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自称语“宝宝”的泛化与成因考察

2016-05-09胡玉琴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因宝宝

摘 要:“宝宝”作为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开始出现在各种语境下。它由最初表“对小孩儿的爱称”的名词,逐步发展为具有指代功能的代词,进而演化为网友称呼自己的具有卖萌性质的自称代词。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宝宝”是自称语。这一自称语的泛化不仅是对称谓困境的反应,也是自身具有撒娇卖萌、情感指示、互动、创新与陌生化表达等特点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宝宝” 自称语 泛化 成因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新事物的不断更迭,网络流行语可谓是层出不穷。随着网络流行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其已成为语言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中,“宝宝”一词可谓是一路飚红。“吓死宝宝了”(吓死我了)“乐死宝宝了”(乐死我了)“本宝宝拜托你了”(我拜托你了)等,经常看微博、刷微信、浏览新闻网页的朋友对这样的自称语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据统计,百度搜索引擎上关于“吓死宝宝了”的检索结果高达229000条。而人民网语料库中用“吓死宝宝了”作新闻标题的有241条。

“宝宝”作为自称语出自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宝宝”指我,“吓死宝宝了”就是指“吓死我了”。但是,至于“吓死宝宝了”到底出自哪里,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吓死宝宝了”最早是LOL女主播“宝宝”先说出来的,她在主持现场抽奖时,让画面随机选头像,突然有一个很黑很胖的人出现在画面中,她说了句:“吓死宝宝了!”之后这句话就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百度知道)通过对各种说法的时间与可信度的考察,我们认为此种说法最为可信。

二、网络流行语“宝宝”的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宝宝”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例如:

(1)由于越军频繁挑衅,李土湘只给孩子寄去一个名字。满月后,妻子带着小宝宝来到法卡山下。但李土湘却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很少下山去看望妻子和小宝宝。(《人民日报》1984)

(2)26岁的仁钦卓玛,就是在部队医护人员一路接力护送下,从结古镇被运到巴塘机场,直至运到位于西宁的解放军第四医院,终于平安产下了小宝宝。(《青海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2010-4-24)

例(1)、(2)中的宝宝就是对小孩儿的爱称。例(1)中的宝宝是指战士李士湘与其妻子的孩子,是上文孩子的复现。(2)句中的宝宝是指仁钦卓玛刚刚生下的小孩儿。这里用宝宝来代替对小孩儿的称呼,更能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

(3)吓死宝宝了!朋友圈转发广告或被罚款20万!(《京华时报》2015-09-11)

(4)冷死宝宝了!今天成都最高温仅15.3℃!(《华西都市报》2015-10-31)

(5)王鸥曝胡歌犯二揭秘琅琊榜剧组的日常笑死宝宝了。(人民网·江西频道 2015-11-30)

(6)一周奇闻趣事,乐死宝宝了!(腾讯网 2015-11-1)

(7)张馨予拍雨戏不忘卖萌调皮称“宝宝有情绪了”。(中国新闻网 2016-01-15)

以上例句中的“宝宝”显然都不是“宝宝”一词的本义。例(3)中的“吓死宝宝了”并不真是吓死了小孩儿,而是指吓死我了,吓死网友了。例(4)中“冷死宝宝了”也不真是冷死小孩儿了,而是指冷死我了。例(5)、(6)中的“笑死宝宝了,乐死宝宝了”同样是指笑死我了,乐死我了。例(7)中的“宝宝有情绪了”,是指我有情绪了。

孙维张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称谓语是用来称谓别人和自己的那些词语。”[1]按此理解,例(3)至(7)句中的“宝宝”就属于称谓语,然而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宝宝”的实际用例考察,我们发现,“宝宝”只具有自指功能,不具有他指功能,所以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宝宝”属于自称语。

三、“宝宝”的泛化表现

泛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普遍概念。至于汉语的称谓语泛化,我们可以如此理解:汉语的称谓语泛化是指在原有可应用的称谓语资源不足以及新的合适的称谓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交际双方被迫扩宽、放大或者改变原有称谓语,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现象。[2]如现在流行的“亲”不再是“亲爱的”简称,而成为一种有意拉近交际双方距离的普遍称谓;“美女”和“帅哥”不再偏重于“美”和“帅”,而是偏重于性别,成为区别性别的称谓;“老师”不再专指学校内部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人,也可指各行各业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年龄小、资浅的人对年长、资深的人的敬称。作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宝宝”也同样发生了泛化,具体情况如下。

