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类词语性质和功能考察

2016-05-09曾常红白水振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词量词现代汉语

曾常红 白水振

摘 要: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关键词:“半”类词语 “一半”“一A半” 多功能的分化 “一”的虚化

一、关于“半”的词性的多种看法

“半(bàn)”在《现代汉语词典》①中有5个义项:①数二分之一:一半(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尺|一斤~|~价|过~|一年~载。②在……中间:~夜|~路上|~山腰|~途而废。③表示很少:一星~点儿|一鳞~爪。④副不完全:~新的楼房|房门~开着。⑤(Bàn)名姓。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半(bàn)”分为“数词”和“副词”两类②。[数]二分之一。a)半+量+[+名]。b)数+量+半+[+名]。数词为个位数,或者是带有个位数的多位数;量词主要是度量词、时间量词、容器量词或“倍”。“半”和名词之间可加“的”。个体量词只有“个”常见,其他少用,“半”与名词之间不能加“的”。c)“半+量”常和否定词语配合使用,表示量很少。有夸张的意味。d)一A半B。A、B为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名词或量词。表示不多。多为固定格式。[副]一半程度,不完全。a)用于形、动前。b)半A半B。A、B为意义相反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或名词。表示相对立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多为熟语。c)半A不B。A、B为意义相反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或名词。表示某种中间的性质或状态,含有厌恶的意思。多为熟语。d)半A不A。意思与“半A不B”相同,较少用。

张德鑫(1999)综述了各家对“半”字的语法研究,其结论是:“半”是数词,这毫无争议,但又兼量词,不少论著对“半”可作量词这一特性避而不谈;另外,有些论著认为“半”可充当副词,这是“半”字词性研究中最大的争论。张认为,邢福义(1993)对“半”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邢先生认为:第一,“半”既是数词又是量词,例如:“半杯”的“半”是数词,“一半、两半”中的“半”是量词;第二,有时“半”字单用,脱离量词规约或数词规约,即跳出“半+量”或“数+半”的框架,直接同名、动、形等词发生关系。这时,“半”的词性处于“数量混沌”状态,例如:“房门半掩、半新不旧”等等。从总体上来看,数量混沌的“半”偏向于数词,不能看作副词。姚俊(2004)赞同张、邢两位先生的看法。认为“房门半掩、半新不旧”中的“半”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语义上仍表示数的概念。“半”作为一个兼具数词和量词的“两栖”特殊词,具有汉语词类的民族性(因为量词是汉语特有的),故没有必要套用“修饰形容词、动词的是副词”这一印欧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把其标为“三栖”的特殊词。把单用的“半”仍看作数词,只是它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功能,可以直接修饰名、形、动词(如“半仙、半明、半跪”等)。

二、现代汉语中“半”与“一半”的互补

现代汉语中的“一半”与数词“半”是互补分布的,例如:半斤|*一半斤,半路|*一半路,半点(儿)、|*一半点(儿),半新、半开(着)|*一半新、*一半开(着)。“半路”指“路中间”,“一半路”指“路程的一半”。“一半斤”和“半斤”,“一半点(儿)”与“半点(儿)”并不平行对称,其层次不是“一半|斤”和“一半|点(儿)”,是“一(斤)|半斤”“一(点)半点(儿)”。“半开”和“半新”是偏正结构,“一半开”与“一半新”是主谓结构。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半”与“一半”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把“一半”定性为数词③。如果“半”和“一半”都是数词,“这半”“那半”不能说④,但为什么可以说“这一半(儿)”“那一半(儿)”?在现代汉语里,“半”总是位于量词、名词或谓词之前,不能单说或单独回答问题,没有独立指称功能。而“一半”在一定言语环境中,其后接的名词性成分可以隐去,能单说或单独回答问题,常儿化,具有独立指称的功能。⑤有一首歌名为《一半一半》,不能改为《半半》。

邢福义(1993)把“一半”看作词组,并且认为其中的“半”是量词。下面先来看邢先生论述“一半”中的“半”为量词的例子:

(1)可麦客要存心整治谁,能毁掉一半收成。(朱小平《桑树坪纪事》)

(2)我拿水给你喝时,见到你一半脸孔。便只一半容貌,便是世上罕有的美人儿。(金庸《天龙八部》)

