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泉州市为例

2016-04-08许月云陈霞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发展水平体育场地泉州市

许月云 陈霞明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以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依据,对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规模、投资、类型、位置分布等进行横纵比较。研究表明:泉州体育场地数量居福建省首位,但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及增速均低于全省水平;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居全省首位,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单位自筹和社会捐赠是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体育场地类型居全省第3位,体育场地相对集中于乡镇/村和校园,公园、居住小区比较匮乏。泉州区域经济结构、文化习俗拓展了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优良传统、运动偏爱推进了体育场地提档升级;但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体育场地规划性不足,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明显滞后是影响体育场地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优化公共体育场地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插体”工程,增强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功能;创新体育场馆建设投资模式,拓宽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主体等是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发展路径。

关键词: 体育场地;区域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水平;发展路径;泉州市

中图分类号: G 81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11408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sixth national sport venue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conducts a study on the number,size,investment,types and location of Quanzhous sport venues through methods of docu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Quanzhous sport venues ranks first in Fujian,however the possession of venues per 10,000 people and the area per capita are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in the province.Construction investment,which mainly comes from units selffinancing and donation,tops Fujian.The types of sports venues rank third in Fujian.The location of sport venu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villages and towns,less on parks and residential area.The area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Quanzhou expand the capital source for constructing sports venues.Furthermore,the good tradition and sports performance upgrade the sports venues.However,to cope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sports population planning insufficient and lagging sports ground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to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venues construction.Better planning the network of public sport venues,optimi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 and broaden the main body of supplies are development paths of Quanzhous sport venues construction.

Keywords:sport venues;regional sport;sport venue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level;development path;Quanzhou

社会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场地是保障公民参与体育活动基本权利、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物质基础,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的总体目标,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城市社区从各个层面统筹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体育设施,丰富市场供给[1]——因此,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程中,区域体育场地数量、结构、质量、空间布局如何,能否与城市及社会发展相匹配,满足新常态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要,成为未来体育场地规划、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泉州市土地面积1万1 015 m2,2013年常住人口836万,实现生产总值4 726亿5 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2 2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1 915元,经济总量连续15年排名福建省第一。为此,本研究以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为依据,在全面把握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方略,对于科学地编制泉州市“十三五”体育场地建设规划,提高体育场地利用效益,夯实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现状与发展

1.1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与福建省及各设区市比较

体育场地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该区域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总量,包括室内体育场地和室外体育场地2种类型。普查结果(表1)显示:截至2013年底,泉州市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军队系统、铁路系统,下同)共有符合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1万2 272个,占全省的19.56%,居福建省首位。其中:室内体育场地1 179个,占9.61%,室外体育场地1万1 093个,占90.39%;室内体育场地占全省同类场地的14.04%,位居全省第4位;室外体育场地占全省同类场地的20.41%,位居全省首位。

按照2013年常住人口计算,泉州市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4.68个,提前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每万人拥有10个体育场地的目标,但低于全省16.62个的平均水平,位居第8位。体育场地的“层次与质量”与全省总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仅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且难以保障市民不同季节体育健身需求。

1.2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变化

2003年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由6 328个增加到1万2 272个,增长93.9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19%。其中:室内体育场地由826个增加到1 179个,增长42.7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81%;室外体育场地由5 502个增加到1万1 093个,增长101.6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3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由8.36个增加到14.68个,增长75.6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66%;每km2体育场地数量由0.57个增加到1.11个,增长94.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9个。这一特征说明,受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室内体育场地数量增长速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步伐缓慢态势凸显,见表2。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的发展

普查结果(如图1所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步伐。根据其增长幅度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950-1995年的步履蹒跚起步发展阶段,该时期建成且仍在使用的体育场地仅有874个,平均每年建成19个;第2阶段为1996-2000年的春寒料峭恢复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且仍在使用的体育场地1 340个,平均每年建成268个;第3阶段为2001-2005年的芝麻开花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2 227个体育场地,平均每年建成445个;第4阶段为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的百花齐放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4 990个体育场地,平均每年建成998个;第5阶段为2011-2013年“十二五”期间的稳步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2 841个体育场地,平均每年建成568个。可见,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发展历程与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基本吻合。特别是随着1995年我国《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不断推进,以及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申办权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理念深得民意和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场地数量得到长足发展。

