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沪教版酸碱盐教学策略

2016-04-09瞿素芳

化学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瞿素芳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江苏常熟 215500)



例谈沪教版酸碱盐教学策略

瞿素芳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沪教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化学课程标准,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关键词:酸碱盐;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本章主要内容是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涉及到的物质名称和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刚接触容易混淆;理论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等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较高的学习能力;同时,知识综合性较强,前几章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本章会更加吃力。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逻辑性思维不强,所以学习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酸碱盐知识,学生还是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应对策略

1.加强酸、碱、盐的实验教学,真正落实教材“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酸、碱、盐的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设计、实施和分析实验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完本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之后,学生对于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金属钾、钠、钙等很活泼的金属是否也能从其他盐溶液中置换出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没有什么感性认识,这时,可以借助化学探究实验让学生产生“愤”、“悱”。

3.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铜应该可以被置换出来。因此,大

教师的实验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了矛盾,这样就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教多师数演学示生实的验答:案是在:硫2 N酸a+铜C u溶S O液4=中投N入a2S一O小4+ C块u。钠,发现反应非常剧烈,生成蓝色沉淀,同时产生大量气泡,但并无红色物质生成。

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4]中精神发育迟滞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能力障碍及学习能力障碍;患儿监护人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证明无现象中和反应的发生和判断反应终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考点。故在总复习中,笔者专门安排了一节实验探究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并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生及

案两者例恰2:好如完何全证反明应N的a O终H点+ H判C定1=。NaC1+H2O的发

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无色酚酞的变色情况和用温度计测定溶液前后温度的变化来证明该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发现该法可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但要多次测定且很难判定反应的终点。最后,笔者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如图,烧杯内盛有硫酸溶液,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向烧杯中不断滴加浓氢氧化钡溶液,观察到灯泡由亮→灭→亮,教师从离子角度解释了溶液导电性的变化并提出问题:测溶液导电性变化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判定所有中和反应的发生?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明白了判定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的发生一般可用酸碱指示剂测定、pH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测定这三种方法,而测溶液导电性变化的方法只适用于硫酸与氢氧化钡这一类特殊的中和反应。

比如在讲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腐蚀性时,为了加深印象,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叶脉书签的制作。将新鲜桂花叶放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在酒精灯上煮6~10分钟,叶肉基本腐烂,用毛刷刷洗干净,浸入红墨水中染色,取出吹干,这样漂亮的叶脉书签就完成了。同学们看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2.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重视知识呈现的选择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才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给他们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视知识呈现的选择性。

案例3:如何识别酸、碱、盐?

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均不要求了解酸、碱、盐的电离及根据电离来定义酸、碱、盐,而只是采取实例描述的方法来介绍酸、碱、盐[1]。这与以前的教学有较大的不同。笔者的建议是:通过强化酸、碱、盐化学式的组成和名称的读法以达到识别酸、碱、盐的目的。教学设计如下:(1)酸:以碳酸、硫酸、硝酸的化学式为例,学生归纳出酸类物质的化学式由“H”和相应的酸根符号组成,常读作“某酸”;(2)碱:以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镁的化学式为例,发现碱的化学式由金属元素符号和“OH”组成,常命名为“氢氧化某”;(3)盐:以氯化镁、高锰酸钾、碳酸钙的化学式为例,概括出盐的化学式由金属元素符号和酸根符号组成,名称通常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待学生对酸、碱、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趁热打铁,写出一些其它酸、碱、盐的化学式,请学生加以归类。通过一定的练习,学生都能熟练识别常见的酸、碱、盐。

当今,用户对于通信的要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字所能满足的。用户对于通信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全面、智能和统一。针对那些已经运营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旧工厂来说,想要实现对所有设备的数据采集极具挑战。不仅要面对完全不同的通信协议、通信接口,还要考虑到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更有甚者,如果运气不好,面对一台只有继电器控制的设备,通信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对于一款合格的工业通信产品来说,能够提供丰富而强大的接入方式是基础,而在兼顾通信的同时,还必须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

案例4:“复分解反应”的教学

课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环境由于教师与学生时空上的相对分离性,使得以师生双方的参与、交流、互动为标识的课程实施阶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等[4]。

