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炼就识人的火眼金睛

2016-04-13王通讯

人事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伯乐老虎计算机

王通讯

一、从“老虎吃不吃人”说起

作家尤今讲过一个“老虎吃不吃人的故事”,有趣而又恐怖。

她说,这是她从尼泊尔猎虎高手那里知道的:老虎一般不吃人,它喜欢吃多肉的动物,比如斑马、水牛、麋鹿等等。倘若狭路相逢,如果人不主动挑衅或者惊慌奔逃,老虎也不会伤人。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那只老虎曾经吃过人。吃过人的老虎,见人就吃。所以,一定要把游荡于外的这种老虎关进铁笼子里。一般天然动物园散放的老虎都是没有吃过人的,你不必惊慌。

那么,怎么知道一只老虎吃没吃过人?就是看它的眼神和走路姿态。经验丰富的老猎手一看就能正确判别。于是,能够即刻判定是否应该向老虎射击。他们使用的是麻醉针,百发百中。

也就是说,是老虎的眼神和身体动作无意中出卖了老虎。

那么,好奇的联想力促使我们要问:一个人的真情也会被我们自己的眼神、姿态泄露吗?

回答:是的。

二、古代人才学家的识人绝技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技能。比如,魏晋时期中国第一位人才学家刘劭就具有慧眼识人的绝妙方法。当时,整个社会流行品评人物的风潮,流行“月旦人物”,就是用非常简洁的一组语汇对人做出恳切的评价。一经品题,身价百倍。曹操就生活在那样一个热闹时代。青年曹操是个愤青,巴不得出人头地,纵横四野,所以一旦有机会遇到了刘专家,就死拉硬扯非让人家给自己讲出点“评价性语言”不可。刘劭不肯,曹操就死缠不放。无奈之下,刘劭给他匆匆写下十个大字:“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一看,哈哈大笑,高兴地扬长而去。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刘劭确实看人看得准,功夫实在了得!

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着大师走几步。”这位刘大师到底有何方葵花宝典、识人秘籍?可巧的是,刘劭还真的给后人留下了一本《人物志》。我翻开看到,他在讲到识人之术时,留下的是这样一些话:“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试问,你明白吗?

估计是一头雾水。即便他讲了,大家还是不懂。因为凡能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可以编码的;而写不出来的,则是不可编码的。道可道,非常道。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三、现代好玩的“科学读心法”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21世纪初叶。前几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位高人——人类行为动力学家将多个传感器组合成一个综合识别器。最初的样子就像一个灰色的盒子,里面装配着一个红外线收发器,一个麦克风和两个加速度传感器。有平装书大小,可以挂在胸前。这个社会传感器,可以将一个人讲话的最重要的信号,例如讲话的时间、当时的情绪、身体的生化反应记录下来,由此可以预测未来行动之趋势、发展之结果。

研究人员把这个“魔盒”带到了电视台“5分钟相亲”节目。这种“5分钟相亲”节目不少人看到过。参与节目的女性坐成一排,男性则每5分钟换一次位置,与之相互交谈、认识。根据双方交谈,“魔盒”能够预测他们二者是否合得来,能否继续交往下去,是否事后进一步约会。男女双方交谈的过程,无疑会释放出不少社交信号。但是,研究人员并不关注他们双方的言谈内容,而是让“魔盒”记录下双方非常微弱而又微妙的变化:包括声调的微弱变化,眉毛是否突然上扬,语速快慢以及有无插话等。这些都是人们无意识的动作,但是却暴露出了谈话双方的真实思想与情感。当然,社交信号记录下来的都是一些数据。

通过反复实验,科学家发现,无需知道双方谈话内容,只凭这些获取的数据,就可以预测双方未来的情感发展结果。准确率达到85%。

现在,这种社会传感器已经做成了一个叫做“社会传感徽章”的小东西,就像一个普通大学校徽大小,可以佩戴在身上。徽章充电一次,可以持续40个小时搜集数据。徽章内置了数据分析算法。佩戴者一年的数据都可以存储在内,相当于储存于一张4GB的储存卡内。通过这个徽章,员工可以了解自己和组织;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举止言行,对员工工作进行指导。在美国,这样做并不违反法律,但是收集数据,必须要经员工同意。

四、计算机到底抓取到了什么?

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幅画面——

某人打开视频网站,正在观看一则广告,禁不住流露出惊喜的表情。这时,计算机的摄像头提示灯忽然闪了闪,这是什么意思?原来计算机是在做这样的事:对准那个人的眼睛定位;寻找嘴部水平中心线;xyz轴建模;测量他的眼轮匝肌、皱眉肌、颧大肌各块肌肉的位移;数据传回;数据库表情匹配。

通过这样的面部识别技术,是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判断,准确率可达到96.9%!对于更为复杂的复合情绪识别率能达到76.9%。有家美国公司就专门为顾客提供情绪反应数据。此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表情测谎。原理是:人们进行虚假或真实的感情表达时,使用的大脑映射不同,反映在面部肌肉动作上也有不同。人类很难区分的些微感情变化,计算机却很容易。

从面部特征识别到表情识别,再到情绪识别,计算机利用大数据能够辨别真实与谎言。

上海有位大学生利用商场试衣间,对准“试衣镜”映照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顾客表情和体势,开发了一个软件,能够帮助老板预判顾客喜欢不喜欢这件正在试穿的商品,以利导购员对顾客讲一些怎样的话,他或她就会愿意购买这件商品。

人类千分之一秒的表情,倏忽而过。但是,计算机却能够迅即捕捉,做出判断,帮助人们决策。

我只能长叹一声:

“大数据已经炼就了火眼金睛!”

五、还有伯乐的本事呢!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可能会认为基于大数据的识人本领,讲白了就是“以微知著”,拿“千分之一秒”做文章。其实,大数据还有别的本事呢。现在就再举一例。

我们每个单位里保存着的人事档案。大家都熟悉。其实,档案里记录的不过是员工的一些自然信息、能力信息、履历信息、过分简单。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就可以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搜集范围,例如将社交平台、有关网站上的数据撷取过来,那就立马使他的信息丰富起来。

我国成都一位年轻的大数据科学家,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人才雷达”,能够从九个不同的维度,把一个人的相关数据撷取过来,使之丰富化、形象化、个体化。例如,你的“学术水准”,大概是从你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被引用指数那里获取的;你的“社会活跃程度”,大概是从你出席国内外论坛次数那里获得的;你的“阅读领域”,大概是从你的购书记录与浏览网页那里获得的;你的“交往对象”,大概是从你的朋友圈那里获得的;你的“发展潜力”,大概是从你近五年发表论文的影响力那里获得的;你的“生活习惯”,大概是从你的手机、计算机开关时间那里获得的……这样,大数据就能够从四面八方为你或其他任何人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素描图”。据报道,现在有的电商已经掌握了每个顾客的一万多个“标签”,就是一万多个特征标志。只要法律允许,画出一张你自己也不知道的“素描图”,应该不是难事。

由此不难理解,哪个部门或组织若要寻访人才,依靠大数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渠道。

中国人推崇“伯乐相马”。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除了有才爱才的个体伯乐和强调公平的制度伯乐外,还有了身手不凡的“大数据伯乐”。三种伯乐各有各的长处,三方结合在一起,必能收“放大增强”之效。

有志于引才的部门与单位,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伯乐老虎计算机
躲描猫的大老虎
计算机操作系统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老虎不在家
伯乐传道
老虎变成猫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