(一)使用范围的泛化

(8)网友亲测→口罩戴两天变黑色?!吓死宝宝了![震惊](新浪新闻 2015-12-30)

(9)王珞丹万圣节街头吓人网友:吓死宝宝了。(新浪娱乐 2015-11-02)

(10)吉克隽逸自称“幸运小公举”爆料刘欢爱说“吓死宝宝了”。(人民网重庆视窗 2015-11-28)

(11)日前,西班牙巴塞罗那某动物园一只猩猩观看一名男子展示杯中栗子消失的魔术,当它发现杯子摇晃时什么也没了时,吃惊地长大嘴狂笑起来,乐得在地上打滚……哈哈哈笑死宝宝了![doge]。(人民网 2015-12-12)

从例(8)~(11)不难看出,“宝宝”一词作为自称语不仅在网络上流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使用,其使用范围泛化了。

(二)使用主体的泛化

“宝宝”一词最早的使用对象多为女性,因其具有卖萌、撒娇之功效,受到众多女性朋友的青睐,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如:

(12)陆毅、贝儿翻白眼扮吸血鬼,鲍蕾:“吓死宝宝了。”(大众网 2015-08-12)

如今,“宝宝”一词也为很多男性使用,或者说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根本看不出性别因素了。

(13)杨洋凌晨晒自拍感叹天气热:热死宝宝了。(中国新闻网 2015-7-14)

(14)生鱼片“复活”[吃惊]网友:吓死宝宝了!(央视新闻 2015-10-16)

(15)浙江现天价土豆丝系误操作,网友:2648元一份吓死宝宝了(中国日报网 2016-1-06)

(三)语义的泛化

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词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3]事实上,大部分词义的演变都伴随着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现象通常表现得尤为充分与突出,其泛化速度也十分迅速。从上面的具体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宝宝”早已不单指对小孩儿的爱称了,而是成为带有撒娇、卖萌性质的自称语。

四、“宝宝”泛化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现象也不例外。“宝宝”的流行与泛化不仅是对当前称谓困境的反应,也是自身具有撒娇卖萌、情感指示、互动、创新与陌生化表达等特点的必然结果。

(一)对称谓困境的积极反应

语言与社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网络的迅速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催生了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人际关系,而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以及新旧人际关系的对立,极易造成没有相应的恰当的称谓语的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称谓困境。新的称谓语的出现与流行是对称谓困境的积极反应。

尽管汉语的称谓语较为丰富,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环境的日益复杂,交际对象的日益多元,人们在选择准确、恰当地表达自我意图的称谓语时常常感到词汇贫乏。前几年,淘宝体称谓语“亲”的迅速流行与泛化就是很好的证明。既想表达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听者觉得厌烦,同时能够拉近与听者的距离,能够融合第一人称的客观与第二人称的亲切。现代汉语称谓系统恐怕还没有哪个词可以满足,而“宝宝”的流行与泛化显然填补了这一空白。

(二)“宝宝”自称,有撒娇卖萌之功效

近些年,受日本文化与动漫游戏的影响,一种“萌文化”在我国悄然兴起,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日益渗透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萌文化”,难免催发年轻人不断探索新的卖萌方式与途径。而用“宝宝”自称可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同时起到撒娇卖萌的作用。如:

(16)起个大早去打合同,完事陪好朋友考科三,午饭吃的豆捞,然后下午打牌,然后又去了唐人吃了顿韩国料理,然后去了V时光唱歌!累死宝宝了!晚安!(新浪微博 2016-01-15)

例(16)是一个女孩子通过微博说明自己一天的日常安排,看似满满当当的安排,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娱乐。这个时候,如果其本人还大喊“累死我了!”,就大有“得了便宜还卖乖”之嫌,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用“宝宝”自称,就可以规避这种情况,就好像真是一个玩了大半天的小孩子在跟你撒娇说累死了。