(3)说起腊八粥,我们煮了两包,吃不完,一半放进塑胶罐,放在冰箱的上层冻起来,……(《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

(4)大家抢新闻,一半是为了我,一半是你的名气太大,……(《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

(5)叶子已经落了一半,……(徐广泽《胡梦颠倒》)

(6)刘副官太黑了,瞎老汉至少要分给他一半,……(林希《丑末寅初》)

该文认为,以上(1)(2)、(3)(4)和(5)(6)中的“一半”分别在句中充当定语、主语和宾语。

我们认为,上述例中句的“一半”都不能替换成“半”。例(3)~(6)中的“一半”后隐去了名词,所以具有黏附性的“半”不能替代“一半”。例(4)中“一半”成对使用,相当于关联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这里的“一半”数量义已经弱化,带有关联作用。例(1)(2)中的“一半”不能换说成“半”,不仅仅是韵律上的限制。下面的例子中的“半”也都不能换成“一半”:

(7)俗话说:“秧好半年禾,苗好半收成”。

(8)那小孩子正在吃自己的手,换了一个人抱,四肢乱动,手上的腻唾沫,抹了鸿渐一鼻子半脸,鸿渐蒙刘太太托孤,只好心里厌恶。(《围城》)

(9)将近市梢,有一个大店,门前竹竿子远远挑出一扇青边白地的毡帘,两扇破落大门半开着,门上贴着一副半拉下的褪红纸门对,……。(《孽海花(下)》)

(10)桃花不太密,有已经开了的,有半开的,有已经落了的,有未落的,有落了还未落到地上而随风飘舞的,还有八九片花叶,或反或正,或横或斜,形状像飘动一样,不是笔墨所能画出来的。(《古今情海》)

例(8)中的“一鼻子半脸”和例(7)谚语中的“半收成”是熟语,结构固定。据上下文,例(9)(10)中的“半”改为“一半”还会产生歧义。例(4)中的“一半”不能换为“半”,是由于结构上的制约。“半……半……”不用于现代汉语复句中。例如:

(11)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

[今译]世界上什么东西催促时光,使人变老?看来一半是鸡声,一半是马蹄声。

例(11)译文中的“一半”不能改为“半”。“半……半……”的格式沿用到现代汉语单句中,如新闻标题“营口深山惊现野狼 村民半是欢喜半是忧”。

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半X”与“一半X”在结构、语义和功能上都有差别。

三、近代代汉语中“半”与“一半”的对立

(一)“半”的虚化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一半”比“半”出现得晚,直到近代,才出现“一半”。“半”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半”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

(12)皆鉴半尺。(《墨子》)

(13)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

(14)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周礼》)

(15)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驰救幽州,半为齐军所杀。(《北齐书》)

(16)惟欤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今文尚书》)

(17)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褥於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庄子》)

以上例(12)(13)、(14)(15)和(16)(17)分别充当定语、主语和宾语。例(13)中的“半”是“在……中间”的意思,其余“半”都是“一半”的意义。“半”还可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如:

(18)盖去者半,入者半。(《礼记》)

(19)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国语》)

(20)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五》)

在上古汉语中,数词“半”能充当谓语,如例(18)中的“半”;“半”还能用为动词,带宾语,如例(19)(20)中的“半”;“半”还有“分为两半”的意思。例如:

(21)非半勿(著斤),则不动,说在端。(《墨子》)

(22)(著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著斤)也。(《墨子》)

在谓词前单用的“半”,在上古汉语中是“一半”的意思,充当主语。例如:

(2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孙子兵法》)

(24)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左传》)

(25)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韩非子》)

(26)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史记》)

中古汉语已经出现“半”与副词在排比句中并举的情况。例如:

(27)子使德君案行吾文,尽得其意,战斗且止;小得其意,小止;半得其意,半止。(《太平经》)

(28)“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好天悉病之矣。”(《太平经》)

上例中的“半”分别与“尽”“悉”并举,其“一半”的意义开始虚化。后来,“半”进一步虚化为副词,有了“不完全”义,可以单独充当状语。例如:

(29)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帻着帽。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刘义庆《世说新语》)

(30)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31)是日风波霁,高堂雨半收。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崔颢《赠卢八象》)

