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孩子绘画的自由的天空
——对儿童画的一点思考

2016-04-10杨学松贵州省遵义市航天小学

少儿美术 2016年9期
关键词:蜈蚣简笔画直觉

■文/杨学松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小学

还孩子绘画的自由的天空
——对儿童画的一点思考

■文/杨学松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小学

一年级新生的模仿性太强了。本学期开学之初,我在一(3)班上美术课,教学内容是认识点线面,并运用点线面为一条鱼进行装扮,取名叫《美丽的鱼》。

孩子作业快完成时,我想,孩子们画的画应该没问题吧(都能完成并且有独创性)。当我看完了所有孩子的画时,我惊呆了:绝大多数孩子画的鱼都是张嘴的,怎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解。想问问孩子,你画的鱼为什么是张嘴的呢?可话到嘴边却又咽下去了。此时我看到黑板上的那条鱼,张着嘴——这正是我示范画的鱼。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孩子们画的作业——鱼的形状,又一次让我惊呆了——鱼的形状与我示范的鱼相差无几。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六十多个孩子,面对同一对象,应该有六十多种认识吧?结果却如此的雷同!刚从一个大循环下来,上次教一年级的美术课还是在6年前。当遇见上述问题时,难免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我在示范时,画的不是鱼的简笔画吗?(张嘴的鱼,概括的线条,简单的几笔)我画的简笔画是我作为一个成人眼里的画,而作为儿童个体来说呢?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一年级的孩子应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表现方式,他们应该更加的自由,更加的“天马行空”。这次让我深深地陷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上的一些反思。

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个困惑:在课堂上做范画,孩子会跟着画,并出现上述问题;那不做范画,孩子怎么去表达呢?当我不做示范时,孩子们常常会说:“老师,我不会画。”此时,我应该怎么办呢?

回想示范的过程中,画的过程及画出来的结果同时给予孩子,看起来教得很认真,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孩子。这样我们往往犯了个错误:把自己的理解、经验、感受等都给了孩子,而没有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经验及感受。

6至7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儿童绘画心理学所分类的涂鸦期。这一时期,孩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大自然等的主观认识,他们绘画的符号或者说对事物所画出来的符号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摘自网络)

儿童有模仿的天性,而模仿是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它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会严重阻碍他们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就在于它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而这班孩子的创造性又在哪儿呢?

课堂上的示范,虽然没有让孩子必须这样去做、这样去画,但是示范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我所表达的方式、让孩子作画的程式,这算不算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给了孩子一个“标准”,并要求他去模仿?而程式化的模仿会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此时我想起了山东菏泽一位美术老师谈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时讲的一个故事:一只蜈蚣在广场上跳舞,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敌人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表演,当蜈蚣休息的时候,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自己的计算本领很高但有一点不明白,“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是第2个第7个动作呢?你在动第6条腿的时候第48个腿又在干什么?是站着不动还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阵,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这个寓言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绘画没有标准。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以一种靠直觉与本能的活动,理性往往是它的敌人。可惜我们经常不小心就扮演了“癞蛤蟆”的角色。家长的要求、老师的标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技法扰乱了孩子依靠直觉进行绘画的实践,标准干扰了孩子绘画创作的自由。

低段孩子学简笔画,美国一学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两组孩子画小鸟,一组在画小鸟之前画一段时间的简笔画,别一组从来没有画过简笔画。结果学过简笔画后的一组孩子就只会用几个规范的几何图形“画”小鸟了,而另一组孩子却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即便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创造的活力。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想让孩子能够好好地“画出点东西来”,那就要注重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各种线条、色彩的丰富变化,并引起听觉、触觉、嗅觉的联想,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去鼓励他们探索和创造,而不是急于画出一幅“好作品”,更不要以成人那种客观思维方式来贬损孩子充满天真的、“不合理的”、梦幻式的表现方式。

一个学者说过:用艺术来表达对世界的视觉、知觉和直觉的感受上、在绘画等创作形式中的材料选择、色彩判断、自主表达的状态上,除去成年人应有的经验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区别外,孩子与成人在创作这件事儿上并没有本质的分别,更没有高低之分,特别是3-7岁的孩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绘画中叙述着对世界的直觉感受以及正处于形成和构筑过程中的经验,直接书写着生命成熟的过程。保留、保护孩子属于他们的那一份自由、那一片天空。

猜你喜欢

蜈蚣简笔画直觉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萌宠简笔画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神形兼备的简笔画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超赞的简笔画
小蜈蚣穿鞋
数学直觉诌议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