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体系的建立

2016-04-08崔景辉付丽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景辉 付丽敏

摘要:武术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根据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结合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特尔菲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星级量化评价标准,即一级指标用星级代替数字比例,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三级指标为参评要素。评级标准的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提供评定方法与依据,提高武术项目评审的科学性、操作的便捷性及评选的高效性,同时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13705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Wushu is a traditional sport with a long history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shu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ccording to relevan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claration specified in the scope of the declaration,requirements,evaluation criteria,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valuation,using Delphi method to establish threelevel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this study has formulated the star evaluation standard,namely level indicators with the stars instead of digital proportional,second grade indexes with the percentage and three indicators of participating elem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accreditation of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provided evaluation method and basis,improved 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Wushu science,operation convenience and selection,and enriche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ushu;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standar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12]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3]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界文化多样性,彰显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价值认同[4]。“中华民族体育,是祖先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5]中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瑰宝,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倡导。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可理解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有选择的,应该处在一个符合标准的框架之中,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过程中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传统而论之。那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评审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促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多,相关法律虽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等规定;但此类规定都是宏观性描述,没有给出具体的评审细则和内容,因此,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和评审标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家,以及参考其他项目的评价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进行研究,并初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促进武术项目的非遗评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1研究方法

1.1专家访谈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专家访谈提纲,对河北省及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专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管理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领导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供思路。

1.2特尔菲法

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评审指标及框架,通过登门拜访、发送网络邮件等方式发放和回收专家问卷。选取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管理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20位专业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轮专家问卷,筛选评价指标并计算指标权重,最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审体系。本文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指标筛选结果进行计算,目的是进一步验证所选指标的一致性,通过求得肯德尔和谐系数,可以较为客观地选择出指标。

1.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的公式对最后一轮专家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

2研究结果

2.1评审指标的筛选及确立

基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考虑到现阶段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家及参考已有类似项目的评价体系,筛选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体系的初始指标——三级别评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项,分别为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形态、传承方式、传承项目特点、传承地域和传承价值。在一级指标下分别列出了20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分别列出39个三级指标(见表1)。本文以这些指标为参考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体系的初始指标。

2.2特尔菲法专家问卷的处理过程及第1轮问卷结果

遵循特尔菲法的操作原则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1轮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问卷的有效率100%。根据指标筛选的相关原则,以67%(2/3)为界限,若选择“一般”“重要”“非常重要”的比例合计小于67%,则删除该指标。在对第1轮问卷的统计中将指标筛选以重要性平均值小于 3.5的指标剔除。对第1轮回收问卷的统计筛选结果见表2。统计中,专家对一级指标 “传承形态”的评价一致认为“非常不重要”,所以剔除该指标,在第2轮问卷中其不再出现。有一半以上专家认为一级指标“传承时间”应放到“传承项目特点”中,“传承方式”放在“源流有序”指标中体现即可,不用单独列为一级指标,“传承地域”应改为“传承现状”。二级指标中,专家对“道德素养”“经济价值”指标打分不高且平均值远远小于3,分析原因:一是由于“道德素养”的评价较笼统,人为因素较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看重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经济价值只是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因此,这2项指标剔除掉。二级指标中“艺术价值”下属的三级指标专家建议去掉,因为武术的艺术价值有多种分类方法,给出总述即可。三级指标中“项目的器械”“市场发展前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这几项专家打分不高,给予剔除。“项目的风格特点”出现2次,属于重复设计,因此,归到“项目技术特征”中即可。

经过对第1轮专家问卷的回收统计,共筛选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根据专家打分情况计算出了各指标的均值(见表2)。

2.3评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第1轮专家问卷分析整理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及建议设计了第2轮专家问卷表。第2轮专家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问卷的有效率100%。第2轮专家问卷没有对指标框架提出异议,应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法对指标进行统计筛选,结果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 W值均大于0.8,证明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认识一致,所建评价体系可信度较高。另外,专家也对部分指标从用词的准确性上提出了建议,例如建议将“明清时期到解放前”改成“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后”改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精神的培养”改成“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认同”等。

第3轮问卷主要采用专家打分法,实行百分制。目的是确定指标权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审指标的星级量化分析做准备。具体操作是:4个一级指标总共100分,专家根据每个指标在同一级别的重要程度给出相应的分数。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共100分,以此类推。经过3轮专家问卷的实施,最终确定了各级指标并计算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3)。

2.4星级量化指标的建立

评价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认识活动,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模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但主观倾向明显,评价结果缺乏可靠性[7]。为减少定性评价的弊端,本研究根据问卷的权重比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星级量化指标的评审体系(见表4),一级指标用星级表示,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二级指标以下给出评审参考要素,结合评审参考要素进行综合评审。精确与模糊相结合,这样既不忽视那些难以量化指标的重要品质,又可减小行政部门与专家间,或专家之间因认识不同而产生的较大差异。

3结束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或急需采取保护措施的,国家与社会也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对其全部进行保护与管理。”[7]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项目评价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可以较科学地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甄别鉴定,合理选择,并有重点地保护。鉴于种类繁多的武术拳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规定中给出的申报范围、要求、评审标准等,结合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相关专家及参考已有类似项目的评价体系,经过特尔菲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星级量化评价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三级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共计4项,分别是传承项目自身的特点、传承现状、传承项目的价值和传承人,以此为基本框架建立了二级指标10项和三级指标25项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综合模糊星级量化评价标准。一级指标用星级代替数字比例,二级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三级指标为参评要素。通过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既不忽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又尽量减小人为主观性和人员之间的差异性,提高项目评审的科学性、通用性、可操作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申报和评审工作虽在层层推进,但评价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了工作的进程。我国武术种类繁多,流派各异,很难建立适合所有项目的评级标准,因此,基于每个项目的特殊性在评价非遗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应灵活运用评价标准。

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研究文献较少,有关评级体系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对评审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处在探索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管理部门提供评定方法与依据,提高项目评审的科学性、通用性、操作便捷性及评审效率,同时也可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开拓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A].北京:新华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A].北京:国务院,2005.

[4]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16.

[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

[6]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4.

[7]王纬伟,杨豪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构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79.

[8]林顺治.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2833.

[9]王岗,郭华帅.“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17.

[10]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90.

[11]刘彩平.武术之“分”与“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68.

[12]谭华.70年前的一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之争[J].体育文化导刊,2005(7):62.

[13]陈江,章琦.全运武术预赛冷场,竞赛规则连内行都看不懂[N].扬子晚报,2009526(32).

[1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15]刘军,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8):85.

[16]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7]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41.

[18]陈青,曹庆华.融合与变迁的中华武术功能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15.

[19]高涛,刘竞红.大众武术:武术发展之必由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1):39.

[20]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

[21]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22]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23]李龙,虞定海.论中国武术的一体多元格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76.

[24]费孝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J].文史哲,2003(3):15.

[25]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3.

[26]李岩,王岗.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49.

[27]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1.

[28]辛双双.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3.

[29]吴松,王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33.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