(32)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3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以上数例中的“半”与“整个”或“全部”相对,“半坐”指“坐到了宴席的一半时间”,“半飞”“半收”和“半挂”分别指的是“没有完全展开翅膀高飞”“没有全收”和“没有高挂”,“半落”指的是“半隐半现”。例(24)(25)(26)涉及的“半渡”“半涉”在近代汉语中属于偏正结构。例如:

(34)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李白《豫章行》)

(35)因见水浅,大半不下筏,只裸衣而过,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三国演义》)

(36)世传灵迹,半涉幻妄。(《聊斋志异》)

(37)若论他内容事迹,半涉子虚,一般社会,能有几个读过正史?(《后汉演义》

(38)贼略战即走,越溪北奔,三将也渡溪追贼,甫经半涉,不料溪水大涨,甲兵漂没,三将急挈残兵,向后退归,偏后面钻出许多悍贼,恶狠狠的拦住岸边,此时三将才识中计,前不得进,后不能退,没奈何投入水窟,同赴幽冥去了。(《唐史演义》)

以上5例中的“半渡”“半涉”不再是主谓结构,“半”的语义已经虚化。在近代或现代汉语中要表示主谓关系,得在谓词前用“一半”了。例如:

(39)他想待元璋兵马一半渡江时才去痛击,使他们首尾不顾,自然大获全胜了。(《明代宫闱史》)

下面从成对使用“半”的“半X半Y”结构来看“半”的逐渐虚化。“半”在句中成对联合使用,其语义和功能在上古汉语较为明确,是“一半”的意思,充当主语或谓语。在“半X半Y”结构中,“X”与“Y”是相对关系,大多指称具体的人或与人有关的动作和工作。例如:

(40)盖去者半,处者半。(《礼记》)

(41)半进半退者,诱也。(《孙子》)

(42)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君书》)

例(40)中的“半”是谓语,例(41)(42)中的“半”充当主语。在中古汉语中,“半”义开始虚化,“半X半Y”中的“X”与“Y”有相对或相反的关系,所指的除了具体的人或物,还可能是真假善恶吉凶阴阳等抽象的观念。例如:

(43)於此定中一日一夜日食半麻半米。(《大悲莲华经》)

(44)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纵横阴阳,半阴半阳,乃能相成。(《太平经》)

(45)万物皆半好半恶,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宫之象也。(《太平经》)

(46)十五相应,无知书也,可言半吉半凶文也。(《太平经》)

(47)洋神者,言其神洋洋,其道无可系属,天下精气下人也,使人妄言,半类真,半类邪。(《太平经》)

近代汉语中,由于“半”义进一步虚化,“半X半Y”中的“X”与“Y”相对、相反和相关甚至相同,并出现了结构要素的扩展和语义上的偏指。例如:

(48)要其舍罪收皇敕,半由天子半由臣。(《敦煌变文集新书》)

(49)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太平广记》)

(50)师曰,半肯半不肯。(《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51)占病之吉凶,初次煎汤,数次之间,其木浮者,病即愈;沉者即死;半沉半浮者,病久不愈。(《大宋宣和遗事》)

例句(48)(49)和(50)(51)中“半”后的“X”与“Y”分别是相对、相反的关系。二者相关的实例,如:

(52)半走半骤,疾如奔星,行至门外,良久立听。(《敦煌变文集新书》)

(53)在咱爹身边,只该半妾半婢,叫声姨姐,后日还有个退步。(《今古奇观(上)》)

(54)从此寄姐与小珍珠倍加做对,没事骂三场,半饥半饿,不与饱饭,时时刻刻防闲狄希陈合他有帐。(《醒世姻缘传(下)》)

(55)一路天气阴晦,空中半雨半雪下来,落在衣服上都化了。(《金瓶梅崇祯本》)

以上例句中的“半X半Y”所指的是人或事物兼有“X”和“Y”的特征,一般偏重于“Y”的特征。

“半”后的“X”与“Y”也可能相同,我们在语料库中发现了5个实例,用的是“半日半日”或“半晌半晌”,出处相同。如:

(56)魏化真人即时开了库,查了一番,唬得半日半日不敢走出库门来。(《三宝太监西洋记》)

(57)直至半响半晌不见起来,心里却才有些慌张,翻身就走。(《三宝太监西洋记》)

此类用法比较少见,很可能是一种方言语法特色,但这也体现了“半X半Y”结构的强兼容性。

“半”义在近代汉语中的虚化,还表现在“半X半Y”结构扩展和语义偏指上,扩展的例子。如:

