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

2016-04-14文/陈

南风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大学

文/陈 光

高校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

文/陈 光

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其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受到最多的质疑。随着国家推行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力培训举措的实施,高校课堂教学被边缘化,甚至出现了其存在是否仍有意义的怀疑。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力结构分析切入,明确高校课堂教学之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大学生就业力;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现实严峻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政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就业扶助机制等,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纵观各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一例外的指向了大学生就业力不足。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以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要内容,在很多人看来,二者之间即使不是格格不入,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1 大学生就业力结构解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关于职业能力提出的“冰山理论”是这样阐释就业力的结构的:“职业胜任能力的结构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样,可以分成海面显见部分(知识与技能)和海底非显见的部分(行动特征、思考样式、价值观、动机)”。对此,我们可这样理解,大学生就业力是由社会需求的各种个人素质按照一定结构组合起来的。因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在择业和择人的互选过程中,摆在前面的自然是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相关专业技能。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方——雇主的眼光不断调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个人品质与职业价值观、适应社会的通用技能,如社会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中有些与生俱来,而有些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力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力这一多维度结构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赫然其中。

2 高校课堂教学之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至关重要

尽管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不可规避的问题,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还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就业培训无法喧宾夺主,课堂教学更不能消失。

2.1 就业力中的专业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获取

在各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中,尽管给出的概念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没有人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排除在外。构成大学生就业力的众多要素中,通用技能、职业价值观等这些就业能力与高等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两个途径,高等教育及雇主培训。现今由于压缩成本、毕业生人数激增等原因,用人单位不愿花费更多精力进行雇主培训,因而专业能力的培养由大学主力承担,这本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校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运用角色互换、实验演练等灵活教学模式使学生同时获得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是大学生就业区别于社会普通就业的关键。

2.2 课堂教学在就业力培养中更具普遍性

各国纷纷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并发,加大就业力培养力度。哈佛大学最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及效仿;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机制已成为其大学生就业培养机制的核心,为大学生提供自就业辅导至就业后追踪跟进的全方位服务。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全国高校也将就业指导课普及化。就是高校学生普通的社团活动,也使学生在平常的大学生活中获得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这些无疑对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但若细致分析,就业指导课实效性低,很多时候仅是表面文章;创新创业训练及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施行时,其参与主体往往仅占大学生中的一部分,无法实现大学生就业力训练的普及化。相反,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普遍进行的培养方式,其作用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课题研讨、实习实践等灵活教学方式的采取,同样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表达与展示、人际沟通、思考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训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是自进入大学即开始的训练。

3 高校课堂教学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需要改革

传统高等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己任,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框架消失时,大学生就业成为高等学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像前文分析的那样,课堂教学若要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势在必行。

广义的课堂教学包括完整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课程开出、课堂教学、结课考核。尽管我国近几年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课堂教学也不再拘泥于教室教学,而是包含了实验室、校外实习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笔试方式,但也要承认,仍存在大量培养目标悬空、因人设课、第二第三课堂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我们现在改革的重心不仅是制度设计,更是重在落实和监督。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抛弃大学教育的本体,而是通过改革,重构高校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关系。

陈光(1979-),长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注:本文系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编号2016jqy-18)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