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的“对话”初探

2016-05-14金荣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话陶行知教材

金荣

“对话”就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效应。让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既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也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民主型、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不谋而合。

一、对话教材,实现资源的共享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挖掘,让学生亲历教材,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完成自我与教材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凭借“行的勇气”获取“知的收获”。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思考自己想用的验证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学具。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对照教材,采用各自的方法进行验证。(学生们拿出了尺子、绳子、方格纸实践操作)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生:我是通过画一画的方法验证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当然更加深刻。

二、对话自我,呈现思绪的飞扬

对于已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而言,大约70%~80%的内容,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能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的。那么在课堂上要解决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自己读不懂的、关键的地方。在这几个关键的地方,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在一种很自然的自主对话状态下飞扬思绪,释疑解惑,这也符合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 ,然后稍作引导:

师:看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一时有些茫然,沉默了片刻)

师:比如这个 里面有……

话未完,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新的突破,一生说:“ 里面有2个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一张纸有2个 。”

“ 比 大。”

三、对话伙伴,展现思维的碰撞

陶行知说:“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那么小孩教小孩又未尝不可。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板演结束后都习惯转过头期待着教师给他们做出相应的评价。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进行思路的展示,并寻求大家对自己的想法给予评价。这样,生与生之间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通过对话,同学之间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并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丰富教学内涵,收获新的发现,学生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在与伙伴的对话中,学生之间相互弥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习变得有趣,且更有创意,在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的同时,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四、对话教师,体现心灵的交融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满意的笑容,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表情,肯定的手势,建立一个宽容的,充满启发性和支持性的对话课堂气氛,与学生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融。

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和之间写一个分数。

在利用通分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师激励道:还有不同意见?

生1:和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然后将它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变成整数,就是,即。

师(掌声):你真厉害,想法与众不同。

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也是,但我是将和的分母、分子分别相加,得到一个新的分数。不知道对不对?”

大家听了,都很愕然!

师(故作惊讶):“这种方法可行吗?请大家动笔验证一下。”

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开始打草稿、试算、验证。过了一会儿,学生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经过全班同学的验证,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那位同学投去了钦佩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五、对话生活,显现活力的张扬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善于联系“生活画面”,善于设计“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亲切对话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体会数学的广泛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张扬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让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符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适应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领略数学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宣堡小学)

猜你喜欢

对话陶行知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