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意蕴

2016-05-09汪菁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语语义文化

摘 要:汉语中“天”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语义也很多。成语以其简练的格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以带“天”字的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成语中“天”的语义,进而探讨语义背后的文化意蕴。人们对“天”的认识主要包括客观物质“天空”和主观想象“天神”两大类,其中对“天神”这一语义的认识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影响,但这一语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淡化。

关键词:“天” 成语 语义 文化

汉语中“天”字的语义十分丰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极高。提及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在中国古代的所有信仰中,可以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2];提及中国史学,会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及中国医学,“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3]。可见,“天”的语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文、史、哲等领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4]。成语像活化石,以其固定的格式,承载着文化信息,活用在当代社会,传达着语言背后古老而真实的民族文化。

一、成语中“天”的语义归类

本文以《中华成语大辞典》收录的成语为主,以《汉语成语大词典》收录的成语为辅,语义分析则以《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分类。

本文共收录汉语中有“天”字的成语280个,根据语义的不同分为十一类。前十类按照成语的数量从大到小排序,具体如下:

天1:“天空”,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165个,如“海阔天空”“水天一色”等。

天2:“天神,主宰者”,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53个,如“承天之佑”“天作之合”等。

天3:“神所住的地方”,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16个,如“在天之灵”“天上人间”等。

天4:“天然的,天生的”,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13个,如“浑然天成”“天灾人祸”等。

天5:“自然界”,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9个,如“人定胜天”“物竞天择”等。

天6:“天数,年日”,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7个,如“终天之恨”“尧天舜日”等。

天7:“天气,气候”,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4个,如“天寒地冻”“数九寒天”等。

天8:“极大,重大”,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2个,即“人命关天”“泼天大祸”。

天9:“所依存的,所依靠的”,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1个,即“民以食为天”。

天10:“头”,表示此类语义的成语1个,即“刑天争神”。

天11:与前十类不同,此处“天”的语义不能单独解释,而是和成语中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完整的语义。本文所收录的“天”字成语中,此类共有9个,分别是:破天荒、天宝当年、天保九如、天方夜谭、天伦之乐、天马行空、天台路迷、天字第一号、先天不足。

二、成语中“天”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成语中“天”的本义

李学勤主编的《字源》对“天”字有详细的解释:“象形字。本像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说文》:‘天,颠也。即其本义。”[5]因此,“天”的本义为“头,头顶”,但是这一语义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这一语义,甚至《古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这一语义的介绍。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能承载最古老的信息,向人们传达语义的本相。前文提到的关于“天”字的第十类成语“刑天争神”中“天”字用的就是其本义。一个简单的四字格成语,不仅承载了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且含蓄地保留了“天”的本义。但是,含有“天”字的成语中,也只有“刑天争神”使用了本义,这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天”字本义的频率很低。

(二)成语中“天”的引申义

在“天”字成语中,只有第十类使用了本义,前九类都是“天”的引申义,人们对于“天”字本义的认知已经基本趋于淡化。

“天”表示“天空”这一语义的成语共有165个,占所收录成语总数的59%。从这一点看,人们对于“天”的认识已经近乎等同于头顶上的天空。“天2”表示“天神,主宰者”,“天3”表示“神所住的地方”,这两个语义都跟“天神”有关,共计69个,占所收录成语总数的25%。这表明,“天”可以代指天神及其活动。

“天”表示前三类语义的成语占总数的84%,表示后八类语义的成语总共只占16%。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天”字的掌握总体上可以归结于对“天空”这一客观物质和“天神”这一主观想象的认识。

三、成语中“天”语义的弱化和转移

语言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义也会有所改变。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人们主观认识的改变也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天”的本义及表示“所依存的,所依靠的”这两种语义在成语中的使用率很低,可以认为这是“天”语义的缩小;这两种语义以外的成语均为“天”引申义的广泛使用,这可视为“天”语义的扩大。

(一)成语中“天”字的语义弱化

“天”字的语义弱化现象在所收录的成语中很常见,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天”和“地”一起出现时,“天”的语义弱化。例如“洞天福地”“天造地设”“谢天谢地”“惊天动地”等成语中“天”和“地”同时出现,二者相对,构成联合式的成语,形成对偶,在此过程中“天”的语义发生弱化。例如“谢天谢地”,并不是说要对着天感谢,而是单纯地表达感谢之情;又如“天造地设”,并非指上天制作,而是指事物自然合理。

