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我国物流规划

2016-05-14陈朝萌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物流规划一带一路

摘要:物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加强物流的顶层设计,服务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次区域的发展。我国的物流规划,要重点发展西北、西南、南线和东北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配套国际物流枢纽,加强与区域内各国物流通关、物流信息和物流标准的协同,发挥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规划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和能力,伴随着中国的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和资本的输出。物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需要国际物流的基础支撑。“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物流将从后台保障走向前台引导,服务于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实现物流和相关产业布局发展联动。

一、“一带一路”区域的基本情况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面向中亚、西亚和北亚,辐射到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辐射到欧洲、非洲、大洋洲。中国周边的中亚、东南亚、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发展区域,拥有交融的价值观念和密切的经贸往来。北亚和西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区域,拥有共同的发展利益。中国和欧洲作为欧亚大陆的两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起来,带动亚欧大陆的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目前“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沿海一带,在内陆偏远地区和国家等,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物流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发展水平较低,与迅速增长的区域内贸易产生结构性的矛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物流绩效指标排名,新加坡、香港排名居世界前一、二,但是阿富汗、柬埔寨等国排名靠后。“一带一路”区域内整体物流的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且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外强内弱的特点,即东部地区的物流水平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的物流水平明显优于内陆地区。

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物流需求

“一带一路”所在亚洲是半个世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该区域大部分国家GDP增长率基本都在3%~6%之间。亚洲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比重超过30%,且区域内贸易增长迅速。经济的持续向好和内贸的迅速增长,要求建设高效、便捷的区域物流网络。

亚洲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产业弧,靠近高效率的国际港口和航空港。中亚内陆偏远的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置薄弱,运输成本比沿海国家高55%,运输成本占到贸易成本的近20%。南亚内陆运输效率低且昂贵,其成本占到次区域贸易运输成本的88%。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复杂的边境通关要求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从2002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47.67亿美元增长到4336.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中国连续五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716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4年中俄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84亿美元,中国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贸易额达40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3%。

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亿美元,中国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一带一路”区域发展呼唤通过物流规划互联互通,整体提升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适应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提高区域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三、物流规划定位物产联动服务区域发展

物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要根据“一带一路”面向区域物流发展东强西弱、外强内弱的特点,科学规划,构建联系“一带一路”区域和次区域的物流大通道,提升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

“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规划要准确定位区域的经济现状,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服务次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我国的物流规划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内次区域的发展,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的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自贸区的发展中,加强前瞻规划,规划建设区域性、国际化、高效率的物流网络。

我国物流规划应结合中国的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在区域内的输出,发挥物流联网带来的显著外部效应。“一带一路”区域各国应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网络和经济体系。我国物流规划要加强国际跨境物流的发展,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境经济通道,降低“一带一路”区域内贸易成本。

四、物流大通道和物流枢纽的规划

在物流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一带一路”区域内次区域的发展和我国优势产业转移的规划,加速建设交通物流网。中国重点建设向周边地区的辐射的四条骨干物流线路,综合建设铁路、公路、管道等相结合的物流线路。西北重点建设连接霍尔果斯和喀什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西南重点建设连接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和油气管;南线重点建设连接大理到瑞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东北重点大力建设以满洲里、绥芬河铁路口岸为核心的中俄国际通道。

通过构建国际物流的主通道,将构建区域内供应链的传输带,为区域内人流、物流的自由高效流动奠定基础。国家物流的主通道将以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中亚经济走廊等次区域为重点,奠定“一带一路”区域和次区域发展的基础。

发挥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在物流国际主通道上的口岸和节点城市,及内地的兰州、西安、昆明等城市,重点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兼有物流枢纽功能的园区,或专门建设与产业配套的物流园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形成一批国际货运枢纽,服务产业转移,服务物流大通道。

五、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的衔接

加强“一带一路”区域内各国口岸的战略合作,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陆港、口岸等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建立“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物流跨国合作机制,建设国际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物流技术规范化、物流设施标准化和统一管理软件接口等为目标,建设跨区域的智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推进区域内物流平台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内物流资源调动和协同的效率。

建立“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区域内的物流标准,完善区域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形成一批对区域物流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物流标准,给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网络构建提供支持。注重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以及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重点在于区域内各国物流标准的对接和多式联运的衔接,从技术层面构建畅通的标准,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通过对“一带一路”物流的前瞻设计,规划我国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配套国际物流枢纽,加强区域内各国物流通关、物流信息和物流标准的协同,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服务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合作,服务次区域的发展,将充分发挥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通过物流的顶层设计,实现物流行业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亚洲基础设施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陈朝萌.海上丝路的深圳机遇与作为[J].开放导报,2015(03).

[3]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3.

*课题信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广东省港口群定位研究”(GD13XGL02)。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物流规划一带一路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