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媒体中汉字图像的传播方式研究

2016-05-14柳林林亮亮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设计与应用

柳林 林亮亮

摘要:屏幕媒体使文本进入到了三维活跃的可选择性的阅读方式,这无疑影响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的呈现。视媒体汉字设计生成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屏幕媒体使文本突破二维的线性阅读,进入更加活跃的可虚拟性的空间。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汉字图像传播可以产生互动,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或编辑信息,可以接受信息或发布信息,可以采用文字或者是文字图像进行交流,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改变了汉字原来固有的属性识别性、传播性和表现性。

关键词:中文字库;印刷字体;计算机字库;设计与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数字媒体的信息化、网络化使图像的传播和复制功能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人们可以利用电脑在网络上看图、视听、游戏、发布信息、接受信息等,图像的营销作用在视屏时代得以加速扩展。汉字设计由原纸质媒介变成了视屏媒介,汉字设计生成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以屏幕呈现的汉字图像直观、逼真、图声并举。汉字设计既由原纸质媒介变成了视屏媒介,这使得汉字设计生成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屏幕媒体使文本突破二维的线性阅读,进入更加活跃的可虚拟性的空间。

一、汉字图像的组构与传达

视觉信息在数字新媒体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根据一项心理学测定和估计的结果,进入人大脑的信息约有80%来自眼睛,10%来自耳朵,其余的来自其他感觉器官。图像就是采用各种观察系统获得的,能够为人类视觉系统所感觉的实体。图像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普通照片、遥感图片,各类光学图像的电影、电视、网页画面等等 。通过界面进行的图像传播可以产生互动,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或编辑信息,可以接受信息或发布信息,可以采用文字或者是文字图像进行交流,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改变了汉字原来固有的属性识别性、传播性和表现性。

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以及机器的媒介系统。示现的媒介系统是面对面地传递信息,眼睛是一个重要接受信息的器官,眼神就成为一种非语言的传递信息的符号。再现的媒介系统中,视觉信息主要以静态的图像信息为主,其制作是机器采集影像,然后通过人进行加工,利用照片、绘画、印刷品方式进行传播。机器的媒介系统的视觉信息则完全通过机器采集,然后再通过机器发布,以动态为主,比如电影、电视、网页,这三类媒介的传播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以不同的样式存在。这三类媒介生成方式显示出,“媒介系统变化的背后是技术的动因,因而这种变化是综合的,而不是孤立的;视觉传播的方式在其中发生的改变也不是被动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和技术动因,是随着图像生成和传播方式发生的改变而改变的,这其中有和媒介系统的变化重合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美国学者米尔佐夫依据视觉图像在现代社会各个进程中的生存方式,把视觉文化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旧制度时期,图像的生存方式是依赖于刻板的逻辑。他所指的“刻板逻辑”主要仍是西方早期绘画所依赖的透视法、线条、色彩等,通过这些规则形象地再现现实世界。二是现代时期,图像生存是一种辩证逻辑,其代表方式仍然是摄影。三是后现代时期,图像生存的是悖谬的或虚拟的逻辑。在后现代时期,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互联网的无限扩展等等,使图像的虚拟性在不断掩盖其真实性,并且不断膨胀的虚拟形象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这说明后现代时期图像的呈现方式和机器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图像的制作手段和表现形式越发活跃。

二、汉字图像生存的三种形态

早期靠手工生产的图像,使用的是画笔、刻刀等工具,图像是原创性的油画、篆刻、剪纸等手工作品,图像生成周期长,传播渠道受到限制。现代复制技术图像生成速度快,加上可以无限复制,因而最受大众传媒青睐。如计算机图像设计,图像是机器制作和人脑创作相结合的拍摄素材和手绘素材,后期利用电脑将想象的画面组合加工形成新的图像。图像的三个时期的生存方式和媒介三种形态一样,是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逐渐演进的,时至今天仍然并存。

汉字作为一种语言媒介符号,经历着平行运行的宋体字、美术字、铅字、电脑字库、汉字图像,期间汉字由静态走向了动态化。对此,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是美术字阶段、字体设计阶段、汉字设计图像化阶段。

其一,美术字的出现是对印刷字体笔画进行的一种意象扩展,使汉字印刷字体走向了图形的轨迹,甚至延伸到系统化的成套性字体(比如黑变体、等线体、语录体等)。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书籍封面为代表的美术字具有鲜明的变形特点, 50~70年代,美术字是粗宋变体、标语体、版报字,字体生成缓慢,绘制有简有繁,构思的随意性强,由早期局部应用到全民美术字普及,以书刊、墙板、户外语录等为媒介,传播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

其二,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字库字体和艺术字体其制作是手绘(构思)和电脑共同完成,字体形态由二维进入三维立体效果,电脑作为工具使字体设计进入到矢量图和位图两种图像储存模式,也使字体设计中的比例、大小、弯曲等形式走向精确规范化。字体生存速度快,作品制作方便快速,可以无限复制,其传播形式转换为视屏模式。

