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德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2016-05-03裴宇星

关键词:德育

裴宇星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德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裴宇星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与以往的普通本科教育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样面临着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同应用型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建立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德育教育教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德育综合评价体系;德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伴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契合了经济转型期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数量缺口与素质提升的双重要求,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需要。

一、建立大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意义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和依据,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建立大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德育综合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德育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推进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的转化;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结合,促进德育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育人效果不断提高。

德育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规划和指针,既是大学生四年思想政治觉悟习得、道德情操修为的标准和依据,同时也是整合、串联各项德育实践活动的“红线”和“集装箱”,使不同教育成果和零散教育活动得以系统化、规范化。学生只有全程参加德育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各环节活动,并达到规定的标准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思想政治的“合格品”顺利“出厂”。

二、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行业性,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人才评价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活动均要以此为指针进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仍未摆脱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惯性”,依然按照“学术型”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同出一辙。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上偏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与其说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不如说在于帮助大学生完成从‘知’到‘信’的提升以及从‘信’到‘行’的实践。从根本上讲,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情操的不是在课堂上、书本上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一线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尽管各高校近年来在实践中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效果差强人意而已。社会实践没有统一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赋予学分考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没有充分拓展,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很好开发和利用。德育实践教育活动不成体系,覆盖面狭窄,往往集中在某一时段、部分学生。社会实践变成了“活动实践”“暑期实践”“精英实践”。更多地停留在暑期“三下乡”等集聚性、集中性的“活动实践”,而不是扎扎实实地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颇具声势,但真正活跃其中的常常只是少数学生干部或成绩优异、具备特长的学生精英,实践教学的成果大多局限于少数试点班级或某个专业,更多学生无法从中受益。

(二)教育方法上偏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内在需求的调动

近年来,为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一些高校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尝试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是网络教学,这些“外围功夫”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本身的理论功底、文化素养就较之普通高校学生薄弱,大多又没有考研要求,其定位于行业、侧重于专业、注重于应用的特点又注定了他们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政治理论课因其课程性质大都具有宏观、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就业压力,学生在学习这些“没用”又“没趣”的课程时自然提不起兴趣。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联的问题之中。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再好的教学设计都将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思想教育应当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使抽象、宏大的政治理论“落到地上”“回到人间”,变外在的形式约束为内在的精神渴求,变消极被动甚至逆反的心理为积极主动。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考核评价上功能缺失,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通常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定仅限于出勤、提问、作业等比较单一的方式,这种简单化的方式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基本“一卷定终身”,致使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考核的只是学生记忆力的好坏,而不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无法反映出一个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的高低。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承载着督促、评价、导向和反馈的教育功能。而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多注重了考核的评价功能,而弱化了其督促和导向的功能。没有将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纳入考核范围。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与日常行为操守等方面的评价缺乏有效手段,这必然导致学生“知”与“行”的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道德修为与实践能力的缺失。

(四)组织领导上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德育教育没有从学校层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思政部抓教学、学生处抓管理、团委老师搞活动,其他部门“没关系”。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把一摊、各自为战,力量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大德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大思政”的氛围尚未形成。

三、德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大德育”的原则

全课育人: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德育教育工作,高校的所有课程均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发挥各科教学对德育工作的“载道作用”。全员育人即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为主阵地,以各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学为载体,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合力育人。

(二)“落地”的原则

让德育教育教学内容走入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之中;将思政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将教学中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学生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日常行为养成、社会实践之中。让德育教育融入专业课中,有效开展专业、职业道德伦理教育。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和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统筹”的原则

实现五个统筹,即“思政课与专业课统筹”“思政部与学生处团委及各系部统筹”“理论与实践统筹”“校内与校外统筹”“课内与课外统筹”。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实施实践育人,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达到“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为上有体现”的教育效果。实现由‘知’到‘信’的提升和从‘信’到‘行’的转化。

四、大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及内容构成

德育考核评价由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德育实践活动与日常行为养成及德育综合报告五部分组成。见附表1。

附表1:考核评价体系及内容

(一)按照“问题中心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

“问题中心教学法”,就是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由教师结合学生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热点和专业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合适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在分解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

(二)以“能力训练项目”为牵引,为学生搭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

在思政课的课内实践环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现实以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先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课前准备。利用每课的前15分钟,由学生或学生组进行“每课一秀”的分享活动。可以通过“演讲”“情景剧”“课件”“微电影”的方式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课一秀”的分享展开“头脑风暴”,在思想的相互激荡中明晰真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将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纳入四年整体规划、多元考核

为避免“学用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应将考核评价作为德育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课的课内考试,而是延伸到大学四年全程的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的行为操行,赋予一定的学分进行量化考核。为此,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思政部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将大学四年的德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统一安排细化落实到每个教学周,并为每名大学生配发一本《德育实践活动记录本》,详细登记四年中参加的每项实践活动。

(四)以“德育综合汇报”为载体,系统整合德育成果

每学期末由学生个人就本学期的德育表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课程实践、德育实践活动、日常行为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个人总结,形成文字汇报,由辅导员审核并存入学生德育档案。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互评活动,包括学生综合表现,互评结果装入学生档案。

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情况,按照规定的要求,以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综合报告,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向班级同学、考核小组老师汇报,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考核小组老师和同学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秦悦悦.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3]吴玲,李焕.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

(责任编辑:武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1

收稿日期2016-0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5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裴宇星(1968-),男,江苏常州人,辽宁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