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莫奈遇见德彪西

2016-05-14田鸽

艺苑 2016年5期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音乐

田鸽

【摘要】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作为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它在广义上包含了绘画和音乐等方面。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是同一主题、同一时期、同一地域上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比较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和德彪西入手,结合其作品,对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进行比较。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音乐;比较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作为西方艺术中心的法国仍受着官方学院派的掌控,风格墨守成规且古典刻板,一批年轻的画家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创新和自由,尝试着用新的方式绘画。1874年,他们举行了一次独立画展,就在这次画展中,克劳德·莫奈展示了后来令他举世闻名的作品——《日出·印象》。由于官方学院派对青年画家们独树一帜的画法并不认可,便截取了作品名称中“印象派”这一词语来讽刺这些画家。然而随着印象派画家的不断努力和时代的发展,“印象”一词慢慢的失去了原有的讥讽之意,而渐渐变成了艺术史上一种重要的流派,即“印象派”。

印象派诞生之后,不仅将画家从传统绘画技巧和题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将其影响扩展到音乐界。印象主义音乐的灵魂人物当属德彪西无疑。如同莫奈一样,德彪西在对音乐的创作上也充满着反叛精神。他在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常常寻求打破常规的作曲方法,为求创新,他会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这种做法使得他经常受到教授的批评,他们警惕他要注意“模糊的印象主义”倾向,但这一创作方法却成为了印象派音乐的滥觞,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虽然一个诉诸于视觉一个诉诸于听觉,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莫奈和德彪西的作品,正是这种联系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将在对莫奈和德彪西的比较之中探求印象派绘画和音乐之间的联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以意传神

在印象派出现之前的18世纪,现代意义的照相术尚未发明,艺术的写实技巧显得十分精彩和必要。同时,传统的绘画受柏拉图的“模仿说”的美学观影响[1]76-81,青睐于宏大的叙事、完整的结构和精准的细节,而莫奈则打破了这一写实的画法,他努力捕捉大自然瞬息间的变化,飞快的把颜料涂在画布上,不顾及细枝末节,只考虑总体效果。

在画作《日出·印象》(图1)中,莫奈的运笔痕迹十分明显,既没有被遮挡住,也没有一层颜色将它冲淡,不具备传统绘画作品“完成”的特点,完全违背了正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和新古典风景画派的艺术规则。[2]18-22这种绘画方式使得莫奈的画显得粗放、模糊,观者难以根据画中的内容去还原一个清晰的日出场景,但是,日出时的感受却能直指观众的内心,这也正是莫奈所追求的“印象”。莫奈曾说:“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前面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3]50可见,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法重在写意而不在写实,通过画作所传达的感受和印象才是画中的神来之笔。

同样的风格和手法也适用于印象派音乐。作为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的德彪西,其音乐主题简短,常常采用标题式的命名,很少出现宏大叙事的交响曲,音乐结构松散,音乐风格模糊且朦胧,注重暗示和象征。

以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为例,这首曲子利用A-B-A与尾声相结合的结构,乐曲开始的部分采用了精致的和声,描绘了钢琴奏鸣所能表现出的全部的幽暗与宁静;时值较长的双音和紧凑较短的多音交替使用,再加上波浪式的和声方式,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再现了月光在树影婆娑中若隐若现的情景;结尾分解和弦的使用,引起人的思绪和遐想。听到《月光》的人,会因经历和心境的不同联想到不同的月色,乐曲表现手法浪漫自由,听众的解读也进一步被解放,乐曲中最重要的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说,德彪西的音乐是一种写意的音乐,一种自由、浪漫、灵动的音乐,而这也成为印象派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谱例1)。

二、光色之美

除了以意传神,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光影和色彩,并将之发展成为艺术创作中最大的亮点。

印象派画家受到现代光学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景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光的不同会导致景致的瞬息万变,所以捕捉光影要迅速及时,同时,一切色彩产生于光,画家应依据光谱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来配色,并及时作画。莫奈曾说:“……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超过三四分钟。这样,我就只能在三四分钟内做我所能做的事。一旦错过机会,我就只好停止工作。”[4]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莫奈经常针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光影)下反复作画,从而创作出了许多同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干草堆》系列(30幅)(图2)、《鲁昂大教堂》系列(28幅)等,这些作品色调并不重复,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大自然光影、色彩的新鲜感和崇敬感。这种对光和色彩的运用手法达到了视觉艺术的突破,传统画法认为,阴影及其周边不存在颜色,因此常常用黑色来表示,光觉也仅仅是明暗的对比,并不涉及到色彩;但莫奈的作品“离开了对物的全因素(形体、明暗、固有色、光、质量感等)的同时知觉,转变为独立的全色彩知觉,一改形觉的统制地位为色觉的统制地位……原来的知觉就如过去在黑白照片上染色,而后来却是彩色照相了”[1]。