第二类是“天2”和“天3”的语义弱化。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现代人已经不会像古人一样看重天意、天道,人们信赖自己的力量,认为人定胜天。所以提到“天道酬勤”,最直观的理解是勤奋付出就会有好的回报,而这个回报是否为上天赐予已经不再重要;提到“天女散花”,会马上联想到东西散落纷飞的样子,而不会在意天上是否真的住着仙女。认知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慢慢消解了“天神”的概念,因此“天”表示“天神”“神所居住的地方”这两种语义发生弱化。

(二)成语中“天”字的语义转移

成语中“天”字的语义转移主要体现在“天空”这一语义中。

如果从“天空”这一语义出发,“天下”当然是指“天空之下”,但在成语的使用中,“天下”的语义渐渐转移成“天空之下的世界或国家”。例如“一统天下”“天下大治”等成语都强调的是管理世界或治理国家。同理,“天边”“天涯”原指“天空下的某个地方”,而在成语中“天”的语义逐渐转移为“某一空间”,例如“海角天涯”就可以直接用来表示地点。

四、含有“天”字成语的文化意蕴

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情况,可以注意到语义背后蕴藏的文化观念,并且可以由此探索“天”字成语的来源。

(一)“天”语义背后的文化观念

第一,天人感应说。天灾人祸、人定胜天、天从人愿、怨天尤人、天无绝人之路、吉人天相等成语体现了天人感应的观念。其中“人定胜天、天灾人祸”等侧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怨天尤人、吉人天相”等体现的是人与有意志的天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天道观。天公地道、天道无亲、伤天害理、逆天无道等成语反映了我国上古盛行的天道观。古人认为有主宰万事万物、创造管理世间人事的“天神”,肯定了“天”是有意志的,可以制定“天理”,人们应该顺应“天道”。

第三,天命观、宿命论。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天命有归等成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神所主宰,天神有威力、有恩泽,可以护庇人也可以惩罚人,人应该听从“天意”的安排,顺从“天命”的摆布。

第四,创造论。补天浴日、补天柱地、开天辟地、擎天之柱这4个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都说明了天地是创造出来的,并且天地有其根基。

第五,君权神授论。“挟天子以令诸侯”和“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两个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认为天意对于皇权来说有生杀予夺的功用,称皇帝为上天安排来管理万民的人。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迁都有所谓的“天意”在主管。

(二)“天”字成语的来源

第一,来源于宗教。佛教与“天”字成语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三十三天、天花乱坠、天魔外道、天女散花、未定之天、天堂地狱、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等等。也有源于道教的,例如:白日升天。在上述8个成语中,有6个成语中的“天”属于“天3”即“神所居住的地方”。这些成语超越了宗教信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往往消解了“天”的语义。

第二,来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补天浴日、补天柱地、开天辟地、擎天之柱、刑天争神、云锦天章等成语均来自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成语说明在古人的认知中,天地有一个被创造的过程,并且天地有其根基和支撑,在天上也像在地上一样的活动,并且天上有权柄,权柄会被争夺。

第三,来源于历史典故和古典名著。含有“天”字的许多成语是从古典名著及典故中提炼而来的,如:杞人忧天、天壤王郎、天台路迷、天衣无缝、天字第一号、天保九如、天高地厚、仰不愧天等。可见古人深受上古时期“天道观”的影响,常用“天”作为创作的素材。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成语中“天”的语义多数被淡化,有一些成语如“天保九如”等很少为大众所了解,更谈不上使用了。

五、结语

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人们对“天”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对“天空”这一客观物质的认识和对“天神”这一主观想象的认识两大类。其中“天”表示“天空”这一语义的成语远远多于表示“天神,主宰者”及“神所居住的地方”的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天”表示“天神”这一类的语义正在逐渐淡化,人们对“天”的认识更倾向于客观的“天空”。“天”表示“天神”类的语义是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一个缩影。古人畏天、顺天、乐天知命,这一点已经与现代人的认知观念相去甚远。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在天中,天由人成——对“天人关系”含义及其流变

的新反思[J].学术月刊,2009,(1):4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88.

[3]王庆其.天人关系面面观——从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到《黄

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3.

[4]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

[5]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2012:(1).

(汪菁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300387)

猜你喜欢

成语语义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猜成语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