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主义理念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2016-04-07张文瑞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风景区主义乡土

张文瑞(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生态主义理念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张文瑞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水利风景区近年数量激增,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开始显现,针对水利风景区水利资源的保护,阐述了生态主义理念与水利风景区的关系,分析得出相关的规划原则和规划途径。

生态主义理念;水利风景区;生态保护;设计途径

DOI:10.3969 /j.issn.1672-2469.2016.01.009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且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水利部2001年开始启动水利风景区审批与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4批658个景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另有省级水利风景区3000多家。这些水利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推进旅游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结构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水利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风景区开发与保护脱节、生态规划环节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基础与服务设施生态化不足、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较少、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又需要各种合理的措施办法,更需要包括生态主义理念在内的科学理念来指导。

1 生态主义理念与水利风景区规划的关系

1.1 统一性

水利风景区是以自然生态水源为主体,结合水源周边环境为依托的风景区环境,所构成的环境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展现着四季更替和生命循环的过程,而这是生态属性赋予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视角。因此,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生态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协调统一的。

随着生态主义理念的深入,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成为一种生态介入的手段,而维持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因素的平衡性也作为生态设计实践的目标。由此可见,生态主义理念的融入是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实现、协调和完善了风景区各功能作用,也表达了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属性。

1.2 必然性

生态主义理念的设计泛指依据自然规律的、与自然相协调的、对自然影响最小的、并能承载一切生命迹象的可持续的设计模式。生态主义理念是水利风景区规划阶段所必然产生的设计形式,是环境与能源危机的影响下涌现的应激性策略,在生态主义理念思想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规划是向科学化、理性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可见,生态主义理念应用到水利风景区规划是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对可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服务功能。

1.3 存在性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方法如何变化,规划的核心内容及其所承担的对环境生态平衡维护的责任和义务却始终如一,同样保持不变的还有水利风景区与生态主义思想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生态主义理念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不仅仅是存在的状态,更体现的是存在且持续存在的状态。

2 生态主义理念在水利风景区中的规划原则

2.1 尊重自然的能动性

以自然元素和水利资源为根本的水利风景区理应给予自然及水资源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肯定其固有的内在价值,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兼顾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尊重自然过程的自组织能力和能动性,维护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的缓冲和调节功能。而生态主义理念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在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衰退的情况下进行,且规划设计活动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生再生性,规划尽可能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自维持能力。

通过规划实现维持人工生态系统与原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与稳定,实现人为干预与自然过程的相互适应与统一。

2.2 遵从乡土性

由于水利风景区规划的服务对象集中表现为以水利工程为依托某一特定区域的人、自然物和社会环境,因此水利风景区本身即具有其内在的乡土性。生态主义理念的融入,让乡土性特征并不是对本地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强调历史和场地精神的传承;强调对地域符号、特质和信息的提炼、加工、隐喻以及对地域历史文脉的情感表达;强调在采用乡土技法、材料和能源的同时也不摒弃先进的、高效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强调设计过程与本地自然环境、建成水利风景区环境和民俗环境的适应、协调与关联,以创造生理和心理上的共鸣及联想。充分利用本地乡土物种的适应性和演替的能动性,维持当地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与人类聚集群落的平衡发展,保护生态系统内部原生食物链及生态链的完整性,保持乡土生物群落间的原始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为自然演替的进程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人为系统管理下维持本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实现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3 可持续发展性

2.3.1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对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生态主义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生态主义理念实践目标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即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可能,防止环境污染物的二次产生,并提倡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重复使用,以保护并节约自然资源,从根源上防止设计行为的负向干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格局与功能。

使水利风景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再生性、自我维持性和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循环利用。通过对可再生资源和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能够减少实施过程中整体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3.2 可持续性生态材料与创新技术的应用

传统材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对水利风景区环境造成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系统造成破坏和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大量消耗。与传统材料相比,可持续性使用的生态材料生产所需的能耗较低,材料产生的过程无污染,原料可再资源化,不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使用后的分解物无健康和安全的威胁,具有低碳、高能、耗能小、利用率高、无毒无害、对环境的负荷低、再生和循环利用率高及良好的环境协调性等特征。

生态材料和可持续性技术在水利风景区中应用于植物景观与构筑物的结合、植物灌溉及养护需求、雨水资源管理等,而可持续性技术的推陈出新也使水利风景区规划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变革,使水利风景区规划的生态观念、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水利风景区的美学、功能和生态属性的转化与融合,实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演替承载面的延展性、舒适性和协调性。

