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沙漠化土地成因及治理的主要模式

2016-04-06张丽霞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成因

张丽霞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中国沙漠化土地成因及治理的主要模式

张丽霞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本文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成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土地利用不合理②过度放牧③乱砍滥樵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同时根据荒漠化土地成因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治理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治理模式;成因;沙漠化土地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现已成为生态环境发生严重退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使原来不具备沙漠景观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1]。

沙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2]。因此,总结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其成因,采取相应的治理模式已是当前荒漠化治理工作重要的工作之一。

1中国荒漠化土地的成因

1.1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荒漠化

据史料记载,现有沙区过去大都是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沙区人口激增,人均占有耕地数量骤减,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食物的需求,开垦了大面积草原为农田,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森林草原沙化。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毁林毁草开垦,尤其是许多优质天然草场被开垦。这些被垦土地在风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流动和半流动沙丘( 地)。据调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南部和察哈尔草原,一场大风可使新翻地损失2 mm 土壤,一个风季损失5 mm。

1.2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

过度放牧同样是现代沙漠化过程中的主要人为因素。盲目开垦导致草场面积缩小,而牲畜数量却持续增长,畜均占有草场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草场超载。据调查,目前我国沙区草场超载现象极为普遍,平均超载率为50%~120% ,个别地区高达300%[3],致使草场退化严重。

1.3 乱砍滥樵,植被遭到破坏

随着人口增长,对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加之沙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的生活燃料主要是利用薪柴。而沙区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柴,仅占实际消耗薪柴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问题。致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柴达木盆地从1954年到1984年底,累计樵采园柏、梭梭、柽柳等沙生植物达650~700 g,破坏植被累计133万hmn2,以格尔木市为中心的公路沿线东西长240 km,南北宽25~35 km范围内的沙生植被几乎全被砍光挖净。内蒙额济纳旗每年因樵采毁林达1 000 hmn2以上[3]。樵采使本来就缺乏植被保护的沙质地表进一步裸露,固定沙丘活化。

1.4水资源无序利用,利用率低下

我国沙区农业用水约占当地用水总水量的85%左右,但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平均在20%左右。同时在部分沙区存在着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致使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2沙漠化治理主要模式

2.1内蒙古赤峰市沙漠化防治模式(半干旱区)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达7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hm2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针对沙漠化的危害,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模式。①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差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②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为中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③在低湿沙地采用沙地衬膜栽植水稻、“覆膜种植玉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2陕西省榆林市沙漠化防治模式 ( 半干旱区)

榆林市位于陕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km2,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hm2。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采取了以下措施治理沙漠。①在大面积流动沙丘区,采取飞播造林种草和人工封育相结合的方法,保存率达40%~60%,3~5年可使流动沙丘固定;②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③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④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⑤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榆林市实施这些沙漠化防治模式使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8% 增至1996年的38.9%,沙区造林保存面积97.3万hm2,固定流沙40万h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12%以上[4],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

2.3甘肃省临泽县平川沙漠化防治模式( 干旱绿洲)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临泽县平川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北岸,其北部为流动沙丘、剥蚀残丘、戈壁,年降水量117 mm,年蒸发量3 000 mm以上,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 临泽县平川沙漠化防治措施一是在绿洲北部与流动沙丘之间狭长的丘间低地利用灌溉余水,在绿洲边缘沿干渠营造10~50 m宽防沙林,主要采用乡土树种 二白杨和沙枣,在绿洲内部采用二白杨、箭杆杨、旱柳、白榆,营造护田林网(规格为300 m×500 m ),在绿洲与沙漠交界处营造阻沙林与各种类型的片林,在流动沙丘设粘土或芦苇沙障,在障内栽植梭梭、怪柳 、花棒 、 拧条等固沙植物,形成条条分割,块块包围的防护林体系;二是在绿洲防护体系外建立封沙育草带,禁牧禁樵,利用冬闲灌溉的余水灌溉流沙,保护恢复植被。通过采取这种方法治理后,流沙面积比例由治理前的54.6%减至9.4%,沙区农林用地由6.1%增至43%,人均收入增长了153.6%[4]。

