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死胡同”

2016-05-14崔永军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学活动教育

崔永军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国学教育大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千家诗》《唐诗宋词》等作品为实施载体,以朗诵或背诵为实施形式,多数同学迫于教师的压力进行强制性记忆,再加上教师在教育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烦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教育尴尬?有的学校还将国学经典教育做出了硬性检测指标,如小学一二年级要全文背诵《千家诗》《论语》等,三至六年级则要完成“儒家四书”的背诵……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是令人理解的,但如此“压力山大”的指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免显得“残忍”了些。就算是小学生能将数十本国学经典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却不明其意其理、不懂运用践行,对学生的成长又有何意义呢?如此一来,国学教育岂不是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成了“文言复读机”,怎能不走入教育的“死胡同”中。

语文教师要本着“领略经典文化”的“朴素”动机,要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受到对人生成长有正面促进的教育,而不宜追求“大而全”,把国学教育带进“功利化、快餐式的死胡同”里。诵读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悦读”习惯,能乐于吸取国学经典中的精华思想,使之深印学生心中,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行动导向力量。

国学经典学习关键在于科学和坚持,“科学”是指国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贪多求全,不过量加压,持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是指国学教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形成学习的长效机制,教师不可将任务公布后便放任不管,要经常性地与学生一起研究国学经典,以教师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把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

我们班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三年了,学生们依然兴趣不减,诵读经典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的自学行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益。其实我们的做法很简单,无外乎就是天天坚持,正如《劝学》中所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们班在国学求知路上也走了许多弯路:活动之初,我把数十部国学经典目录一股脑地让学生进行记录,鼓励他们私下阅读学习,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认真参与;后来我们集中一段时期专学《三字经》,可是有故事的段落学生较为感兴趣,没有故事的部分学生则“昏昏欲睡”,再进行下去也不过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再后来我开展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学,虽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几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说比较有意思外,几乎留不下任何印象。到底该采取哪种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略国学经典思想呢?最后我采取了“每课一句话”活动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一直持续到今天,效果较为理想。

我的“每课一句话”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引领学习,我在国学经典的海洋中撷取一句话,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写在黑板右侧,利用三五分钟对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建议学生将“每课一句话”内容、译文和应用范例记录在专用本上,便于今后重新学习。这种做法看似并无高明之处,但实质上是把浩繁的国学经典以每日一句话的任务来让学生完成,“每课一句话”所书写的内容会就是这一天学生要识记、理解、讨论的话题,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任务,虽然记得少,但是记得好,我觉得只要同学们每天记住一句话,日子长了自然能积少成多,这远比让学生们生硬背书却什么也留不下要有教育价值。当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教师领学的教育模式后,我们的国学经典学习便进入了“学生自主研讨学习”的第二阶段,我把班级内几十名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天的“每课一句话”学习内容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教师从领学者身份变为聆听者、欣赏者,板书、讲解和范例应用完全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这第二阶段的教学活动果然在刚执行的头几天稍显混乱,但只要学生们熟悉了这种模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学习智慧便挡也挡不住,七八天过后,学生们在相互欣赏和个人创造的基础上把这三五分钟的“国学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深令教师叹服。

“每课一句话”活动持续至今,学生们普遍欢迎。国学经典学习是学生的感知、感悟、实践活动,是一个因需而读、因读而爱、因爱而学、因学而用的过程,在“每天一句话”的促进下,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感悟充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使学生产生认同国学经典,积极立德修身的心理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促其形成爱国、感恩、孝义、尊师、尚美等优秀品质。国学经典教育贵在坚持,通过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长期的熏陶、影响,使国学经典能够为学生的成功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