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2015-03-19王言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民族服饰服饰文化

王 琪,王言波

王琪,王言波/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硕士(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一、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显著特点

鄂温克族服饰有显著的特点,整体上十分宽松、肥大,却不失细节,通常有斜大襟并且束长腰带,从款式方面来区分,分为农区和牧区两种。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鄂温克族人在服饰方面大多以袍装为主,男子服饰比较素雅,女子服饰则比较华丽,在袖口、下摆等位置均有花边装饰;以饲养、游牧为主的鄂温克族人在服饰方面则比较独特,男子通常穿短袍,女子大多穿长袍,男女服饰都以皮质材料为主,镶有花边,男女都穿皮质筒靴。女子的服饰通常都较为复杂,而且装饰物较多。由于鄂温克族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十分寒冷,因此在服饰的材料方面通常都选用兽皮,样式有长毛大衣、短皮衣、皮裤、皮靴等。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鄂温克族人只用兽皮制衣,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逐渐使用布料。即便是使用布料,鄂温克族服饰也始终没有脱离皮质品,这与当地寒冷的气候以及鄂温克族畜牧业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鄂温克族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棉、麻等质地的服饰越来越多,款式上也十分多样,皮鞋、皮靴已经成为鄂温克族的必备服饰。而无论服饰材料、款式怎样变化,在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中皮制品的风俗和习惯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最大的特点。

二、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1.保暖御寒的功能。服饰最初的形成就是为了人体保暖御寒的需求,这也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鄂温克族居住在我国北方边疆高寒地区,因为四季分明,所以服饰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长期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这也造就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尤其是北方严寒的气候特点培养了鄂温克族人坚毅、勇敢的精神。这种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对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形成了索伦部落、通古斯部落和雅库特部落三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的服饰也有各自的特点。索伦部落以畜牧业为主,在服饰上应用兽皮最多。索洛伦部落的显著特点体现在衣扣方面,官职越大,衣服上纽扣的价格也就越高,而且数量也越多,喜欢用一些名贵的翡翠、玛瑙等作为衣扣材料。索伦部落的鄂温克族人的服饰以长毛大衣为主。通古斯部落的鄂温克族人常年都穿着皮质长袍,妇女的长袍款式较为特别,上身是紧身皮衣,下身则是宽松的褶裙,这也是鄂温克族传统服饰中较为明显的特色。雅库特部落的鄂温克族人以狩猎为生,因此,大多使用动物皮毛进行服饰的制作,男子服饰以立领和小翻领为主,女子服饰则以大衣或者风衣为主,长度过膝。

2.艺术功能。在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可以突出人体特征的以结构为主的形式;另一种则是不考虑人体形态的无结构形式。无结构形式的服饰形态是决定鄂温克族民族服饰的主要因素,因为其强调与人体形态的吻合,所以在造型方面十分简单流畅,而且可以通过宽阔的造型对人体自然形态进行掩饰,这也是对传统服装形式的创新,体现鄂温克族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也是形成具有特色的鄂温克族服饰艺术的重要标准。鄂温克族人在参加重大的活动和重要场合时,基本都是穿着最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也可以从传统服饰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归属感,比如在盛大节日中,鄂温克族的年轻姑娘们会在裙子上装饰各种不同的纹饰图案,虽然样式不同,但都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重要意义;鄂温克族人能歌善舞,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姑娘们会穿着彩色的服饰,佩戴红缨帽,这些都是鄂温克族民族服饰艺术功能的体现。

3.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体现在于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而且大多使用吉祥的图案和纹样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的表达,如女性长辈在给晚辈制作服饰时,会告诉女性晚辈关于不同服饰图案的起源以及代表的含义等,而且会将这个传说一代代的传递下去。鄂温克族人生活长期以狩猎为主,对于兽皮的利用有着丰富的经验,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物品制作都以兽皮为主,兽皮制品也是鄂温克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鄂温克族男女分工十分明确,通常男人上山打猎,妇女则在家学习服饰的制作等,尤其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制作,都是鄂温克族女子经过认真学习研究而得的。鄂温克族人大多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而且萨满法衣都是由鄂温克族女子自己制作,制作的过程十分严谨。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教育功能在制作服饰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且逐渐发扬光大。

三、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变迁

近年来,鄂温克族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这也为长久闭塞的鄂温克族人带来了很多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鄂温克族的服饰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和材料方面,所以也影响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索伦部落的鄂温克族人古代的服饰以鹿皮、狍皮等为主,近代则以棉布为主,冬季大多使用长毛、皮板厚的皮毛材料做衣服,春夏季节则用短毛、皮板薄的材料做衣服。通古斯部落的鄂温克族人在服饰制作方面以羊皮、牛皮为原料,近代则演变为以棉布和绸缎为原料;雅库特部落的鄂温克族人古代以兽皮、鹿皮为服饰制作的主要材料,近代的北方开始使用布料制作;分布在辉河流域的鄂温克族人在古代以羊皮为主,近代则皮棉兼用,而其中羊羔皮是最为贵重的衣物材料,通常是在节庆时分或者是拜访亲友时才会穿着。清末时最初使用的棉布叫“扎义吉布”,继而使用的是“大林布”。中东铁路开通后,市场出现了“华达呢”和“花旗布”等呢料和棉布。不久花旗布就代替了“扎义吉”与“大林布”。

如今,只有在一些相对较为闭塞的偏远地区,有少数的鄂温克族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打猎和生活,也有大部分老人仍然喜欢利用传统的方式煮制兽皮,并且用兽皮缝制民族服饰。虽然鄂温克族的服饰已经在现代文化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在重大节日或者拜访亲友时仍然喜欢穿着民族服饰,所以也需要对现代鄂温克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有更多的了解。然而,由于很多女性晚辈都出门求学或者出外打工,所以在传统民族服饰的传承方面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匮乏,这也使得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四、推动民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首先,通过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对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民族服饰文化氛围,在增强鄂温克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通过各种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弘扬鄂温克族民族服饰文化。对此,鄂温克族自治旗采用了各种巡演活动,成立了鄂温克族服饰表演队伍,先后在首都北京、俄罗斯乌兰乌德等地区举办了多场民族服饰的巡演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民族服饰爱好者加入到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队伍中,也使得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最后,以开发的形式对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在开发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协调民族文化基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色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族服饰的深刻寓意,也可以增强外来民族对鄂温克传统服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他们对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认识相对浅薄,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本族年轻人对民族服饰的认识;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则要给予客观的认识,意识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且自觉加入到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队伍中,促进鄂温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持续发展。

[1]吴守贵.鄂温克族社会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龚强.黑龙江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4]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民族服饰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