● 联网共享。不仅是单一系统内的摄像机头数量激增,而且多个系统之间的图像信息也需要互通互用。特别是随着监控系统规模的扩大,用户业务需求日趋复杂,典型的如平安城市项目,要实现城市级的信息联网共享,将治安、卡口、电警和社会面监控等视频点统一接入管理,其联网需求、数据存储、业务应用都对管理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材通过碱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仅从反应形式上提出这一术语,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适当进行对比,认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在形式上的区别。在教材第53页的“拓展视野”中,提出了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教材还只是从形式上说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以学生当时的认知是无法理解透的。这时,教师就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从离子的角度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再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现以AgNO3溶液和NaC1溶液的反应为例:AgNO3溶于水时电离出Ag+和NO3-,NaC1溶于水时电离出Na+和C1-。当两溶液混合后,Ag+和C1-结合成氯化银沉淀析出,而Na+和NO3-实际只是该反应的“旁观者”。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与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笔者认为,学生若记住以下十个常见反应的离子对不仅有助于判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还可以解决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的问题,以及常见离子的检验和杂质离子的去除等实际问题(七个沉淀:Ca2 ++CO32 -→CaCO3;Ag++C1-→AgC1;Ba2 ++ CO32-→BaCO3;Ba2++SO42-→BaSO4;Mg2++OH-→Mg(OH)2;Cu2++OH-→Cu(OH)2;Fe3++OH-→Fe(OH)3。两个气体:H++CO32-→H2O+CO2;NH4++OH-→H2O+NH3。一个水:H++OH-→H2O)。

案例1:钠和硫酸铜溶液能发生置换反应吗?若能,写出化学方程式。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加深记忆。

碳源同化试验基础培养基:(NH4)2SO4 0.5%、KH2PO4 0.1%、MgSO4 0.05%、CaCl2 0.01%、NaCl 0.01%、酵母浸膏0.02%、糖或其它碳源2%,115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可能是因为性情相近,周有光和张允和做了很多年的好朋友。有一天,在上海教书的他给还在杭州读书的她写了一封信,虽然信中的内容很普通,没有一句有关情爱的话。但张允和收到信后,还是很紧张,和比她年龄大的同学商量后,才敢回信。暑假两人再见面时,已经没有以前相处时的自然,很多年以后,张允和回忆起和周有光挑明心迹的那一幕,依然清晰得宛如昨日。

又如学习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时,对于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光靠老师讲解显得非常乏味无趣,学生不一定理解透彻,从网上下载一段动画,演示启普发生器可以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工作原理,如此直观清晰的呈现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不但很快理解了该原理,甚至还能利用实验室常见的仪器组装出几套利用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的发生装置,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4.利用口诀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要对其进行加水处理,一直到相对应的刻度为止,并且对其进行混合搅匀[16-19]。在搅匀之后,要对其进行放置,放置时间控制为0.5h,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抽滤处理,抽滤3次即可。在抽滤的时候一定要将初次的滤液舍弃,对其他滤液进行收集,为后期使用提供有效保障。

学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时,自编了以下口诀:紫色石蕊试液是:“酸红碱蓝中性紫”。意思是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在中性溶液中显它本身的颜色紫色。无色酚酞试液是:“酸无碱红中性无”。意思是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不变色,仍是它本身的颜色,在碱性溶液中变成红色。

学生在记忆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以便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以及流利地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又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物质种类多,逐个记忆量太大且易忘,为此可以编写常见酸、碱、盐溶解性口诀来教学:“钾钠铵硝均可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盐酸盐不溶氯化银、碳磷酸盐多不溶、要溶只溶钾钠铵、碱溶钾钠钡氨水”。这六句口诀,短而精,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容易记忆。其实本章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口诀记忆,教师可以自编,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这样,不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了。

5.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每一个地方都只有自己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既让本地蒙上神秘的面纱,又让当地人有一种自豪感。我与学生就家乡的桃花山搜集到了这样的传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酸碱盐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如在讲述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参照教材第34页“拓展视野”——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内容,选取油菜花、玫瑰等新鲜花瓣或紫甘蓝的叶子、紫萝卜皮等从中获得植物色素提取液,分别加入白醋、食盐水和肥皂水中,观察其变色情况,并记录;讲完碳酸盐和酸反应的原理后,可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将一个新鲜鸡蛋放入杯中,倒入适量白醋,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中和反应原理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如何治疗胃酸过多症、如何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酸等等;提到常见的盐氯化钠时,可以联系它在生活中的用途,如作调味品、腌咸肉、洗涤容易褪色的衣服时,放一点食盐,能防止褪色等等;了解了化肥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下乡了解各种化肥的性能、保存以及施肥的注意事项,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鉴别各种化肥。总之,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多钻研,多创新,大胆尝试将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于酸、碱、盐的教学中,相信学生一定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周庆峰.沪教版酸碱盐的教学尝试和反思[J].才智,2010,19

[3]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0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