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大名方言中“V不”式反复问句中的“不”的功能浅议

2016-05-09樊德华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卜辞例句语气

摘 要:“V不”式反复问句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在普通话和方言里仍在不断使用。本文试从汉语史和方言两个角度对其句尾的“不”的功能重新做出审视和分析。

关健词:反复问句 语气 语法化

“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殷契粹编(上部)》425上部有如下二辞:“A:丁未卜,扶:又咸戊、学戊乎?B:丁未卜,扶:又咸戊牛不?”对此二例历史上有不同看法。郭沫若说:“案此二辞,一缀以‘乎,一缀以‘不,盖均表示疑问之语词,不者否也。凡卜辞本均是疑问语。”(《殷契粹编考释》,P66)。陈梦家也认为,句末的“不”是语气词(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P128)。而裘锡圭(1988)则认为,“不”命辞中的验辞,而不是疑问语气词。

据确切考证,“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刘子瑜,1998)。20世纪70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视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之语(《文物》,1976,(5):38)。这里的讯辞,裘锡圭(1998)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

此后,此类句式相沿许久,从先秦、汉、魏至明清都可看到此类例证:

(1)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

(2)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

(3)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

(4)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须大拏经》)

(5)冀罪止于自身,二儿可得全不?(《世说新语·言语》)

(6)禅师唤此以为庄严不?(《神会语录》)

(7)万里得诗长揖去,他年挈笠再来不?(《陆游诗》)

(8)知县又问:“曾引人奸骗你不?”(《拍案惊奇·卷二》)

(9)这如今守着我,你看我许你打不!(《醒世姻缘传》)

可以看出,“V不”式问句贯穿了汉语的整个历史,后来“否”“未”“无”相继进入此格式,见以下例句:

(10)闻诸道路,不知信否?(《左传·定公四年》)

(11)欲门伯春无它否?(《后汉书·马援传》)

(12)还将得尊胜经来否?(《祖堂集·卷12》)

(13)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三国志·诸葛亮传》)

(14)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左小说钩沉·汉武故事》)

(15)孩儿,安排行李了未?(元本《琵琶记》第5出)

(16)王婆问道:“了也未?”那妇人道:“了便了了,只是我手脚软了,安排不得。”(《水浒传》)

“无”字进入此格式在唐代已很常见。如:

(17)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18)幕下郎官安稳无?秋来不奉一行书。(杜甫诗《投简梓州幕府兼韦十郎官》)

后来,“无”逐渐被“麽”“吗”所取代,从一个兼表语气的否定词变为纯粹的语气词。

按照汉语的句法语义规则,“宁”“未”“不”是不能进入“V不”式反复问句法语义框架内的。但从例句上看,汉魏六朝已出现此类格式。如:

(19)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戴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20)王尚书惠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世说新语·贤嫒》)

(21)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犁,当复不蒸食不?”(《世说新语·轻诋》)

王福祥(1997)认为,汉魏六朝时期的“V不”式应该分为反复问句和非反复问句(测度问句、反洁问句)两类。相应地,“不”所代表的“不(否)”据其语义和功能可分为“不1(否1)”和“不2(否2)”。“不1(否1)”是否定词,用于甲类“V不”(“不/未V不”式除外)。“不2(否2)”为语气词,用于乙类“V不”式以及“不/未V不”式。由此可以看出,“不”作为语气词功能用法在汉魏六朝就已产生。

汉语词汇语法化大量事例表明,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有“句法位置改变”“词义变化”“语境影响”“重新分析”等方式(沈家煊,1994)。一个词汇因位置改变而改变了原有的句法语义功能,又随着读音的改变,一个词汇单位有可能虚化为一个语法单位。“不”原来经常用作否定副词位于动词前作状语,当“V不”格式产生后,“不”便移至句尾,随着句法位置的改变,又由于读音等其他因素的类推影响,“不”逐渐由否定副词虚化为语气词。

在普通话中,“不”位于句尾表达疑问也是常见的,如:开会不?/有人不?但这是作为反复问的省略形式而出现的。可是在一些方言里,这种用法相当普遍,而且有趋于完全虚化为语气词的趋势。

通过对河北省大名县方言调查发现,此地口语里有表疑问的语气词“啊”“吧”“呢”(“啊”在疑问句中主要用于有疑虑而希望得到对方证实的语气,这和现代汉语里“啊”的用法是一样的。如:你到外面去散步啊?但一般不用于是非问。“呢”表疑问往往用“哪”,主要用于特指问和选择问,正反问很少用,也不用于是非问。如:谁去哪?/你去哪?还是他去?“吧”读/р?/,在疑问句中也可用于是非问,但不常用,一般用在较短的语句里,如:你去/р?/?等等。),唯独没有“吗”,而代之以“吗”的则是用于疑问句尾的“不”字。例如:

A:这照片上的是你不?/这照片上的是你吗?

你会说英文不?/你会说英文吗?

B:你去了不?/*你去了不去?(*表示普通话不能说,以下类同)

明天有雨不?/*明天有雨不有?/明天有雨没?

田里还有人不?/*田里还有人不有?

明年花还会再开不?/*明年花还会再开不开?

你把头发理短了不?/*你把头发理短了不理?

地里的树被砍光了不?/*地里的树被砍光了不砍光?

对此可做如下分析:

第一,“不”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

第二,如果认为“V不”是反复问省略形式的话,A组可还原成反复问形式,而B组则不能。

第三,以上例句如果把“不”去掉,仍可表疑问语气;“不”还可用“否”替代。

第四,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表达疑问信息的焦点毫无疑问是“不”。

黄国营(1986)指出,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等很多北方话区域都有正反问或其他方式表示纯粹的询问,“吗”只用于反问句。可是在此方言中,“吗”不但不用于正反问,而且也不用于反诘问,表示反诘的语气只是用曲折上升的语调表示;而询问语气大都通过“不”来表示。

陆俭明(2003)认为,“判断一个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决不能根据语感,而要看它是否真的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又必须能在形式上得到验证。”在上面例句中,如果没有语调符号标志,也没人说它不是疑问句,真正负载疑问信息的只能是“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如:你去上海啦不?/你去看电影呀不?/你去呀不?“不”之前还能出现其他表示语气的助词,“不”与前面的动词关系已经非常松散,正反对举的语义也就不太明确。据其他学者对陕西清涧话的调查,发现当地方言里也有类似用例:你吃也不?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不”在汉语中曾作为语气词出现过,在现代汉语某方言中也仍存在此功能用法。

参考文献:

[1]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3.

[2]齐沪扬.语气词与语言系统[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

2002:12.

[3]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陆险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J].中国语文

1988,(1).

[6]刘子瑜.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A].古汉语语法论集[C].北

京:语文出版社,1998.

[7]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

[J].中国语文,1997,(1).

[8]黄国营.“吗”字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12).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樊德华 河北邯郸 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 056004)

猜你喜欢

卜辞例句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注意说话的语气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