(58)九月一日,群仙又至,将桃一枝,大如斗,半赤半黄半红,云:“乡里甚足此果,割一脔食,余则侍者却收。”(《太平广记》)

上例中的“半”明显不是“一半”的意思,有“小半”义。语义偏指的例子,如:

(59)听他说话半文半俗,看他气质假斯文带些光棍腔。(《初刻拍案惊奇》)

(60)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王实甫《西厢记》)

以上两例中的“半X半Y”语义分别偏向“文”和“就”。

近代汉语里“半X半Y”的语义和大部分用法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对“半……半……”做出如下解释:“分别用在意义相反的两个词或词素前面,表示相对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⑥:~文~白|~明~暗|~信~疑|~吞~吐|~推~就”。这样的释义是片面和不够准确的。陈淼星(2006)概括了现代汉语中“半X半Y”的四种意义和特点,虽然某些地方仍然不太细致和准确,但是也揭示出了“半……半……”结构的多义性和“半”的虚化现象,是值得肯定的。

(二)“一半”的产生及其与“半”的对立

笔者推测,“半”义的虚化造成了“半”的多义和多功能,为了分化“半”的语义并明确其句法功能,“一”数目义又早已虚化,“一半”在近代汉语中应运而生。例如:

(61)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

(62)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李白《观胡人吹笛》)

(63)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薛涛《别李郎中》)

与上古和中古汉语的“半”不同的是,“一半”不能充当状语和谓语。以上3例中的“一半”分别充当句子的宾语、主语和定语。显然,“一半”在逐渐取代“半”的部分体词功能。在近代汉语里,“半”和“一半”分工还不明确,存在着对立分布,具有相同的体词性的句法功能。例如:

(64)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晏殊《木兰花》)

(65)故旧雕零,天下今无半。(向子諲《酒边词·江南新词》)

(66)眼前欲尽情何限,风外南枝无一半。(莫将《木兰花/玉楼春》)

例(64)(65)(66)的“一半”“半”都充当句中“无”的宾语。“半”和“一半”的选择当然也是韵律制约的结果,但韵律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例(64)(65)的“点检如今无一半”和“天下今无半”都可以根据韵律需要做出调整,分别改为“点检今无半”和“天下如今无一半”。

“一半”跟“半”一样,有一定的关联作用,也可以成对使用。例如:

(67)只今生人,便自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朱子语类》)

(68)汝道一半,我道一半。(《祖堂集》)

有时“半”与“一半”又可以交叉成对使用,这说明在近代汉语中,“半”和“一半”的分工还不太明确。例如:

(69)问之,则曰,棺只浮在土上,深者仅有一半入地,半在地上,所以不得不高其封。(《朱子语类》)

(70)夫妇喜甚,仅食一半,留半以待毒龙。(《绣云阁(下)》)

(71)拔了一半边,又与他留下一半边,不消说,那半边也存不住了。(《绿野仙踪(下)》)

以上3例是“一半”在前,“半”在后。实例中也有与此相反的顺序。例如:

(72)此皆半是舅母主意,一半是褚大娘子再三相劝,安公子所以才写此信,差人火速寄京。(《侠女奇缘(下)》)

(73)我这举动,半是报仇,一半也正是有益于你。(《八仙得道(上)》)

(74)就是朝廷的大政,半是客氏主持、一半听魏忠贤作主。(《明代宫闱史》)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中“半”在“一半”之前出现,都有动词“是”位于其后。句子中“半是”后如果再出现“半”,其后可以不用“是”,如例(11)。“一半”却不一定这样。这说明在近代汉语中,充当主语的“半”就已经受到限制,不如“一半”自由了。

(三)“一A半”分担了“A半”的部分表数功能

“半”是整数中分得出的数目,实际言语中往往需要表达约等于“半”的数目,这样就产生了“加形估量”——“A半”。在上古汉语中“半”前就可加修饰语“大(太)、少、小”。例如:

(75)“六食,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墨子·杂守》)

(76)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管子·地数》)

(77)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史记·淮阴侯列传》)

“半”前加修饰语“多”也不会晚于“唐代”。例如:

(78)更有仙花与灵鸟(一作草),恐君多半未(一作不)知名。(方干《送孙百篇游天台》)

