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达斡尔和鄂温克族民歌中的牧业文化体现

2016-05-14蔡云凌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达斡尔鄂温克族体现

摘 要:每一个民族都有由本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下来,并一直 保持到今天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民族关系环境不同,因此传统文化也各不相同,或有一定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就形成了每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即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方面;另一种是内在的,即表现在意识中,特别是凝聚为民族意识,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或传统文化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部分,是民族作为一个共同 体而特有的标志之一。而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它必然与文化的各个方面紧相关联。有人把文化理解为是人们的生活形态,它是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宗教等各种关联中得以存在的。因而,音乐也同样如此,是在与围绕着人类的各种环境的紧密关联中得以传承的。

关键词:达斡尔;鄂温克族;民歌;牧业文化;体现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音乐的最本质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创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 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音乐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的 生命的张力和文化的运作方式。所以,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动,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牧业文化是达斡尔族的一大特点,在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特有的风格中这一特色文化得以体现。

1 草原主题框架

达斡尔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犹如一幅有声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载着达斡尔族的历史、风情,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心声。

赞美大自然,憧憬新生活,是背负着生活重担的达斡尔族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他们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之中,立于天地之间,一切烦恼和忧愁随风逝去,使之在精神上变得超脱豁达 起来。如《春天的歌》中唱道:

春天来到的时候啊,地上的树木都发芽。美丽的天鹅又飞回来了,家乡的清泉响哗哗。

春风轻柔地吹来呀,心上好似开鲜花。忘却那人间烦恼的事,让美好的春光永远代替它。

各种民俗也都在民歌中有所体现,如祭祀活动中的“雅德根”(萨满)歌曲,游戏活动中的游戏歌,以及哄孩子睡觉的摇篮曲等等。 有些民俗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反映这些民俗的民歌依然存活在达斡尔族人民中间。

达斡尔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知识的传授常常依赖于口头文学,如民歌等。而民歌因其易于传唱和广泛流传,故成为达斡尔族民间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民歌主要出现在“哈库麦勒”中。由于“哈库麦勒”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因而成为传授知识的好机会、好场合。同时由于它又具有竞技竞智性,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人们在尽兴歌与舞的愉悦中得到了知识,这类民歌中,《“莫日根”姐姐》是较有代表性的。

而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由于较早脱离游牧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并长期与达斡尔族共同生活在嫩江大平原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与达斡尔族非常接近。鄂温克族与达斡尔族可以通婚,而且在两个民族中均被视为很正常,是“表亲民族的结合”。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人都能精通达斡尔族语言。

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分类概念与达斡尔传统民歌的分类概念完全相同,只是称谓略不一样。鄂温克族的传统民歌分“赞达拉嗄”、“努克该勒”歌曲和“萨满”歌曲等三大类。

鄂温克族民歌比较丰富,它们反映了鄂温克民族的经济生活和劳动生产以及与自然的斗争。就内容来说,歌唱本民族的历史,赞美自己的家乡,怀念故土,反映与兄弟民族友好相处等,都是鄂温克民歌中思想内容深邃生动的一个方面。如《我们是山林里的人》这首民歌中就唱道:“我们是山林里的人,世代过着游猎生活。为得到一点猎物,扶老携幼到处搬家。在那苦难的年代里,我们生活血泪交加。‘别力旦克枪破旧了,子弹也没处去寻。若没有好人来帮忙,我们的生活永远难变样。今天的幸福和欢乐,我们做梦也没见过,谁想到山林里的人,能过上这样美满的生活!”一首短短的民歌,概括了鄂温克人几千年的历史。又如《内库楞》中“源远流长的黑龙江,我们的民族在那里发祥,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是我们世代生息的故乡。和满族同一先祖,同达斡尔族亲密相处,勇敢剽悍的鄂温克,在兄弟民族中素有盛誉”的歌词简直就是一部民族史教科书,它为我们提供了鄂温克族源、发祥地、迁来处以及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内容。

当鄂温克族人民被迫迁往他乡时,除了着力歌唱他们依恋的山川河湖外,还不时地流露出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如17世纪末叶,清雍正十年(1732年)决定实行“移民实边之策”,将当时居住在布特哈(雅鲁河流域)一带游猎的鄂温克人“遴选索伦壮丁1636六名”分别移往呼伦贝尔辉河和莫日根河两地,改游猎生产为游牧生产。在辉河一带的鄂温克族民歌里,有很多反映远古的狩猎生活和家乡风光的内容。如《金色的雅鲁河》这支歌开始就唱道:“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耀,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雅鲁河是从大兴安岭南麓流 经布特哈旗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而辉河却是从大兴安岭北坡流入伊敏河的一条小河。在一支歌中把互不相干的两条河唱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2 达斡尔和鄂温克族民歌中的长调型旋律线

近几百年来,达斡尔族除迁居新疆的4000多人外,大部分生活 嫩江流域及大兴安岭一带。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他们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居住。这种居住方式,形成了达斡尔民歌因地而异的音乐风格。如莫力达瓦山区的民歌音调质朴而憨厚;齐齐哈尔地区的民歌音调则细腻而圆润,富于歌唱性,而内蒙古自治区的海拉尔及新疆的塔城等地的民歌则受了蒙古族、哈萨克族民歌音调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各地的达斡尔族民歌,其旋法、节拍、节奏、调式、结构、演唱风格等仍保持着较多共同的特点。

