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导式”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化学课堂模式探讨

2016-05-11岑静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导学案

岑静

【摘 要】以作者在2014年全区展示的优秀课例《有机合成》为例,阐述“学导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案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44-02

高中化学新课改之后,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纷涌而至。然而这么多年来大多是流于形式,穿新鞋,走老路,难收到一个好的效果。在创造一个学的环境的化学课程下,怎样才能使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建立起一个高效课堂,形成“主动、开放、交流、参与、创造学习的”特色?这正是我们教育改革之后一直寻找的答案。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一次全区选拔出的六节优秀案例课展示,在这次展示上,笔者开始意识到,“学导式”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正是我们寻求多年的答案。

什么是“学导式”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或直接在课堂中把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激发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自我认知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根据需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适,比如学生遇到共同问题时,就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不同于互助性学习和自我学习,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共同讨论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慢慢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提供学的情景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014年,在全区展示的六节优秀课例上,笔者有一节课,是《有机合成》。下面,笔者以案例的形式来进行阐述。

课前笔者先把导学案分给同学们,并根据学生的化学成绩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靠近坐在一起。现将课堂情景记录如下:

在第3环节小组代表发言时,有这样的一个课堂情景。

第5小组代表发言(一个男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的方案是:

(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请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第6小组代表站起来说,我们有不同于你们的方案:

(他也上来展示了他们小组的杰作)

而且我觉得我们小组的方案更好一些。

教师:你觉得你们方案好在哪里呢?

第6小组代表:原料易得,步骤少,操作简单。

教师:哦,原来合成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你同意吗?(转身问还站在讲台上的第5小组代表)

第5小组代表:不同意,请问你们的乙炔从哪里来?(问第6小组代表)

第6小组代表:从Ca2C2与水反应得来。

学生:这是实验室制取乙炔的方法,而不是工业上的。(另一个第5组同学站起来说)

教师:嗯,你说得很有道理。

学生:乙炔从石油的裂解气中获得。(第6小组代表用求救的眼光看着自己组的成员,这时候第6组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进一步说明)

本环节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合成一个常见的有机物,上面是在小组汇报总结和组间相互点评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种方法化解难点,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有机合成的过程,掌握有机合成的常用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基础原料、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有机物合成过程的理解,并能够结合实际优选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获得知识。

在第4环节时,还有一个课堂情景:

同学们像开火车一样,各小组都一一汇报了自己的任务,第7小组来点评,其中的一个同学补充。

学生:第4小组引入-CHO的方法,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烯和水反应也可以得到的。

教师:烯烃和水反应,是加成吗?

她又和自己第7组的同学商量着,马上又说:不对,不对,我们不补充这个了。

正好这时,第4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们要给自己补充,乙炔的水化法也可以引入-CHO。第7小组那个女同学站起来:乙炔和水反应,怎么能引入-CHO呢?

教师: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能告诉她吗?第4小组的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们想求助一下你,可以吗?

教师:哦,那我能求助其他同学吗?大家来想想。

第2小组的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乙炔和水是进行加成反应,1 mol三键加成 1 mol水,还有一个双键,怎么会引入-CHO呢?我们不知道。

教师:这个问题还是我来说说吧。(这时,所有的同学都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的眼神关注着笔者)

小组讨论的两处: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进一步提问,学生答不出来,学生要求请教老师,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讨论不出来教师来回答。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一般在导学案的教学中,会用一个练习来检验当天的学习,巩固当天的知识,为后面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好基础。让学生能明白,我们学了就要会用,把知识用在生活中,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知从生活中来,到化学中去。

“学导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化学课堂模式,给学生带来新的变化:

让学生乐学。导学案创设了一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叶圣陶先生“教师教各种学科,其终极目标在于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教学思想。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反对“满堂灌”,反对不问对象,不从学生出发的“讲到底”,使课堂不再枯燥,不再无味。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同学们乐学、争学、互学。如上面的第3和第4环节,开放性较好,学生活动积极,能够较好地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总结以及相互点评的方法来化解难点,最后能够结合实际优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地获得知识。

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在组与组讨论、竞争中,展露思维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初衷。在思维的冲突与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活动探究的乐趣,又体会到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总结、融汇提升、迁移应用的意义,同时也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鸿军.高中化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复习课教学模式诠释[J].化学教与学,2010(4)

[2]张裕元,王光海.如何构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导学案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