2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与发展

2.1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与福建省及各设区市比较

体育场地规模显示度指标包括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用地面积”是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种建设用地的面积,且各种性质用地的面积并不只单纯包括其本身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还包括一些直接为其服务的建设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亦称建筑展开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外墙外围线测定的各层平面面积之和, 是表示一个建筑物建筑规模大

小的经济指标。就体育场地建筑面积而言,是指体育场地用房及其附属设施房屋的面积。“场地面积”是指可供训练、比赛、健身活动的场地有效面积。场地面积除了体育比赛区域(划线区域)外,还包括必要的安全区、缓冲区、无障碍区[2]。

数据(表3)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福建省各设区市体育场地规模呈不同幅度的增长。体育场地用地面积排在福建省前3位的分别是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其中泉州市体育场地用地面积1 580万8 100 m2,占全省20.04%;体育场地建筑面积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其中泉州市体育场地建筑面积103.08 m2,占全省的20.63%;体育场地面积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其中泉州市体育场地面积1 182万2 100 m2,占全省的19.75%。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反映了国家或省区市体育场地建设的现状及其未来布局规划的方向,是体育场地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指标。按照泉州市2013年常住人口计算,泉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1 m2,低于全省人均1.59 m2的水平,位居全省第7位。不仅没有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0 m2”目标,而且与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3]、福建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0 m2”的建设目标[4]有较大的差距。

2.2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的变化

数据(表4)显示:2003年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用地面积由1 051万m2增加到1 580万8 100 m2,增长了50.4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3%。体育场地建筑面积由51万m2增加到103万800 m2,增长102.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72%;体育场地面积由828万 m2增加到1 182万2 100 m2,增长42.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1.09 m2增加到1.41 m2,增长29.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39%。由此可见,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取得了不同幅度的增长,但其核心指标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室内体育场地建设是泉州体育场地建设的软肋,在很大层面上延滞了泉州体育场地建设的发展。

2.3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的发展

数据(图2)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呈不断递增趋势。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步伐。根据其增长幅度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950-1995年的起步发展阶段,该时期建成且仍在使用的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以3万5 389 m2、1 591 m2和2万7 668 m2的速度建设;第2阶段为1996-200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且仍在使用的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以45万5 800 m2、3万1 194 m2和35万90 m2的速度建设;第3阶段为2001-2005年的发展阶段期,这阶段建成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以61万1 256 m2、3万9 080 m2和46万446 m2的速度建设;第4阶段为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以119万7 384 m2、8万489 m2和86万251 m2的速度建设;第5阶段为2011-2013年“十二五”期间的稳步发展阶段,这阶段建成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以57万1 596 m2、4万765 m2和43万9 092 m2的速度建设。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泉州市体育场地规模呈现不同比率的增长,且递增的趋势较为明显。

3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现状与发展

3.1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与福建省及各设区市比较

体育场地建设投资是指体育场地建设、改建、扩建的全部投资额,包括财政拨款(含体育彩票公益金)、单位自筹、社会捐赠及其他各种来源的资金。财政拨款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税收、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和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人身份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产业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一种资金活动。单位自筹是指根据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筹措,按预算外资金规定的用途使用后,确有多余,允许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社会捐赠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出于慈善动机,以增进社会福利、提高公共利益为目的,以金钱、技术或劳务来对他人表达善意或奉献社会的一种行为[2]。

数据(表5)显示:截至2013年,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74亿800万元,占全省的25.19%,居全省首位;人均投资886元,高于全省779元的水平,居全省第4位。这一状况一方面源于泉州市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重视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另一方面起于2008年第5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泉州举行,政府投入10亿3 000万元建设占地34.4 hm2亩(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市民广场和商务中心)的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从投资结构来看,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财政拨款19亿7 800万元,占26.70%,使用率(使用率=财政拨款/总投资×%)排在全省末位;单位自筹45.52亿元,占61.46%,使用率居全省首位;社会捐赠7亿7 000万元,占10.40%,使用率居全省首位;其他形式投资1亿零700万元,占1.44%,使用率居全省第7位。

