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死两茫茫

2016-05-09申曙光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科举制度性格

申曙光

摘  要:《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更有其非凡的审美鉴赏价值。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蕴含思想内容、揭露社会制度、使用语言风格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异同之处。

关键词:科举制度;社会生活;性格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1

一、先来比较一下两文存在的相同之处

两文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极其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主要表现在了三个方面:第一,科举制度严重毒害了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使他们一生都热衷于功名,不惜将自己的青春尽掷于考场之中,乃至连最起码的谋生本领都丧失殆尽了。第二,科举制度给读书人造成了两种结果,一类人通过科举侥幸爬了上去,他们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成了统治阶级,如范进、张乡绅、丁举人等;另一类是一大批终生都爬不上去的人,他们变成了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像孔乙己等。第三、科举制度的毒害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恶浊世风。

其次,两文的主人公在思想性格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点,如范进和孔乙己都属于下层知识分子,都热衷功名,迂腐可笑,不会营生,都深受毒害却至死不悟,又都有善良的本性等等。

再次,两文的特色都明显带有悲剧色彩。孔乙己由于好喝懒做、穷酸迂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以至丧失了最起码的谋生本领,因穷而死就成了他的必然结果,但更悲之处却在于他的至死不悟。范进虽然在考场侥幸成功了,却喜极发疯,完全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同样是一名受害者。因此说,二人的命运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悲剧式人物。

第四,两文在写作方法和变现手法上也大同小异,如都采用了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都写到了周围人对主人公的“笑”,都使用了“谐”、“讽”的文笔等等。

二、再来比较一下两文的差异之处

首先对比一下两文的主人公在个性上的不同: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的自卑自贱的奴才相。表现在其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在他身上还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他不仅始终不肯脱去那又脏又破的长衫,而且对自己认识的几个无用的字也沾沾自喜,甚至是自命不凡。主要表现在当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他总要强辩几句:“窃书不能算偷”或者“你怎么这样污人清白……”

在范进的心灵上还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表现在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以攀附拉拢,范进明知对方说的都是无稽之词,还连称“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浑身却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表现在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了不屑置辩的神气。

范进和孔乙己相比,还显得城府太深,虚伪狡诈。表现在当胡屠夫受银假做谦让时,他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胡屠夫的接济了,却说:“若用完了,再来想老爹讨着用”;孔乙己虽已穷的将要讨饭,还要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这就说明在他被扭曲的灵魂中仍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三、再比较一下两文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方面有何不同

胡屠夫是课文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副截然相反的面孔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本质。女婿中了秀才后,他来贺喜的方式是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依然一派倨傲的架势,对范进轻侮之至,这哪里是庆贺,分明是想借此来教训范进。范进中了举人后,他就慷慨地“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庆贺,还再三不安地对范进说“很少几个钱,不够你赏人”。范进中举前根本不在他眼里,骂范进是“癞虾蟆”、“尖嘴猴腮”,中举后他就认为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还当众夸奖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课文最后一节写范进还他银子,他把银子紧紧地攥在手里握成拳头舒过去,假意不要范进还。一旦听范进说还有银子用,便连忙把拳头缩回来,把银子往腰里揣。这一“攥”、一“舒”、一“缩”、一“揣”的细节描写就让胡屠户虚情假意、势利小人的市侩形象暴露无遗了。

那么,范进的众乡邻在他中举前后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范进未中举以前生活非常贫困,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也无人救济,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生怕被其拖累。一旦范进中了举,他们都不请自来,主动关心,极力帮忙。众乡邻的前倨后恭,说明了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下面再来看一下穷困没落的老童生孔乙己,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却成了和他同处受压迫地位的“短衣帮”所嘲笑的话题,就连最让人看不起的小伙计也用势利的眼光来看待他,可见,孔乙己已经沦落到了何等地步。作者通过对酒店里酒客所表现出的冷漠和麻木,以及掌柜对十九文钱的念叨等细节描写,深刻反映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病态和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由以上可以看出,《范进中举》主要是在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孔乙己》除批判了科举制度外,还重在批判两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

四、最后,再简要比较一下两位作者对各自所塑造的人物所给予的态度

两文作者对各自的主人公都寄予了同情。《范进中举》中,正面描写了范进抱着母鸡在市场上踱来踱去叫卖的呆相和惊喜发疯后的可怜相;《孔乙己》中,作者运用了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刻画了孔乙己“穷—死”的过程,并把阔人的凶狠、穷人的麻木,即全社会对孔乙己的步步进逼,最后推上死路都揭示出来了,更有深刻性。

作家吴敬梓对范进的态度除寄予同情外,更主要的是对其讽刺、揭露和鞭挞。而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范进的形象可用一个“丑”字来概括的话,孔乙己的形象则可用一个“悲”字来进行总结。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科举制度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