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

2016-04-19娄秋花王卫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毫针

娄秋花  王卫强

【摘 要】 目的:观察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锋勾针和毫针治疗。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水肿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锋勾针;毫针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20-02

肩手综合征发生于中风之后,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其发生率占偏瘫患者的12.5%~70%[1],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肿胀疼痛,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疼痛,活动受限,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后期可导致肩部、手部皮肤肌肉萎缩,甚至掌指关节畸形,活动功能完全性、永久性丧失。笔者从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运用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20例,与毫针针刺组比较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山西大医院中医科就诊并被纳入临床观察研究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年龄在35~75岁,为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64.125±8.215)岁,平均病程为(65.325±19.645)d;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62.78±8.16)岁,平均病程为(65.255±18.53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2]依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制定的标准,诊断标准:患者具有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及周围血管病。X线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分期标准:Ⅰ期:患肩疼痛,活动受限,患侧手臂、手指肿胀,皮肤发红、皮温上升等改变,手指呈伸直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则剧痛;Ⅱ期:肩、手疼痛或手的肿胀缓解或消失,患侧手肌肉呈现明显萎缩,X线检查可见患手骨质疏松样改变;Ⅲ期:患侧手皮肤、肌肉萎缩加重,手指完全挛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属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②病程为1~3个月;③年龄在35~75岁之间;④无其它严重并发症,自愿接受并能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①取穴:患侧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养老、肩部阿是穴1~2个。②针具:对每位患者使用统一的针具,选用津药管械(准字2001字第2140001号),汉医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5mm×40mm为1.5寸。③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行平补平泻针法,用1.5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30min,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4.2 治疗组 ①取穴:患侧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养老及肩部阿是穴1~2个。②针具:选用山西省针灸研究所监制的师氏锋勾针。使用前先将锋勾针针头在戊二醛消毒液或其它消毒液中浸泡30min,以备用。③操作方法:选取健侧卧位,充分暴露穴位,鍉针点按取穴,消毒后,以左手食、中指绷紧所刺穴位局部皮肤,右手持针,以针尖与皮肤呈约75℃迅速刺入皮下,而后将针体扭正与皮肤垂直,上下提动针柄将皮下纤维挑起,连续勾割3~5次,勾割完毕后出针,出针时应将针体恢复到进针时的角度,使针尖顺针孔而出,以减少疼痛。而后行穴位拨罐治疗,每周治疗1次,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①上肢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②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MA)法[4];③水肿评分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科诊疗规范》[5]。④肩手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2]显效:患肢疼痛、水肿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患手小肌肉无萎缩;有效: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仍有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无明显萎缩;无效:原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受限明显,患肢肌肉萎缩明显加重。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水肿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水肿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减轻水肿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肩手综合征与中枢损伤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6]、“肩-手泵”机受损[6]、偏瘫早期运动不当损伤肩腕关节[7]、腕关节过度屈曲牵拉及长时间受压[8]、局部损伤等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患者病后久卧,气血凝滞,经脉受阻,枢机不利,则“不通则痛”;或由于肾精不足导致不能生髓充骨,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络,则“不荣则痛”;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水湿停内,水液泛溢肌肤,患者表现为腕背及手指水肿。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气滞血瘀、水湿内停为标,属于本虚标实。

锋勾针是三棱针和勾针改制而来。既有锋针刺络放血的作用,又有勾针疏泄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具有治疗顽固性痹证的特效。所以锋勾针可用于急性或慢性疾病所导致的局部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一些顽固性疼痛疾病,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用此疗法。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的作用。《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小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其治疗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中风后肢体不为所用,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血停为瘀,闭阻经络,运用锋勾针直接在患肢腧穴刺血和强刺激,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功效,使其经脉通、气血行,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②松解粘连。根据Moberg的“肩手泵”理论,具有良好静脉瓣的静脉和淋巴管有利于上肢静脉血回流,静脉血的回流和包裹在肌肉和筋膜里的静脉和淋巴管的收缩和舒张主要依赖于肌肉收缩,而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肌肉处于痉挛状态,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都明显减弱,肩手泵机制受损,上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水肿,锋勾针可以松解粘连,解除肌肉和筋膜挛缩状态,疏通气血,改善患肢血流状况,从而缓解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功能恢复。③增强刺激,分层施治。锋勾针是将锋针与毫针结合而成,可依据病情的不同进行不同深度的刺激,避免了锋针只能在皮肤浅表施治的缺陷,同时又较毫针的刺激量大,可以对深层粘连组织进行剥离松解,直达病灶,对痹证和顽固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从中医理论上讲,经筋之为病,主要表现为其循行部位的筋肉、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而锋勾针正是运用经筋理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从而达到松解粘连、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与毫针相比,刺激量更大、选取穴位少、能免除每日针刺之苦,廉价而操作简便,且能起到毫针疗法难以达到的功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忠.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96.

[2]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3]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38.

[4]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7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3-354.

[7]张淑云,张通,陈立嘉,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27-29.

[8]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3-354.

(收稿日期:2016.01.05)

猜你喜欢

肩手综合征毫针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探讨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持续康复护理的效果
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毫针配合隔物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36例疗效观察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论古今之“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