的素质的高低有关。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又会受到城市环境状况的影响。当然,人口的发展,会同时受到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实现这三种要素的协调和统一。因此,积极探究实现这种协调统一的新路径,就成为宜宾市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将人口问题作为切入点,不同主体功能区作为研究单元,来探讨宜宾市人口现状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宜宾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宜宾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宜宾市户籍人口540.6577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90883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36838人,减幅为8.9 %。年平均减幅0.93%。从人口总量来看,宜宾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贯彻良好,在稳定低生育率水平,有效控制人口总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等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作为人口净流出区,全市常住人口进一步减少。根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市户籍人口为5406577人,而常住人口为仅4471896人,人口净流出量为934576,占总人口的17.3%。2、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陆中等城市,将提前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时代。统计表明全市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68.73万人,占15.37%;6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47.2万人,占10.56%,而且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统计数据比较不难发现,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3、人口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文盲率比全国高0.35个百分点(全国、全省、宜宾文盲率分别为4.08%、5.44%、4.43%)。4、同周边同类地区相比,人口总量大,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担负的压力依旧很大,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总量依然是重要的战略任务。虽然在川南区我市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但从人均GDP仅为683美元,落后于自贡(775美元)、乐山(748美元)等地,而且相比成都(2175美元)、德阳(1126美元)、绵阳(913美元)差距更大。当前宜宾市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人口问题制约区域的协调发展,而区域的协调发展又关系的市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故全盘考虑宜宾市的人口问题,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宜宾市人口特征分析

(一)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国土空间布局应推行“主体功能区”的新办法。根据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即禁止开发类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类主体功能区。至于实行哪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应根据人口分布、宜居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水平等情况来决定。那些条件都已具备或者基本具备的区域,一般都是经济密集区或者人口密集区。不管哪一区域,其是否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都应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来进行。

根据国家关于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宜宾市在十二五期间对本市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界定(见图2)。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着力于推进四大综合经济区的构建活动(见图3),以达到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布局,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人口发展一个基本的思路是依据“南优北扩、西退东进”总发展策略,逐步引导人口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山区向沿江地区转移,从而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口、环境、经济间失衡的问题。对此问题,要认真遵循相关的人口分布规律,同时制定不同的人口思路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宜宾市不同主体功能区人口问题分析

1. 优化开发区域的人口老龄化及关联问题

从图2不难看出,宜宾市的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江经济带。包括宜宾县除观音镇以外的大部,翠屏区主要城镇的经济腹地,南溪区和江安县除沿江城镇的北部地区,及其它各县占第三、第四位序的城镇。这些地区由于不是中心城镇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首选外出打工,60岁及以上的老人外出极少,也使得老龄组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优化开发区域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

2. 重点开发区域的人口城市化及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问题

不同的开发区域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就重点开发区域而言,顺利地承接人口的转移,就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定位。需要注意的是,所转移的人口,主要来自禁止开发区域或者限制开发区域。在人口转移的同时,重点开发区域要承受一些新的压力,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人口城市化压力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宜宾市的重点开发区有:观音镇、蕨溪镇、新发乡(屏山县新县城所在地)、柏溪镇、翠屏区、李庄镇、罗龙镇、南溪镇、江安镇、庆符镇、筠连镇、巡司镇、巡场镇、孝儿镇、久庆镇和中城镇等。相比其它开发类型区,这些地区城市化率高,聚集了较多的非农业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极大的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

3. 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的超载人口转移及人力素质提高问题

与重点开发区域一样,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有自身的功能定位,即有序地转移人口、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开发区域规划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就宜宾市而言,此类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除北部沿江综合经济区以外的其它经济区。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地、低地非常有限,生态环境的承载负荷较重,现有的超载人口需要转移;而且这些地区有一部分属于民族地区,如屏边彝族乡、仙峰苗族乡等,由于这些地区推行的是差别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当地群众的多生育观念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如民族地区集中的珙县人口出生率为13.57,筠连县为14.71%;兴文县为13.32%;屏山县为12.80%。而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7%)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此外,相比于其它开发区域,提升人口素质是本开发区域的重中之重。可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转移超载人口与提升人口素质,是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需要重点解决的两大难题。

三、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宜宾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策略

