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5-14刘雯雯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刘雯雯

摘 要: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建设中国生态伦理体系迫在眉睫,人们很自然地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学理支持。本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本内容和内涵的基础上,挖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的深刻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推进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对完善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帮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建设生态文明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伦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是在人、自然与社会的共同体复合生活中形成的”[2],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的道德关怀对象扩展延伸至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存在物中,追求人与自然长期共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科学的角度把握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肯定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它是人类的本源,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但是人仍然服从于自然的制约,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权力并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人类不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视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疯狂向自然索取、甚至损害自然。劳动使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但是人类的劳动要在不损坏自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要遵循自然的尺度按规律办事。如果忽视自然自身的规律,仅仅把自然当做人类生产实践的工具,一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将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遭到自然的“报复”,从而威胁到人类自己的生存。

第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刻剖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为其提出了解决途径。生态危机的出现,标志着人与自然的矛盾被激化,两者的关系走向分裂。资本主义制度更是为生态危机的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利益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自然规律是被抛弃的。此外,资本主义劳动是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3]。而马克思恩格斯前瞻性地预料到危机的必然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和途径。一要树立新的自然观,认清人与自然的位置,牢记人与自然的规律,在自然规律内从事人类实践。二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马克思提出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发明采用环保工具革新生产方法等观点,促进生产的绿色发展。三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第三,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激烈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发展规律肆意破坏自然,导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并详细论述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两个和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唯有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从改变化会制度着手,提出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和丰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中,更是将其提升到一定的战略层面,建设生态文明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自我进化而来的,是先有自然的存在而后才有人的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及生存依赖于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自然对人类的优先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要想解决生态问题,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首先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以往“人是一切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思想观念。

第二,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源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自然观非常强调人类应当善待自然,不要无所节制的向自然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等物质的东西,人类在自然中不断地进行社会活动,就需要做到一个平衡,即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不能够过于自私,不可急功近利。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导言中明确提出:“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5]人类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可以支配自然但又受制于自然条件,人与自然是辩证且和谐的统一。

第三,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和支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特别强调人类的劳动价值,它认为,劳动作为中介,连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实践能力随之提高,自然的人化程度也日益加快。资本主义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造成了无以复加、不可回避的重大伤害。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的实践行为远远超过的自然的负荷,自然必将对人类加以“报复”。这些思想为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对推进中国生态伦理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生态伦理建设是我国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期的全新任务,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呼唤着生态伦理的建构。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全面推进中国生态伦理的建设,为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伦理支持,才能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应健全生态伦理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伦理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是从制度上保障每个公民树立和践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治理法制化建设,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而言,关于环境、生态的立法还不够完善,虽已有四十余部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出台,“但其内容过于抽象,存在提倡性规定多,约束性规定少;原则性要求多,可操作制约性规定少等严重弊端,导致法律本身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6]。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生态伦理,亟须将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和具体标准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并制定详细且富有针对性和具体化的法律法规,以保障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要求得以保障和落实。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执法能力的建设,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惩处.要完善生态评价机制,在GDP评价机制中加入环境、生态考核因素,完善生态补偿法,为生态伦理法规的施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普及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要加强对公民的普遍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风尚,需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共同理想深入人心。主流媒体要加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解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对不遵守环境法规的企业、群体给予舆论指责;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保理念教育。要加强将青少年的生态伦理教育,将生态理念根植于心。生态伦理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伦理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梦”。

第三,构建适度消费、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构建有利于自然发展、绿色和谐的生态生活方式,寻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自然的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务必要提倡适度消费,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此外,要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每个公民都应从自己的出行开始,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为生态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人来源于自然,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也通过时间劳动改造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对于解决我国当下出现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伦理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健全我国的生态伦理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评价机制,帮助全社会人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中国生态伦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2]周国文.自然权与人权的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0.

[6]李秀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7-110.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