其三,汉字图像化是计算机特效技术和人脑创作相结合生产出来的,比如利用电脑将汉字打散重构,形成具有多维空间假象图像,或使汉字笔画与虚拟的想象画面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更复杂的视觉信息符号。其字体生存方式转换成为了图像模式,以屏幕呈现的片头广告或者虚拟图像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具有直观、生动、逼真、图声并举,其中光效与动感是形成汉字设计图像化重要因素。

三、汉字图像化的传播方式

(一)汉字图像化符号意义

斯图尔特·霍尔利用符号学相关理论,提出解码者具有三种身份。一是霸权式解读——体现为读者在解码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图片和文本的信息持信任态度。二是协商式解读——读者需要从图片反映的信息进一步解释和诠释。三是逆反式解读——观者站在完全相反的位置,对图像传达的信息不赞同,甚至忽视图像的存在。它指出了观看者对符码的解读可能会因为其态度和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解读这一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是另外一个关于图像意义的实质性问题,即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编码者诠释出来,随后又在接受者对意义进行解码时再次被诠释,整个过程通过符号系统来实现。

符号学家索绪尔理论认为,能指(符号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习惯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文化约定俗成的结果。能指是视觉形象,所指是视觉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或指代的事物。

作为信息符号的汉字的“能指”是字形,即文字符号的符形;所指是字音和字义,即汉字符号的符释。“意义所依赖的不是记号的为物质性,而是其符号功能,正因为一种特定的声响或者词代表、象征一个概念,它才能在语言中作为一个符号去起作用并传递意义”。同样贡布里希的“旁观分享”理论将视觉认知理论和表征问题相结合,他认为,观众在感觉和解读图像的过程中,认知活动贯穿始终,人们对图像的感知有着自身的经验和过去读图经验的影响。

比如网络出现了许多专用的图像符号,网络和电子通讯图像,从而建立了新的有效信息平台,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图像对于观众来说,由于是艺术家根据人们共同审美的认识创作的,是一种大众都能够理解和解读认可的有效符号,观者在观看中应该是处于分享过程,而不应该是看不懂或者是完全不理解的状况。

每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便会出现新的视觉符号,文字也不离外,比如宋体字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大量印刷和阅读的需要,黑体字的出现丰富了当时报刊标题、文字广告语的表现形式,电脑字库字体完全是为了适应电脑排版印刷的需要。那么,汉字图像自然是针对电视、网络屏幕呈现而进行的媒体符号设计。它们通过屏幕呈现,有着独特的表现优势,汉字图像化将文字的含义具体化和直观化,又造成了图像与文字这个新的“互文性”,给汉字艺术增添了新的意趣。

(二)汉字图像化传播优势

数字时代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在交流过程当中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网络传播需要的汉字符号表现,这种语言文字很快得以传播。如网上流行的一些网络符号“囧”“槑”“雷”等汉字,其字的表意方式和传统汉字符号结构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且没有规律可寻,“囧”字,原是字典里的生僻字,其意通“炯”,由于这个新造字酷似倒霉的人脸,所以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又如“叁 Q”,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的符号原意都和其搭配无关,而由于发音的相似而被演化成固定搭配。新的网络汉字基本是以图像模式创造,且构成是由特殊的事件和环境决定的,一个图像也可能是代表一个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也可能某种意义,这其中也包括颜文字。网络文字成为了最大规模的解构汉字的运动,网络上流行的汉字图标设计,在表意上超出了汉字传统,能指形象也超脱了传统习惯象形字。

汉字图像并不仅是单纯的画面的堆砌,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是由光和色彩、二维和三维空间、时间与运动、声音、现实与虚拟共同构成的,有别于单一的纸质媒体,其传播的形式和方式也不相同。现象学代表学者胡赛尔(E.Hussel)在探讨图像意识的时候,分析了图像意识的构建过程,他认为图像不是单纯的通过感知就能够理解的表象,它的构造更为复杂,是由很多本质上不同的意义相互叠加,在相互蕴含中构建起来的,而观者在阅读的时候则会随其注意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变化显露出各自不同的理解。这说明看图像获得信息与直接从现实场景获取信息完全不同。比如网络图像、视频图像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网页参与和控制图像信息实现共享。

数字化的图像信息使图像的采集和制作快捷方便,汉字图像化打破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以更直观的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容易被受众接受。比如采用图形文字突出主题,利用简洁明快的画面使观众一目了然。或者以文字构成了图像,加以动感效果的背景渐变色彩,可以增添图像的维度空间感。可以说汉字图像化对扩大观者视线注意,吸引观者了解信息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任悅.视觉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

[6]倪梁康.图像意识的现象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1(01).

[7]徐琦.CG电视包装制作揭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王虎.数字媒体艺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9]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与应用
变风量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浅析初中化学趣味实验的设计及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浅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