鄂温克族民歌的特点是叙事性强,曲调更加口语化。那种草原鄂温克族辽阔、悠扬,山上鄂温克族粗犷、高亢的民歌,在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民间已经很少听到了。

2.1 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比较有特色,其风格根据不同的体裁而略有差异。演唱扎恩达勒一般高亢明亮,略带哭腔;“哈库麦勒”歌曲则要华丽、明快;“雅德根”(萨满)歌曲神秘、怪诞;“乌钦”调则要平缓叙述等,这些演唱风格的形成是与各种体裁自身的风格特点相吻合的。

慢颤音唱法是各类体裁中所共有的,它多出现在长音上。它是在有意识地控制声音的基础上进行的,颤幅较大(通常为小二度或大二度),振动频率较慢,大致为3次∕秒,有时在收束前频率加快,直至出现一个上倚音或下倚音,摇动感强。这一点与京剧中长音演唱时的“抖音”及蒙古族民歌敖日图道(长凋歌曲)中的“鄂柔诺古拉”唱法很相似,只是带有一些哭腔的情感色彩。如《新媳妇回娘家》一歌开头处的长音就是这种唱法略带夸张而形成的曲调。

终止音的下滑是达斡尔族民歌演唱风格的又一特色,它多出现在宫调式中,终止音宫下滑小三度到羽音上,也正是这种演唱风格,常常使用同一民歌的变体发生调式上的变化。

2.2 旋法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的旋律一般多用五声音阶,以级进为主,间或有四五度跳进,很少有大的起伏,故给人以流畅、平稳之感。乐句通常是上行后再下行,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抛物线型旋律线。

达斡尔族民歌中也时常出现一些有特色的大跳音程,这些大跳音程多是“1 2 3”“5 6 1”转位构成,多出现在扎恩达勒中,较常见的大跳是小六度、小七度下行大跳;偶有四度、六度的连续跳进。上行 六度大跳虽不常见,但却很有特色。

2.3 音阶、调式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由五声音阶构成,在一些单句体歌曲中也可见到只有宫、商、角三个音的旋律,如《“雅德根”神帽上的鹰》:#4音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扩展出的一个色彩音,虽然它还不能起到构成新调式的作用,但它毕竟扩大了音阶,为调式增添了新的色彩。

达斡尔族民歌调式以宫调式,羽调式最为多见;其次是徵调式,商调式;角调式极少见。

宫调式歌曲中,除了主音宫外,起骨干作用的常常是徵、商、角。结构中的乐句尾音多是徵、商音,有时用角音。值得注意的是商和角出现频率较高,且常常处于重要地位,由此而使宫调式歌曲受到软化,带有羽调式色彩,以致出现了宫调式歌曲终止音“宫”结束时非得下滑至羽才觉完满的现象。

2.4 节拍节奏

达斡尔族民歌常用的节拍是2∕4 、4∕4 、3∕8、6∕8,节奏大都规整对称。少部分民歌中有5∕8、7∕8拍及变换拍子出现,3∕8 、6∕8 、5∕8、7∕8拍子的运用,使达斡尔族民歌别具一格。

达斡尔族民歌总体上节奏鲜明、规整、对称,而有特点的是由于 变换拍子(一般有奇偶拍子混用)的出现,结合曲调结构中某音的自由延长,造成一种局部的不规整、不对称,形成一种动势。在节奏运用上,有特点的是前短后长,前紧后松式节奏,长与短的对比,突发性的休止和切分化节奏等。在某些扎恩达勒的引句中,节奏较自由,节拍不甚规整,甚至有散拍子的性质。

2.5 曲体特征

达斡尔族民歌曲体大多属于简单的乐段结构,一般以两句体、三句体居多,四句体多是由乐句重复构成,而真正具有起、承、转、合 结构的四句体并不多见。多句体也大都由乐句的重复形成,其中以后乐句的不断重复为多见。二句体中有的歌曲的后乐句(后半句)为前乐句(后半句)的低五度模仿。

另外,达斡尔民族中存在着数目不少的由一个相同乐句重复构成的乐段结构,这种乐段结构较多存在于“萨满”歌曲中,也可在“哈库麦勒”和“扎恩达勒”中看到。如:“哈库麦勒”歌曲《小蓝花真美丽》。

在达斡尔民族歌中,带发展式扩充的四乐句民歌也是常见的,其乐句的变化也很有特点。如“哈库麦勒”歌曲《穿上毛衣想起你》。

参考文献:

[1]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 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 张艳红.提升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思考[J].经济视角

(上),2014(07).

[4] 李春晓.新媒体对民族音乐的影响[J].视听,2015(06).

[5] 陈柯.民族音乐在高校的发展及其意义[J].戏剧之家,2015(13).

[6] 王寅松.略谈如何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J].现代交际,2015(07).

作者简介:蔡云凌(1967—),女,教授,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达斡尔鄂温克族体现
民居趣读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大众传播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影响——以齐齐哈尔市洪河达斡尔族聚居村为例分析
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