(79)旧衣服陡恁宽,好茶饭减多半。添盐添醋人撺断,刚捱了少半碗。(曾瑞《蝶恋花·闺怨》套曲)

“多半”“大半”在近代元明时期就已经词汇化,已兼有语气副词的功能,副词的“多半”“大半”不与“少半”或者“小半”在句中成对并用。例如:

(80)[盖天旗]光阴迅速,多半晴天变雨。(庾吉甫散曲)

(81)这个贼多半不是人,是个甚么精灵鬼怪。(《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82)撞见这个冤家,好事多半不成了!(《醒世姻缘传(上)》)

(83)无事,才进去了不多一会,此时多半尚未睡觉呢。(《七剑十三侠(下)》)

(84)若据门生想来,多半是开封府与老师作对。(《七侠五义(上)》)

以上是“多半”为副词的例句,最早的例句(80)出现于元代。副词类的“大半”明代以后已有许多实例。如:

(85)男子汉到中年筋力渐衰,那娶晚婆的大半是中年人做的事,往往男大女小,假如一个老苍男子娶了水也似一个娇嫩妇人,纵是千箱万斛尽你受用,却是那话儿有些支吾不过,自觉得过意不去。(《今古奇观(上)》)

(86)须知潘岳鬓,大半为多情。(冯梦龙《醒世恒言》)

(87)咱非黄叔父竭力提携,安有今日,他此时负气忿而去,大半是凶多吉少。(《施公案(四)》)

(88)旗装打扮的妇女走道儿,却合那汉装的探雁脖儿、摆柳腰儿、低眼皮儿、瞅脚尖儿走的走法不同,走起来大半是扬着个脸儿、拔着个胸脯儿、挺着个腰板儿走。(《儿女英雄传(下)》)

上文提到,“A半”在“一半”之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大半”“多半”在元明时期就兼有数词和语气副词的功能。所以,为了分化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功能,有必要在“A半”之前加“一”,使其表数功能更加明确,这样,“一A半”在明清时期就应运而生了。例如:

(89)由西又打到北面,二百人死伤了有一多半,跑了有一少半。(《三侠剑(中)》)

(90)今天这马快班头,一拿采花贼,贼打官人,官人打贼,把家俱壶碗给毁掉了一多半,茶座也没给钱,全都吓跑啦,明天我们就开不了张了。(《三侠剑(上)》)

(91)剩了一多半药,叫大先生把药拿去,给丫环婆子拿去与那贤德的妇人上药。(《三侠剑》)

(92)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红楼梦》)

(93)虽是使了几两银子,我听得人说,我们使了只有一小半钱。(《醒世姻缘传》)

(94)五月二十六日,参政院成立,停止政治会议,特任黎元洪为院长,汪大燮为副院长,所有参政人员,约选了七八十人,一大半是前朝耆旧,一小半是当代名流。(《民国演义》)

(95)燕兵一大半是边关勇壮,锐不可当。(《续英烈传》)

“多”还可以做数词,用在数量词后表示“零头”,如“五十~岁|三年~”。因此,与“大”不同,“多”还可以出现在“一半”的前后,表示“一多半”的意思。例如:

(96)那灯底通着下边的油缸,缸大约七八石,三缸以竹筒连绾着,缸中的油,点去得一半多了(《明代宫闱史》)。

上例中位于“一半”后面的“多”为数词。下面例句中“一半”前的“多”为形容词:

(97)那些人有七八百相送随行,多一半有骡马的,飞星回庄做饭;还有三百人步行的,立于山下遥望他行。(《西游记(下)》)

(98)此外卖当物、卖住宅找地价,大爷得多一半,他落少一半,还感激他哩!(《绿野仙踪(中)》)

表示数量义的“少一半”不单独使用,但可以与“多一半”配合使用,这种用法与“一半多”一样,都延续至现代汉语中了。例如:

(99)小一半是华人,多一半是外国人,美国的、意大利的、德国的、法国的都有。(《人民日报》,1993年)

例(99)中与“多一半”配对使用的是“小一半”。

表数量义的“多一半”在语义上与“一多半”相同,其功能也自有相同之处,即不会兼有副词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多一半”定性为数词,解释为“多半”;把“一多半”也定性为数词,解释为“超过半数;多半”,这是对的。极少数语料中有副词性的“多一半”,可以归为方言语法的范畴⑦。

