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2016-04-03姜会永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出题题干意图

姜会永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姜会永

准确捕捉文本信息的关键在于对阅读题干的审读,阅读题干承载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于文本内容的寻找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因此,无论平时的训练还是考试过程中,都应当重视审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具有指向性的信息,从而规范、完善答案。

阅读题干命题意图答题要领

在阅读读训练中,我们不但要捕捉文中关键信息,做到答案从文中来,还应该仔细审读题干,从中获取有效的具有指向性的答题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规范、完善答案。下面笔者以具体的示例向读者介绍题干为我们揭示了那些信息。

一.题干可以揭示命题意图

命题人在设置阅读题干时往往包含情境设定、设问角度、命题意图。从近几年江苏卷的阅读来看,命题人在问题设置过程中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对于问题情境的设定做到了尽可能的明确,对于问题的设问角度也尽量做到明白无误解。因此在答题过程中只要考生能够从题干中揣摩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就会让问题变得简单有条理。让我们来看2011年江苏卷9(2)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于前一问,考生都能答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或类似的答案。或许由于此诗小注给出了渭北和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很多考生在回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的时候,就一厢情愿地答成了“虚实结合”或“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当我们重新审读题干,从命题人出题意图去考虑这个问题时,或许到这时我们才能找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原因很简单,命题人在这个题干上设置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并非是毫无关联的,而是前后呼应的。也就是当我们回答了第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的时候,第二问实际是在问,这首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到这里我们就明确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他的考察对象从来都不是“虚实结合”或“联想与想象”,而是抒情手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得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题干可以指引答题方向

题干之于考生就如同是灯塔之于渔舟,灯塔为深夜归航的渔舟指引回家的方向,而试题的题干则为考生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对于考生把握答题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也是隐含在题干中的,需要考生对题干做细致地分析和深入地挖掘。我们以2014年江苏卷中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中的13题“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例。“特点”的修饰成分到底是“描写”还是“周围人”,不同的审题结果最后形成的答案也有天壤之别,而我们抽取其主干会发现题干变成了: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因为围绕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来答题,而非是人物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很快就能得出答案,答案来自题干的指引。

三.题干可以显示答题区域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命题人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会在题干中明确告诉答题范围,有的要从整体上回答,有的只需要定位在局部,甚至具体到某一语段。如在2015届南京高三一模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于是之》中,在以人物形象特点为考察对象时,为了降低难度,特意提醒考生将答题范围定位在“文章的四到八段”。因此考生只需要细度文章四到八段,并对文本加以归纳和概况,便能形成准确答案。当然并非所有的题干都会明确的提醒考生答题范围,再此情况下,更需要考生注意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万勿草率作答。

四.题干可以明确答题角度

在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1中问:文中第三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该题设问的角度是“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很显然,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是考察文本第三段对于其上下文的作用,指示为了进一步降低试题难度,命题人又将作用限定在了上下文中的人和事之间。因此在作答此题前,考生需要先明确上下文涉及到的人和事都有哪些。对题干进行精细阅读,就可以找到方向。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仔细审读题干,可以从中获取答题角度。因此考生在审读题干时必须弄清楚题目指向什么,题干要求考生回答什么,甚至是怎么回答。

在平时训练中老师应该加强题干的审题讲解与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毕竟这会让学生应对考试时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出题题干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数字算式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棉和绵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