3.2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变化

数据(图3)显示:10年来,泉州市不断加大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力度。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由15亿8 140万9 000元增加到74亿757万元,增长368.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33%。其中2004-2006年投资力度相对较小,每年约1亿5 000万元,随后的6年(2006-2008年)时间里投资力度较大,每年超过2亿2 000万元,尤其是2008年投资高达12亿元,2012年则达到19亿元。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泉州市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贯彻实施,但从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的时间节点来看,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是推进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拓展城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杠杆。

3.3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的发展

数据(图2~4)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呈不断上升趋势。1950-1995年,累计投资2亿1 851万元,平均每年投资约475万元;1996-2000年,累计投资17亿1 712万元,平均每年投资约3亿4 342万元;2001-2005年,累计投资8亿3 721万元,平均每年投资约1亿6 744万元;2006-2010年,累计投资23亿4 429万元,平均每年投资约4亿6 885万元。2011-2013年,累计投资22亿9 044万元,平均每年投资约7亿6 348万元。

4泉州市体育场地类型现状与发展

4.1泉州市体育场地类型与福建省各设区市比较

体育场地类型不仅是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在一定层面反映了政府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上的政策导向和区域城乡居民的运动偏好程度。依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场地类型分类标准,目前泉州市共有50类体育场地,占我国体育场地总类型的59.52%,占全省体育场地总类型的84.75%,居全省第3位。其中:室内体育场地21类,比全省少5类;室外体育场地30类,比全省少3类;这8类体育场地分别是汽车赛车场、沙狐球房(馆)、射击房(馆)、室内速滑场、室内射箭场、室外射击场、室外跳水池、田径房(馆)和跳水馆。这些类型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室内体育场馆,主要是为高水平运动队配备的训练场馆,其类型没有在泉州市体育场地中得到配置也是一种应然。

4.2泉州市各类型体育场地数量

数据(表6)显示: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排在前10位的类型分别是篮球场4 976个,占40.55%;全民健身路径2 485个,占20.25%;其他类体育场地(以学校操场为主)1 312个,占10.69%;小运动场462个,占3.76%;乒乓球场383个,占3.12%;排球场381个,占3.10%;棋牌房/室334个,占2.72%;乒乓球房/馆246个,占2.00%;室外门球场236个,占1.92%;羽毛球场212个,占1.73%。前10种类型的体育场地1万1 027个,占89.86%,其中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和其他类体育场地共8 773个,占71.49 %,高于全省68.33%的水平。其次,数据显示同一类型场地数量在100个以上的场地类型只有14类,占场地类型的28.00%,同一类型场地数量在10个以下的类型有21种,占场地类型的42.00%。以上结果表明:泉州市体育场地类型数量与福建省大致相同,相对集中于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及其他类体育场地,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和质量的综合健身馆、室内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馆、攀岩场、壁球馆等体育场馆还比较匮乏,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居民体育生活休闲化、现代化的发展。

4.3泉州市各类型体育场地面积现状

数据(表6)显示,泉州市体育场地面积建设排在前10类的场地类型分别是篮球场297万4 254 m2,占25.16%;小运动场258万6 668 m2,占21.88%;田径场151万7 320 m2,占12.83%;其他类体育场地151万7 278 m2,占12.83%;体育场112万7 257 m2,占9.54%;水上运动场49万5 116 m2 ,占4.19%;城市健身步道19万1 500 m2,占1.62%;高尔夫球场14万7 603 m2,占1.25%;全民健身路径12万8 860 m2,占1.09%;排球场12万3 771 m2,占1.05%;前10种体育场地的场地面积1080万9 600 m2,占92.48%。其中小运动场、田径场、体育场和其他类体育场地占57.08%,可见,校园体育场地占据泉州市体育场地面积的半壁江山。

4.4泉州市各类型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现状

普查数据(表6)显示: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排在前10类的场地分别是游泳馆18万1 463元,占24.50%;高尔夫球场12万2 900元,占16.59%;体育馆8万4 703元,占11.43%;体育场7万6 610元,占10.34%;综合房6万507元,占8.17%;篮球场5万5 378元,占7.48%;小运动场2万9 145元,占3.93%;田径场1万8 835元,占2.54%;其他类体育场地1万6 133元,占2.18%;室外游泳池1万4 330元,占1.93%;10类场地投资66亿元,占89.10%。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主要流向于游泳馆,高尔夫球场、体育馆、综合房、体育场和篮球场,其他不同类型体育场地投资份额占据较少。这一方面与这些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格与水准要求有关,另一方面与这些场地在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中所占据的比例较高息息相关。