与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也十分看重色彩和光影,只不过在音乐上,其表现不是通过画笔和颜料,而是通过音色和音响,即印象派音乐不追求主题,不突出主人公,音色和音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并通过音色和音响的变幻和流动来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的变化。为达到这种音乐效果,印象派开创了许多独特的创作手法。首先,在配器上,增加了许多更为细致的乐器的使用频率,如三角铁、竖琴等;其次,和声的使用上富有变化,创造出流动的意境;第三,踏板使用上的创新,根据音效的不同使用半踏板、弱音踏板和浅踏板等,力求通过踏板创造一种朦胧之美。

德彪西的诸多作品体现了这些创作手法。如其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竖琴和长笛的应用,增强了乐曲的朦胧美;又如,《意象集》的第二集《金鱼》(谱例2)中,高音部分的和声具有旋律美,意在描绘缓慢的水流,而低音部分的颤音又突出了流动性,意在描绘湍急的水流,相对应的这一部分的踏板,也分为两拍、一拍、半拍等不同用法,用来表现清澈、晦涩、延长等不同效果。[5]79-96

三、东方视角

由于所处时代的独特影响,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17世纪开始,随着远东贸易的兴盛,异国情调开始在欧洲流行,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对于东方艺术的了解可以称为“东方情怀”。而到了19世纪,随着比较艺术学的兴起,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来了解东方艺术,并且将东方元素逐步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印象派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发展,与其从东方艺术的土壤中汲取了丰富养分密不可分。

莫奈的画作中常常透出一种“东方意境”。陈刚曾指出,莫奈的画中的情境“纯真而自然”,看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印象表达心境,恰如中国的文人画一般,画为心迹;同时,莫奈视线中“不像即最像”的模糊意识与中国画中“似与不似”的观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6]149-151除此之外,印象派绘画中粗放的构图方式、不修边幅的色彩渲染也与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有着相似之处,形体边界模糊、物象相互交融,色彩构成对比,印象之中,含蓄委婉,超然脱俗,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相比于莫奈的情怀,德彪西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对于德彪西作品中“东方情调”的来源,研究者几乎一致认为,主要体现在1889年和1890年在巴黎举行的两次世界博览会。这期间,他听到了来自于中国、日本、爪哇等国家的钢琴家的演奏,让他印象深刻。这一时期的影响对于德彪西来说是多方面的,钟卓文将其概括为音乐形态、标题内容和文化语境等方面。在音乐形态上,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甘美兰合奏音乐和“阿拉伯花纹”一样的音乐装饰;在标题内容上,德彪西常常会采取富有东方意味的标题,如《塔》《月落荒寺》等,其创作灵感也常常来源于东方的物品,在文化语境上,象征主义的文化形态给了德彪西创作的文化环境。[7]168-177

以德彪西的作品《金鱼》为例,其创作就是受到东方的漆器盖板的启发。“金鱼”这一概念本身就来自于东方,而盖板上的图画中柳枝随风摇摆,海草随水流舞动,两条锦鲤在水中游弋,这样和谐美好的画面给了德彪西灵感,于是就有了乐曲中对金鱼生气蓬勃的描绘。

四、小结

无论是莫奈还是德彪西,无论是印象派绘画还是印象派音乐,以意传神的倾向都体现出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更多的注重主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而非刻板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模仿和复制,这种理念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地位,将艺术家从刻板的、固有的艺术题材和创作手法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我”和“我知”的关注;其次,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对于光和色的共同偏爱,来源于共同的艺术追求,即放弃永恒而实际的对象,描绘转瞬即逝的印象。对于虚幻的、并不真实存在的对象的描绘使得艺术作品的主题式微,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创作的核心,这无疑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转变;最后,印象派的起源和发展都受到东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印象派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表达内容上均有体现。印象派与东方艺术的相互联通,并非是某种偶然或巧合,而是来源于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审美旨趣,是艺术思潮、经济交往和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因交流和融合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瑞生.艺术视觉的历史性突破—莫奈艺术视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2]陈良运.中西绘画“意象”、“印象”会通辨[J].美苑,2007(4).

[3]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的绘画技法[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印象派艺术大师的经典言论 《西方画论辑要》[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6/03/content_13613803_1.htm.

[5]吴佩瑶.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德彪西钢琴曲《金鱼》诠释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

[6]陈刚.光影视角中的莫奈[J].文艺研究,2011(3).

[7]钟卓文.从音乐学的角度看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东方情调”[J].中国音乐,2013(1).

猜你喜欢

印象派绘画音乐
名家/[法国]毕沙罗
音乐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拍卖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