据笔者对语料库的考察,在现代汉语中,“多半”与“多一半”“一多半”的功能大多是互补的。“多一半”“一多半”是数词,一般充当定语,不做状语。“多半”一般做副词用,充当状语。修饰名词或做宾语时或与量词组合,“多半”才是数词。有时“多半”在谓词前不是副词,而是数词,但需要由上下文提供足够的条件。例如:

(100)同学多半到操场上去了,只有少数还在教室里。

(101)他们许多是从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欧来的,其中多半是青年人。(《人民日报》,1993年)

例(100)(101)中的“多半”分别因为下文的“少数”和上文的“其中”而在句中充当主语。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多一半”与“多半”没有区别,并且把例(100)(101)中的“多半”都看作是“副词”。

“大半”也有类似情况,“一大半”应为数词⑧,修饰名词或作宾语时或与量词组合,“大半”才具有数词的性质。“大半”在谓词前,一般也是副词,在足够的语境条件下,它还有可能是数词。例如:

(102)在生产车间的墙上挂着工人的姓名牌,每个名字下面都有黑色圆点和白色圆点,黑点越多表示会的工种越多。我们看到的一个小组,10人中有3人名字下全是黑点,另有几位也大半是黑点。(朱剑红《东瀛看丰田》,《人民日报》,1998年)

(103)1988年,当地的人口是182人,目前已增至近500人,其中大半是青年人。(《人民日报》,1995年)

可见,就“一A半”来说,“A”不宜看作是对“一半”中的“半”的加形估量,而应该看作是在“A半”前加“一”。“一”在“一半”扩展类词语中具有数量义的无定标记功能。

四、“一半”“两半”中的“半”

汉语中有量词“双”是毫无异议的。上古汉语中就有“白璧一双|百双(《史记》)”的说法,最迟在近代汉语中就有“白璧有几双(李白诗)|果生白璧,长二尺者数双(《太平广记》)”等语句,但是,与“双”类似的“半”却无类似说法,不能说成“百半|几半|数半”。可见“半”与“双”在意义和词性上都有差别。汉语中只有“一半”“两半”,没有“二半”“三半”等⑨,并且“一半”“两半”后都可以接“个”,其层次分别是“一|半个”“两|半个”,这说明在现代汉语中黏附性的“半”一有机会总是与量词组合,不与“一”“两”直接组合。例如:

(104)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老舍《骆驼祥子》)

(105)还有一半个儿内心并不于净的男人,你若顺应他们的下流,他们会给你一些廉价的掌声;你若轻蔑他们的下流,他们便会以十倍的下流去脏污整个儿的你。(铁凝《大浴女》)

(106)正看时,只听得一棒锣响,桃子里打起十番鼓声;鼓声才住,豁的一声,那桃儿对缝裂开,变成两半个;里面露出一座小戏台来。(《清代宫廷艳史》)

(107)两半个,色彩不同的两半个城呀!(茅盾《蚀》)

(108)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药》)

例(104)(105)中“一半个”指的是“一个或半个”,不是实指,有极少量义。例(106)(107)(108)中的“两半个”实指“半个”加“半个”。可见,不能由“半”前能出现“一”“两”就得出“半”可以充当量词的结论。“一半”“两半”后不接量词,“半”是否就是量词了呢?再请看邢福义(1993)举到的出现“两半”的例子:

(109)小豆倌儿在围裙上揩揩手,把瓜接过,分成两半,……(厉夏、方金《古船、女人和网》)

(110)门是杉树劈的,约七尺长的树段从中破为两半,钉成一扇厚门。(野莽《乌山景色》)

从例句的上下文可知,例(109)(110)中的“两半”分别是“两|半(根)”“两|半(块)”的意思。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分义或取义动词的宾语“一半”与上古、中古汉语中同类动词的宾语“半”是等同的。“一”后的“半”并没有成为量词。例如:

(111)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史记》)

(112)却说关公分兵一半,直抵郟下。(《三国演义》)

(113)分半自得,以给家口,美酒善腅,恣其所得,於意乃可,不知人当从傍平之,所为恶也,自以可久,而与人等。(《太平经》)

(114)和尚也须取一半,为什摩独考专甲?(《祖堂集》)

例(111)(113)的“半”与例(112)(114)的“一半”语义和句法功能等同。上面对比的几例还不是“最小差异对”,再看下面两例,它已比较接近“最小差异对”的要求:

