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2016-04-04胡雨霞刘冬雪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建设

胡雨霞, 郎 旭, 刘冬雪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870)

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胡雨霞, 郎旭, 刘冬雪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870)

摘要: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文化:是回归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汲取西方的文化精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应该如何从更深的层次揭示其内在价值进而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在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今天,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应在现代视野的关照之下,在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对话中创新方法,求得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思潮;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问题更是被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上来。高校一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在新形势下必须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高校是一个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文化领域,对各种文化思潮不应采取拒斥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也不应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理性的做法是,在现代视野的关照之下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在二者的深入对话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及其内在价值,在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对话中创新方法,求得发展。

事实上,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之路绝不是为了究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不是为了一宗一派之争,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上讲,当今的中国文化走向并不拒斥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一、碰撞——中、西方文化的发展

关于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很多角度理解,《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1488事实上,从单纯的民族心态来讲,文化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就是一条思想之路。

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有人从文化属于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认为中国文化(以儒学为代表)更加崇尚社会理想,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家庭的和谐,重视宗亲、民族、家国天下,追求自然、社会与人“和”的精神,崇尚“仁爱”,追求社会的和谐状态。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内在地缺乏对个人价值与个体自由的尊重,如《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子语类》卷四中提到:“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点被封建统治者大加利用。《白虎通·三纲六纪》中提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其中“君为臣纲”被作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成为麻痹人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利器。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理想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的利益、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的彰显上,如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就是典型的代表。从最初的试图走出神学的桎梏到主张天赋人权、个人平等,进而强调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现实利益,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人的异化现象,人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失去自我。

还有人从文化产生的背景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一直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所以更加保守,趋于守和,注重礼仪、守德,而西方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海洋与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更具开放性。其实,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属于世界文化发展中的璀璨之星,如果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二者,以开放的胸怀来关照未来,则先哲的精神必然会更加熠熠生辉。

西方文化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群星璀璨、充满理性的思想之路。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人们更加注重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17世纪是理性主义兴起的初期,以培根为代表的哲学家打着上帝的幌子来张扬理性,强调上帝的本质就是理性,上帝根据理性的原则创造了世界,因此世界充满了理性的精神。18世纪,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代表的哲学家则直接批评上帝是虚假的,上帝是世界上第一个疯子遇见第一个傻子的产物。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开始注重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结合。当然,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开始注重关照人的心灵,也开始强调人的非理性,如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到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等。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东进”,“全面否定”,“全盘西化”到现在“理性反思”的过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文化之路上,儒释道三教得以长期并存又互相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是值得现代人去深刻反思与研究的。比如,从先秦诸子百家经两汉到宋明理学,都看重一个“和”字,“和”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对“和”的追求也贯穿自然、个人、社会、国家各个领域,“和”成了个人的生活理想,也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这种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再就是“德”,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主张“厚德载物”,提倡“内圣”,提倡“慎独”,把人置于伦理道德的大网上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这种重“德”的理念,在社会转型、重利轻德的今天是值得反思的。

二、遇合——中西合璧的文化走向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曾在他的论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阐述了未来世界的冲突已经由意识形态的冲突转向文明的冲突,其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东西方文化尽管各有不同,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有共同的天性,也面临共同的问题,虽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理论表现不同,但人类智慧的表达和人对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如人们对美德的表述中,西方有亚里士多德“中道”即美德的表述,也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适度”原则,东方则有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有宋明理学在“天理与人欲”之间寻找张力的苦苦追寻。虽然中西方对美德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因而,只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的个性与特殊性,才能归纳其共性与普遍性,进而有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与吸收、融合的可能。

今天,我们除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走向外,更要有现代的问题意识,不回避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人性的角度看,虽然关于人性的解读在中国主要有性善论与性恶论,在西方则主要体现为性恶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那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离不开社会,那么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都要适应这个社会,都要遵循社会的基本原则,都要有适合每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中国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和谐意识,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但缺乏概念化、逻辑性、理性的思考。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其表现是概念明确、逻辑清晰、论证缜密。西方文化重视人的智慧(哲学被喻为爱智之学)、理性,而中国文化重视人的情感、德性,重修心养性。中西方文化殊途同归,各具特色,没有好坏、是非之别。

从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首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精髓,而应用辩证的观点来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发挥它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及融合性,以开放的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当然,在以开放的心胸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一切成果的同时,也不能由此否定中国文化的成就与贡献,正好相反,应当在现代视野的关照之下,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及其内在价值。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文化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427这样看来,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必将是包容的、开阔的,也必将是光明的。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思潮

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思潮“就是怎么样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的关系问题。”[3]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强大都必须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必须凝聚社会共识。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人民也正在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在此关键时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是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回顾历史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进而到取得主导地位,是中国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思强国良策,谋彻底摆脱困境之良方,对各种流行于中国的西方思潮,如社会改良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做过尝试,但它们都没能救中国于水火。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和彻底的人民性上。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4]8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5]1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5]11。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人民性体现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6]283。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革命斗争形势并指导中国人民走出压迫,奔向光明。

其次,从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是因为其批判继承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上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它都会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比如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正面引领,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提到,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7]。可见,文化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将随着思想的传播而突破一切地域的限制,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特点也必将使它永葆生机与活力,进而发挥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最后,从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思潮泛滥、难辨真伪的情况,也存在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模糊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它的研究与学习往往局限于高校研究机构或高校思政课堂,对广大普通民众而言还是很高大上的够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即便是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也会出现价值观上的模糊与迷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认知方面,虽然认认真真地做了,但在方式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另一方面,对由认知到认同的中间环节重视不够,其结果就是考试过关了,但缺乏心理上的悦纳。

以高校为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性教育,另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从内心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在行动上则表现为躬行践履其基本要求。”[9]由认知到认同过程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其中广大的隐性课堂尤其是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无人不上网,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网络上的正面引领不可忽视。如有效利用微信和学生交朋友,倾听学生心声,探讨热点问题,理性阐述分析中西方文化现象,或有效利用教师博客等方式在网络上有效引导舆论,尝试着把显性课堂与隐形课堂相结合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广大的隐性课堂空间仅仅被利用了冰山一角而已。隐性课堂的可操作空间大,学生又是自觉关注,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由认知到认同的转化,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引领作用。成功的引领从来不拒斥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必须在理论教育和文化反思中切实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并密切关注现实,进而关照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李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8):6-9.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8-19(1).

[8]郝立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N].光明日报,2015-01-22(2).

[9]胡雨霞,徐晶,陈彦超.提高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思考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5.

(责任编辑:郭晓亮)

ExertingleadingroleofMarxisminculturalfield

HUYu-xia,LANGXu,LIUDong-xue

(SchoolofMarxism,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henyang110870,China)

Abstract:There has never been an era like the current one which conducts such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its culture:Should it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Or should it absorb quintesse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s? As Marxism be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China, how should we reveal its intrinsic value on a deeper level and let it play its leading role? Under the current milieu of interleaving and collision of various thoughts, the method should be innov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quired through the deep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perspective of modern views, so as to fully exert the leading role of Marxism in cultural field.

Key words:Marxism;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trends;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收稿日期:2016-02-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5wsz016,L15bks014)。

作者简介:胡雨霞(1971-),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3.16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3-0280-04

*本文已于2016-05-18 11∶40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518.1140.022.html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建设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