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诗意语文的回归

2016-04-13文/韦

教育家 2016年34期
关键词:悟性灵气诗意

文/韦 微

呼唤诗意语文的回归

文/韦 微

语文原本是那样可爱,那样多彩,它是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一种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目标。笔者认为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是指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真。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这涉及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其实,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认读,为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基本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第二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第三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真的前提。要“悟”得好,必须有“感觉”。感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感觉是师生各种情感、经验、体验蒸腾出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养”。就像气功师,发气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发的,发一次功,他们要休息一段时间。语文课堂要有“气韵”,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真的前提。

这一点我们应当向于漪老师学习。于老师从教50年,总在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她认为语文教师要拼命提高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她把闻一多先生作为楷模。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深厚,从人类学、社会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于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悟性灵气诗意
医养农旅特色项目未来可期 纳天地灵气 居康养福地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悟性
镂空工艺
被耽搁的诗意
一路惊喜
生活的悟性
春日诗意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