不可否认,四种类型的开发区域都会在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三种类型的梯度也会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短期内将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现全国国民的“人的繁荣”,是空间开发秩序规范的初衷,即使这种初衷是以牺牲掉部分开发区域为代价。正因为如此,新的人口空间再分布格局将会在经济引致机理以及制度引致机理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结合宜宾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宜宾市主体功能区格局下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做好宜宾市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容量测算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宜宾市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主要集中地翠屏区和宜宾县分别占市人口总量的16.56%和19.00%,翠屏区人口密度已达760人/平方公里,未来还有大量的其它区县人口向这一区域集中,其合理的人口承载量究竟是多少?反过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保持一个什么样的人口适度规模,才即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其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测算的方式,明确当前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容量,确保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这种测算主要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明确影响人口容量的各项因素,并从中选择合适的指标;其次,基于对各类指标的分析,构建相关的回归模型;最后,根据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具体的测算活动。如何更加准确地进行人口容量的测算,将是宜宾市未来人口研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依托主体功能区,实现宜宾市人口空间优化布局

待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后,需要对各区域的人口作出合理的分布,而这就涉及到人口迁移问题。对比四种开发区域,宜宾市人口应当集中在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两个区域,这与其经济聚集的功能有关。而相对而言,宜宾市人口在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分布应当是分散的,因为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功能。各类主体功能区人口容量,将极大地约束资源与经济活动间的耦合。同时,要根据实际来调整人口规划的内容,以适应主体功能区划所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是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它们作为人口主要流入地,人口变化会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它们更加重视人口的规划的调整。此外,各区域要强化自身的人口管理,对现有的人口信息管理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推动人口信息共享,为人口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口迁移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文化融合问题、安家落户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势必会对新区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各区域应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社会保障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口政策等等,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四、宜宾市不同主体功能区人口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提高宜宾县、翠屏区、南溪区等重点开发区的城市人口集聚度

结合不同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的测算结果,宜宾县、翠屏区、南溪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人口集聚能力、产业转移能力、技术资金吸纳能力等等,全力配合宜宾市完成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这些区域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对此应加以充分利用,从而顺利完成产业结构优化、高素质人才引进、集约化发展等目标。这些区域应清晰的认识到,自身人口素质水平、人口集聚水平等与四川省一些重点区域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仍需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自身状况作进一步的完善。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公共教育(优化提升教育结构、提高公共教育质量、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二)增强其它县及开发密度较高镇的工业化水平

一个城镇的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反映出该城镇经济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而在工业化发展方面,人口集聚具有明显的推动价值。因此,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指数,需要充分发挥人口集聚自身的优势。宜宾市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将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为此,政府全面剖析了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对策,如调整经济布局、完善区域政策、加强国土规划、统筹人口分布等等。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经济元素以外,更多的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元素上,要确保这几项元素的协调和统一,使不同区域民众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在此目标实现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要求,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如对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应将支付资金的转移与人口规模的控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口外迁的推动、劳动力的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则应将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人口增量的控制、就业岗位的增加等有机结合起来。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宜宾要依托以中心城市、巡场镇、珙泉镇、文江镇、符江镇、筠连镇、巡司镇等为主要节点的资源开发经济轴线,以中心城市、长宁镇、中城镇为主要节点的旅游开发经济轴线。发展经济,聚集人口,为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减压。

(三)提升开发密度较低乡镇的环境承载力

特别是当前工业强市战略的引导下,一定要防止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地吸引外资,盲目开展某些工业项目。对于这些开发密度较低区域的居民,应科学地引导他们进行迁移。除此之外,出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方面的要求,应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将生产的重点放在那些特色产业上。众所周知,宜宾市的自然人文资源是丰富而又独特的。这使其在发展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凭借这种优势,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宜宾市可采取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其它区域居民向此迁移。

四、结论与讨论

市域范围内人口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仅仅是从人口问题自身出发,而且要充分研究与之相对应的财税、土地、环境、产业等政策。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相关领域的改革也应展开。对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要做好就业人口的引导工作,推进两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对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所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劳动者的转移就业能力。适应主体功能区划的新变化,应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机制作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各区域的实际,适当增加一些新内容。以重点开发区为例,可额外增加“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这项考核内容。总之,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首当其冲是要解决好人口问题。而此类问题又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依靠各项强有力的政策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沙.主体功能区视域下的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5).

[2]李霞,邵景安,谢德体.“减压增效”理念下国土整治实施战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12).

[3]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唐常春,洪辉.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补偿机制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杨庆育.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和政策因应:重庆样本[J].改革,2011(03).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宜宾市可持续人口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