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016-04-09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错误

江苏 李 勇

说明、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江苏 李 勇

新一轮的全国高考改革悄然实行,随着广东、安徽以及山东等省市逐渐加入到使用“全国卷”的行列,对全国卷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全国卷的选择题大多是从“说明”“反映”的角度出发,2015年全国卷Ⅰ24、25、28、32和34以及全国卷Ⅱ25、26、27、29、33以及35等题均是考查学生背记史料、提取信息、比较问题能力的说明、反映型试题,因此对此类试题的分析尤为重要。

一、真题回放

1.(2015·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Ⅱ·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3.(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2014·全国卷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A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二、题型特点及呈现方式

说明、反映型选择题是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比较信息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有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说明、反映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前者的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后者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可能构成某种条件,这种条件往往不是充分条件,结论通常是或然性的。

三、考查规律和解题指导

说明、反映型选择题提问项通常为说明、表明等,实质上是一种理论推断题,这种题型是运用了选择题题型自身特点,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使得答题者在题干所列前提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得出预期结论。由于题支所列结论大都是或然性的,因此需要在题支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可能性最强的结论方可入选。该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不但要运用已学知识,还要有一定推理判断的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设问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说明、反映型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解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的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四、例题展示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说明、反映类型选择题,认真阅读题干所给的文字信息,通过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从材料中提取“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的信息并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来回答。题中“1963”年,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操纵着世界的金融霸权,故B项正确。

五、点题演练

1.1970年3月20日,美国在国家安全决定第48号备忘录中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的决定,并通知韩国方面。作为补偿,9月2日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

A.美国撤走了全部在韩驻军

B.美国放弃了全球扩张战略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D.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2.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3.《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 )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4.1878年德国颁布了“反社会党人法”,即“非常法”规定各地警察有权禁止各种集会、协会和出版物……在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斯托雷平政府在1907年就封闭了159个工会,1908年封闭了100个。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的欧洲 ( )

A.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激化

B.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产阶级统治加强

D.各国民主运动陷入低潮

5.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答案:D A C C C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错误
数字算式
在错误中成长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不犯同样错误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