第一人称代词在表达自我观点与情感时,往往给人留下很主观、很自我的印象,比如:“我还没吃呢!你吃光了,我吃什么?”这种表达在交际中极易引起听者的反感,让听者觉得说话人纯粹从自身的利益与角度出发,毫不顾忌听话人的感受。而使用“宝宝”自称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缓解交际双方的对立,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撒娇卖萌之功效引起双方的共鸣。

(三)情感指示与交际互动的语用功能

功能学派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篇章三大元功能。[4]作为称谓语的“宝宝”使其人际功能得以凸显。在日常交际中,称谓语早已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成为行为主体传达感情的重要载体。例如:

(17)不去,我不去,快吓死我了!

(18)不去,人家不去,快吓死人家了!

(19)不去,宝宝不去,快吓死宝宝了!

以上三句表达的基本语义是一样的,都是说明说话者因为害怕,不想去某地或做某事情。例(17)显得过于严肃,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拒绝。例(18)中用“人家”自称,虽说能够体现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但过于矫揉造作,有卖弄之嫌。并且“人家”通常是年轻女性的专用词,对使用者有年龄、性别限制。例(19)中用“宝宝”自称,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会显得过于卖弄,就像是孩子式的撒娇,这也是听者能够更大范围内接受这一称谓语的心理原因。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接近性、熟悉性、相似性和个人特质。[5]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因为这些因素形成一个个的交际圈,每个圈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行话。尽管网络是个开放的交流场所,但同样是以交流圈的形式而存在的,网络语言也有圈子化的倾向,当某种语言成为一个圈子的共同语时,你若会用,就表明你属于这个圈子。这也是很多网络语言能够迅速流行的共同原因。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更加渴望交流,以“宝宝”为代表的卖萌语言能够给人留下可爱、风趣的印象。使用网络自称语“宝宝”,更加有利于交际双方的情感表达与交际互动。

(四)寻求创新与陌生化表达

“创新与求变是人类活动的永恒追求。”[6]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这种创新、求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将这种标新立异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具有时代性,人际变化与社会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通过语言来体现。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追求创新与与众不同的标签,这个时代,网络流行语几乎成为年轻人必备的“语言”。但不得不承认,这些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们创新精神的体现,而年轻人更是以知不知道,会不会用某些网络流行语作为判断某人够不够前卫的标志。作为新兴自称语的“宝宝”,本身又有撒娇卖萌之功效,因此理所应当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事实上,固有表达方式在长期地使用中,其语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如前文提到的“亲”“美女”“帅哥”“老师”),表达方式失去了新鲜感,就会促使说话者探求更加新鲜、更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宝宝”的泛化正是人们追求新鲜与陌生化表达方式的有力说明。

五、结语

本文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宝宝”一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如今网络流行语中使用的“宝宝”一词并非宝宝的本义(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而是演化为说话者称呼自己的具有卖萌性质的自称语。“宝宝”一词已发生了明显的泛化,具体表现在语义、使用范围、使用主体三个方面。我们认为,导致泛化的原因主要是对当前称谓困境的反应,以及自身具有撒娇卖萌、情感指示、互动、创新与陌生化表达等特点。

一个小小的自称语“宝宝”,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也填补了汉语称谓系统的空白。然而,由于网络语言的时效性,直接导致其寿命较短,作为网络语言的“宝宝”也终究逃不过这种命运。换言之,“宝宝”一词最终会像“给力”“雷人”“坑爹”等网络词一样成为过去式,并最终打上阶段性烙印。

参考文献:

[1]孙维张.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14.

[2]查礼礼.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J].文学

界(理论版),2010,(5):109.

[3]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

(4):33.

[4]Geoff Thompson.Introduction Functional Grammar(第二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10.

[6]张谊生.程度副词对状态形容词的二次记量与主观赋量[J].(日

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7,(9).

[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姬辛欣.浅析称谓语”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9).

[9]曹慧萍.浅析网络”卖萌”语言[J].语文知识.2013,(4):

56-57.

[10]张雪梅,陈昌来.网络流行语”逆天”的演变与成因[J].当代

修辞学,2015,(6).

(胡玉琴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猜你喜欢

成因宝宝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宝宝照相本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可爱宝宝超级秀
可爱宝宝超级秀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