5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分布现状

5.1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分布现状

体育场地位置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不同阶层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反映了该地区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合理的体育场地分布结构是构建亲民、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数据(表7)显示:泉州市位于乡镇/村的体育场地5 542个,占45.16%;位于校园的体育场地4 768个,占38.85%;位于居住小区/街道的体育场地812个,占6.62%;位于工矿的体育场地693个,占5.65%。可见,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相对集中于乡镇/村和校园,居住小区/街道及工矿体育场地占据一定比例,公园里的体育场地比较匮乏。

5.2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分布与福建省及各设区市比较

数据(表7)显示:目前福建省体育场地位于乡镇/村、校园、居住小区/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工矿、公园的比重分别为:47.12%、34.40%、7.85%、3.61%、2.54%和2.20%;而泉州市体育场地位于校园、乡镇/村、居住小区/街道、工矿、公园和广场的比重分别为:45.16%、38.85%、6.62%、5.65%、1.18%和1.14%。其中,泉州市位于工矿的体育场地较为凸显,所占比重居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1%。与全国体育先进县体育场地位置主要分布在校园、公园、广场相比,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分布彰显了乡镇(村)和企业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泉州市有12万7 000多家民营企业,“2012—2013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泉州综合得分71.1,位居全国第32位,表明了泉州市企业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职工的体育文化诉求。可见,泉州市体育场地位置分布与全省大致相同,体育场地位置相对集中于乡镇/村和校园,居住小区/街道及公园、广场、宾馆商场饭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体育场地建设比较相对滞后;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和体育场地建设中,城市居住社区、广场和公园等是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区位。

6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6.1经济结构、文化习俗拓展了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

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结构呈现以单位自筹为主、财政拨款为补、社会捐赠为辅、其他投资形式为缀的特色与区域经济结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泉州市作为我国著名侨乡,长期以来旅外乡亲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累计接受港澳台侨胞捐资约98亿2 400万元,约占福建省的60%。与此同时,泉州市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城市,素有“民办特区”之称,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3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 218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随着泉州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晋江、石狮等县市区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带动了大量民间资本融入体育场地建设。数字的跳跃表现了侨乡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区域经济模式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杠杆效应。

6.2优良传统、运动偏爱推进了体育场地提档升级

泉州市体育场地类型数量与福建省大致相同,相对集中于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及其他类体育场地;但相比于福建省其他设区市而言,泉州市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农村带有灯光、塑胶面层、配置看台的篮球场则较为普遍,甚至室内篮球场馆。泉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捐建篮球场、赞助各种篮球比赛等就成为侨乡海外侨亲联络血缘与亲缘的主要纽带。如今,遍布城乡的球员、球迷、球队和球场,自发组织的村级联赛、各行业领域比赛等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已成常态化,夏季里的篮球赛就像“夏天里的一把火”,火遍泉州的村村落落。2015年夏季仅石狮市的村级篮球比赛就吸引了60名美国职业球员,而这样的阵容和耗资400多万经费都来自村民的自筹。经济发达与民间体育方兴未艾相辅相成,全民“恋”球不仅成为侨乡泉州体育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大大推进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

6.3体育场地空间布局不均衡,规划性不足

泉州市体育场地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不平衡。在城乡之间,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城镇公共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滞后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镇体育场地资源严重配置不足;而乡村地区则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简陋,以及疏于管理等问题。在老城与新区之间,老城区由于预留空间较少,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难以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空间,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从整体规划来看,泉州市2008年制定了《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提出“一湾两翼三带”网络化城市格局,并将形成独具特色的“多中心、组团式”环泉州湾型山水园林城市。从总体规划上看,在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区、泉南商贸对台滨海旅游区和泉西安永德生态旅游区等3大旅游功能,以及托沿海大通道、福厦高速公路和连接泉州各县(市、区)的国道、省道,形成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等,但体育用地则可见稀少。