(115)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三国志>裴注》)

(116)将军可分兵一半前去,某当谨守本寨。(《三国演义》)

可见,“一半”是整体中分的一部分,表纯数目义(1/2),它与“半”都可以儿化,儿化了的“半”也属于数词。当整体为非中分时,就会出现“一|A||半”或“多|一||半”“一|半||多”,这些都是“A半”扩展类词语。数量义的“多半”的使用早于“一多半”,因此,不能把前者看做是后者的省略,而应该把“一半”“一A半”看作是分化“半”“A半”双重语法功能(数词、副词)的结果。不同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因“半”兼类而产生的“一半”已经与“半”有明确的分工,呈互补分布;而因“A半”兼类而产生的“一A半”与“A半”的分工还不太明确,其分布既互补,又对立。

当然,“半”和“一半”不仅仅有表示确数的一面,还可能发生语境义变,表概量义。

五、结语

“语言共时的变异(variation)现象是历史演变(change)过程的反映。如果共时研究的目标不仅是描写语言现象,还要解释语言现象,那就不能不把共时研究跟历时研究结合起来。”⑩通过对“半”和“一半”的共时描写和历时考察,关于“半”的词性,我们的结论与《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相同,认为“半”的词性有二,一个是数词,一个是副词。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的词汇化的结果,对其多功能的分化同样导致“一A半”出现。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不是词组;与副词“A半”对立分布的“一A半”同样是数词,不是词组。

“一半”和“一A半”的功能与“一”的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一”的虚化促成了许多“一”类词的产生,“一”在“一A半”中具有数量义的无定标记功能。因此,“一”类词的研究不能撇开其结构成分尤其是“一”的虚化,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9A062]的支持。)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

②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52-53.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93.

④“这半儿、那半儿”是可以说的,例如:好比就遮乎这半儿就好

吧似的。(北京话口语(詹国英))这一天被切成两半,——开始那半儿很有内容,可是现在呢,什么都没有了。(《母亲》)

⑤指示词直接修饰量词(如“这种”)时,其中都隐含一个数词

“一”。参见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半”如果是量词,应该既可以说“这一半”,也可以说“这半”。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

⑦北大语料库中的所有用例如下:你多一半许没安着好心眼。

(《小五义》)|贤侄男,多一半你也去了。(《小五义(下)》)|多一半是树窟窿内,或五道庙,是与不是?(《小五义(下)》)|多一半是罢。(《小五义》)|咱们门口躺着一个武生相公,旁边扔一口刀,多一半是遇见仇人,他那肩头上,还直冒鲜血,你老人家起来,我们出去瞧瞧他看。(《小五义》)|咱们这个事情,多一半是闹个阴错阳差,那个高相公多一半是教你给结果了吧?(《小五义》)|多一半这是酒底子了。(《小五义》)|那位说了,多一半是卢方死了。(《小五义》)|你去应酬亲戚要紧,多一半还不是外人,许是你小姨子来了。(《济公全传》)|用例的作者分别是天津人石玉昆和浙江乌程(湖州)人,这二人的方言可能都属于吴方言。

⑧《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数词“一大半”,应该是一个遗漏,

因为据历时考察,“大半”与“多半”应有相似的词汇化动因和结果,“一多半”和“一大半”分别是分担“多半”和“大半”部分数词功能的产物。

⑨语料中有“四半儿”的说法:但仅仅就是两只拳头,也把五台山

搞了个一片狼籍,山门被砸成四半儿,门口的哼哈二将被轰地推倒,还不说无数被他打倒在地的和尚。(《无厘头水浒故事:完全强盗手册》)句中的“四半儿”其实是“两(扇门)分为四”,也还是“一(扇门)分为二”。

⑩方光焘.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3.

参考文献:

[1]陈淼星.小议“半……半……”[J].语文知识,2006,(7).

[2]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姚俊.汉语“半”字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英译《红楼梦》译

例分析[J].语言研究,2004,(2).

[5]邢福义.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J].语言教学

与研究,1993,(4).

[6]曾常红.“一口气”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文研究,2014,

(5).

[7]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曾常红 白水振 韩国大邱广域市 启明大学中国学系 704701)

猜你喜欢

数词量词现代汉语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量词大集合
数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
数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