2.4 补偿性和适应性

生态设计的补偿性强调了规划设计行为的主动性,而其适应性则体现了设计模式在条件限制下的被动性行为。设计过程对补偿性和适应性的兼顾使水利风景区规划关注各个生态系统的边缘和交错地带、受人为干扰较大的生态脆弱地带,以保护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栖息环境及包括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过程和干扰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强调自然演替的主动性作用,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并提升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设计行为对自然演替进程的适应性,并利用乡土物种的适应性及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补偿作用,修复风景区塑造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

2.5 局部利益满足长远发展利益

将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短期利益的关注拓展到长期的、可持续的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尺度。以满足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满足生物生存、自然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以生态系统整体、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利益取代单纯的视觉效果、短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局部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合理预测景观过程和生态恢复所需的经济、生态和时间成本以及生态系统逆退可能造成的损失,并以整体效益对比局部利益,纠正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狭隘设计理念是规划的前提,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受人类活动负向干扰影响的整体系统演替进程,获取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3 基于生态主义理念的水利风景区规划途径

3.1 造景的自然性

生态主义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性是指通过植物群落的构建和地形的起伏处理,在形式上表现自然,从氛围上模拟自然,在生态结构上还原自然,目的是将自然景观及自然生态系统引入水利风景区中。强调区域地形、地貌、植被群落及动物迁徙的自然性,并通过水体廊道、山谷和林荫道等方式连接风景区各功能区域,以改善快速发展影响下的环境,强调自然景观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生状态和演化进程。

3.2 地域的乡土性

生态主义理念在规划设计应用倾向中的地域乡土性表现为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和生态因子的调查与分析,使规划过程和结果反映区域的历史印记、文化特征和景观风貌,以减少建设过程中对资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消耗,也是生态理念应用实践中的根本。生态主义理念应用于水利风景区规划中的地域乡土性倾向使规划突破了风格化和材料的局限,其实践的根本是适合并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劳动力状况和历史文化特征。带有这种倾向的规划以乡土植物群落和本地材料的应用为特征,造价低廉且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3 保护恢复性

生态理念规划倾向中的保护与恢复性指在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及群落关系进行充分调查与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使设计和人类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态系统及环境的破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以物理及生物技术为手段,恢复风景区中巳破坏的生态环境。除了景观资源的保护,生态理念规划中的保护性倾向还包括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保护恢复性倾向肯定了自然的能动性作用,提倡以科学、理性的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生物、生态资源,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以物理及生物技术为手段,恢复风景区中己破坏的生态环境、景观和生态系统并预防破坏的再次发生。

3.4 自主演替性

生态理念规划设计中的自主演替性倾向指利用自然界植物群落演替和动物、微生物活动的主动性,对水利风景区中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量进行合理地生态引导和科学表述,并纳入时间流变对景区的发生过程的主动性作用,以实现风景区景观在适当人为干预下的自由组织、自发生长、自主演替过程。自主演替性强调了自然规律与规划进程的平衡与协调,强调次生态景观与原生态景观的协同演进和欣赏,强调人为干预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与统一。可以整合公众参与、野生动植物栖息、物质循环利用和适应性协调等方面活动,也凭借“涌现的生态技术”、长期而灵活的恢复策略和植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赋予了水利风景区以随时间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3.5 认知体验性

生态主义理念规划设计实践中水利风景区的公共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不仅仅表现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平台,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和体验,即在满足人们休闲、交流、交际等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外,通过水利风景区生态设计向公众展示自然现象的发生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应用与生态恢复过程,如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特色的观演体验,水利工程的介绍展示,唤起人们对水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场景和风景区的体验,项目参与者能够获得真实而现实的认知过程及经历,在头脑中产生生态主义理念的浅意识,共同维护风景区的生态平衡。

4 结语

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生态理念的关系密不可分,建设中遵循原则进行规划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原生态的乡土属性,符合景区自然生态的循环周期,保护了自然群落的平衡性,而且让人们参与融入生态理念活动的体验中,实现水利风景区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发展。

[1]傅伯杰,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谢祥财,刘晓明.地域特色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初探——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J].经济,2008.

[5]廉艳萍,傅华,李贵宝.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

[6]何冰,王延荣,高辉巧,等.城市生态水利规划[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7]聂生勇,盘凤.水利部加大水利技术监督力度[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01).

[8]李士秋,姜广达,郑金刚.拓展思路把握重点加强水利技术监督工作[J].山东水利,1999(05).

TV213.4

A

1672-2469(2016)01-0025-04

2015-09-17

张文瑞(1981年—),女,讲师。

猜你喜欢

风景区主义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新写意主义
乡土中国
近光灯主义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