2.4新疆和田地区沙漠化防治模式(极端干旱区)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307~513 mm ,年蒸量1 689~2 824 mm,植被稀疏,以草本、灌木、半灌木为主,土壤为淤灌土、棕漠土、风沙土。和田县沙漠化防治的基本途径是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同时合理利用内陆河的水资源,使绿洲生态系统稳定,其主要防治措施是充分利用玉龙哈什河、喀拉喀什河的水资源,建成以引水总干渠、各级渠道、中小水库配套的灌溉渠系,采取渠道防渗、渠、路、造林综合措施;在绿洲外围固定、半固定沙丘采取封育、引洪淤灌,保护、恢复植被,环绿洲建立10~300 m宽、长35 km的防风沙基干林,在绿洲内部营建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在绿洲中流动沙丘的丘间低地引洪淤灌,营造片林,顶设置沙障,固定流沙。通过这些措施治理沙漠化使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林网保护下农田风速降低了25%,风沙流中含沙量减少40%~60%。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该县粮、棉、油总产量分别增长了1.17 倍、1.16 倍和2.31 倍,粮食单产提高了3.3 倍,人均收入增长了75 倍。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空旷无防护区相比,灌草带、灌木林带风速降低26.4%,防护林网风速降低65.5%,防护体系阻沙效果明显,输沙量减少90%[4],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2.5吉林西部地区沙漠化防治模式( 半干旱区)

吉林省西部包括13个县市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过度经济活动的双重压力,吉林西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到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荒漠化土地已达70万hm2,并以每年1.4%的速度扩展,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对中东部粮食主产区乃至东白亚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现状,该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通过自然恢复、人工 促进和人工恢复,建设近自然植被的技术路线,针对不同地类,分别采取“ 封、造、补、种、改” 等技术措施。封,实施封山禁牧,分片建设工程围栏,实行分片隔离,常年管护;造,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进行人工造林。以营造混交林为主,主要有乔灌混交、林草间作等,改善上壤的理化性状,为草本植被的萌发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小环境。补,对植被盖度在15%~30%的荒漠化土地中的碱斑地块,实施翻松,补播适宜的多年生草种,人工增加草地盖度;种,对植被盖度15%以下的荒漠化草地,在全面整地的基础上,播种碱茅,或进行羊草容器苗移植,直接恢复羊草群落;改,对治理后植被盖度己达到80%以上,但经济价值较低的生态草地,实行全面或局部改种多年生经济价值较高的草种、树种,提高十地的生产力。.

2.6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沙漠化防治模式 (高寒区)

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位于该县西部沙珠玉河畔,年降水量为246.3 mm,年蒸发量1 716.7 mm,为高寒半干旱沙质草原景观。该区防治沙漠化的基本模式是顺主风向沿沙珠玉河布设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区,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上风口,沙珠玉治沙站以西围封禁牧1 333 hm2,保护植被,使其自然恢复,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形成大面积绿色保护区;以治沙站为中心营造560 hm2“治沙样板田”,带动周围固沙造林600多hm2,阻拦流沙;治沙站以下6个村营造13 333 hm2的农田防护林,渠、路、田统一规划,主林带110~120 m,副林带5 0~70 m;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区组成的防护体系沿主风向布设,形成3道绿色屏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沙珠玉植被盖度由20世纪50 年代的10%~15 %增至80年代的30%,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1981年增长206%[4],群众赞誉沙漠化防治体系为“绿色银行”。

参 考 文 献:

[1]秦秀忱,范国儒,金志刚,等.辽宁省沙漠化土地现状及治理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4,(3):22-24.

[2]周立华 樊胜岳.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和治理途径[J].中国环境管理,2008,(4):4-5.

[3]刘 拓.我国荒漠化防治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9,(3):65-68.

[4]胡孟春,贺昭和.西部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12-14.

收稿日期:2015-12-18

作者简介:张丽霞(1966-),女,辽宁建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3-0095-03

The Causes to and Treatment Models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ZHANG Li-xia

(LiaoningProvinceInstituteofForestationinAridRegions,ChaoyangLiaoning122000)

Abstract:Causes to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have been summarized into four:i) irrational use of land; ii) overgrazing; iii) illegal felling; iv) inefficient use of water.The main treatment models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were developed.

Key words:Treatment model; causes; land desertification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深圳市福田区探索城市街道治理新模式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