6.4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明显滞后

人均场地面积不仅与区域经济及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水平相关,还与人口流动方向和流动规模相关。由于地域特征、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泉州市属于常住人口的净流入地区。与2003年相比,10年来泉州市常住人口由75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836万人,增长了10.44%。虽然体育场地数量增长了93.93%,场地面积增长了42.78%,场地建设投资增长了360.98%;但人均场地面积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体育场地数量和质量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可见,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对人口变化及社会消费结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预计不足,体育场地建设落后于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7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发展路径

7.1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优化体育场地空间布局

从整体而言,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泉州基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呈现总体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建设“五级”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合理配置全社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是推进城乡、区域和各类人群之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所谓的“五级”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就是市级以“单体型现代化体育场馆”建设为龙头,县市区级以“大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为核心,街道(乡镇)级以 “中小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社区(行政村)级以 “小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为重点,居民小区(自然村)级以居民小区(自然村)健身苑为延伸;同时,辅以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健身设施、社会经营性健身场馆(俱乐部)为补充。基本建成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住小区(自然村)“五级”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的目标。

7.2加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1月,泉州市政府出台《泉州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5],吹响了泉州“美丽乡村”建设号角。为此,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既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泉州美丽乡村创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保民生促和谐为目标,把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和镇村改造的总盘子和总体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到政府年度经费预算中,以建成“十里体育圈”为目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同步安排体育设施,让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第二,以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为指导,建立与城市社区建设要求相一致的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建好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及新整治行政村的体育设施,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以丰富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为引领,实施体育场地设施“千村工程”提升工程,对原有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实行提档升级,如篮球场、乒乓球场、全民健身路径等通过面层改造、功能提档、安全维修、规模升级等,提高原有农村公共体育场地的功能和档次,并以此为平台,引入城市较为流行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民体育生活质量,提高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丰富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

7.3实施“插体”工程,增强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功能

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类公共绿地建设给我们城市生活带来了生机,但这些草地大都禁止入内。许多城市绿地更多地注重其景观功能而忽视人的真正需求,因此,如何在为居民创造城市绿色生活和提供更多的城市绿色空间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居民健康要求。为此,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布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等一系列具体的建设目标[6];因此,对于城市的绿化建设而言,应该把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并且在泉州市的实际情况背景下,应该并更侧重于实用性,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依托城市绿道网,建设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不断完善绿道体育带的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设置绿道休闲体育驿站、生态体育活动站点。坚持“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郊野山地公园、溪流公园、湿地公园、滨海休闲公园、文化公园、广场等城市景观建设和改造,努力做到公园和有条件的绿地、广场建到哪里,体育设施就延伸到哪里,形成全民健身休闲新景观,增强公共空间体育功能。

7.4创新体育场馆建设投资模式,拓宽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主体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而体育场馆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这是政府的主要职能[7];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对于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予以实现,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即运用国家和社会“2种资源”、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2个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第一,可通过政府安排补助资金、引导资金等方式。第二,可采取捐助、赞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也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兴建和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充分参与的发展新格局。第三,可实行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运营模式,如江苏常州体育场馆的政企合并模式,即在体育行政部门的产业(办)设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按照当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年度土地一级开发计划,对确定的存量国有土地、拟征用和农转用土地,统一组织进行征地、农转用、拆迁和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场馆采用BOT方式进行,所有的大型体育场馆或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资金由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筹措,建成后的场馆设施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并负责经营管理场馆设施,但其经营的价格必须遵守体育产业办制定的惠民政策。作为回报,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场馆周边地区附建酒店、公寓和写字楼等商业设施,所有权归地产公司。这种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运营模式,较好实现最佳建设与运营效益。第四,可采用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资金来源渠道,可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大型体育场馆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拓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大型体育场馆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A].北京:国务院,2014.

[2]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及指标说明[A].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3.

[3]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A].泉州:泉州市人民政府,2011.

[4]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A].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2011.

[5]泉州市政府.《泉州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A].泉州:泉州市人民政府,2013.

[6]经济司.“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EB/OL].[20150801].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48/n33793/3425606.htm.

[7]陈元欣.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供给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发展水平体育场地泉州市
中国运动员2021年获67个世界冠军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直面高考 我行我“数”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励展携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推出全新体育场地展,打造体育产业行业平台
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河北省“新四化”协调水平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