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分析*

2016-04-04丹,

关键词:两化融合

李 丹, 张 超

(1.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2.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公司业务部, 沈阳 110013)

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分析*

李丹1, 张超2

(1.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2.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公司业务部, 沈阳 110013)

摘要:探讨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阐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我国制造业战略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大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并进一步构建新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新工业革命; 制造业转型; 制造业升级; 两化融合; 创新导向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调整与变革,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新兴工业技术相融合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这种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地融合,将制造业推向数字化的方向,智能软件、新材料、新技术、新制造方法给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改变。这种新工业革命是颠覆性的,它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

所谓新工业革命,是指微电子科技、生物科技、新人工材料技术、通讯、电脑科技以及自动化机械技术等六大科技发展互动,形成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网络和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它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标志。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如果我国能抓住两化融合及新工业革命的机遇,结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对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就可能实现制造业的全面提升[2]。

一、我国制造业现状

1. 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提升了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近二十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2.7%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6.0%、2007年的13.2%,直至2010年达到19.8%,跃居世界第一,并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2013年,该比重已经上升到20.8%。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有56家。

2.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研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5.2万个,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53万件,是2008年的3.4倍。

同时,制造业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 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2014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13 312亿元,是2008年的2.88倍,占同年GDP的2.09%。

3. 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内部发展不均衡,而面向最终消费者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是我国各地区在规模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如机床、起重、石化和冶金设备、矿山和工程机械、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船舶行业等。而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制造业发展不足,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等。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装备制造业以集成和制造为主,上游原材料开发和下游服务发展相对不足。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发展不足,且大多依赖进口。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是单机供应商,缺乏成套设备供应能力。

4. 原材料加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原材料加工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由于近年石油、冶金行业的疲软,我国原材料加工业盈利状况有所下降,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程度较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不足。从产品结构看,我国石化产业主要以炼油为主,化工原材料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发展不足。“油头大、化身小”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

冶金行业以低端产品为主,产业深加工发展不足。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优势推动,企业主要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

二、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

1.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削弱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上的。虽然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优势有所下降,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依然保持着优势。新工业革命要求制造业实现网络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软件相结合,使工厂告别大批量模板式的生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而制造业将步入个性化量产模式,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叠加式制造模式,由于其快速、一次成型、就地分销的特点,使企业能够通过低成本实现个性化量产,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3]。

2. 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一方面,在全球工业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重塑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推行“再工业化”,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国际资本将从劳动力流向高科技,这会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等方面冲击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依赖出口带动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及时调整,同时也给我国低附加值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带来更大的挑战[4]。

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更加低廉,开始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这将进一步使我国制造业优势逐渐弱化,竞争压力加大。

3. 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面临考验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大规模、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制造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较低。而新工业革命是采用智能化、定制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量产,家庭化、分散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将使原来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制造企业面临考验。同时,新工业革命必然导致不同产业的兴衰转换,在旧企业衰亡或转移的同时,新企业、新产业不能迅速成长起来,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加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较大冲击[5]。

4. 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制造企业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集群经济”,即地域的集中与行业的集聚。新工业革命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逐渐被分布式生产与销售所取代,而与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相匹配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是“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共享使用”,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及时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大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能耗等[1]。

三、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1. 推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新工业革命的实质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将打破传统的生产流程,使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附加值[6]。

2. 催生我国新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点

新工业革命是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引发的产业革命,它把全球带入到一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材料、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成为制造业中最活跃的产品,这将催生我国新的产业集群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与新工业革命相匹配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共享使用”,这些改革为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这些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物流体系,更容易顺应柔性定制生产、销售的要求,对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实现新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7]。

3. 促进我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工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结构升级、技术赶超带来了重大的机遇,这将有助于改进我国目前产业价值链附加值偏低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制造技术和制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我国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成熟度、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都已今非昔比,加之中国大市场的优势,使得我国制造业在新工业革命过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及产业控制力得到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8]。

四、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会面临很多困难,制造企业应该顺应变革趋势,根据自身特点,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不是简单复制其他国家或地区企业的成功经验。

1. 以两化融合的新思路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工业革命是进入信息化的标志。目前发展制造业的思路,一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提高附加值;二是提高工人福利,改善民生。而两化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新的思路,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信息化融合、共同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9]。

我国在制造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源、技术优势,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应结合我国国情,选择符合我国资源环境、容易形成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在智能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根据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2. 加大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新工业革命要求制造业劳动者要具有创造性,这明显高于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我国制造业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转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并不缺少各种培训和教育,但大多数的培训和教育都是一些陈旧的观点和思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应该鼓励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跨领域、跨学科进行创新思考,为培养高端制造业复合人才提供保障。应在协同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下,搭建产、学、研、用互动平台,促进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的培养[9]。

引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相当于引进了前沿技术,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应注重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强我国制造业的吸才能力,以人才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根本,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充分利用产、学、研、用互动平台,加快实现制造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10]27。

3. 完善我国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

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是指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它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国一直提倡自主创新,也拥有政府支持的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公共创新服务效率不高,因此完善我国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效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1]。

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制造业逐渐呈现智能化的新业态,为进一步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应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在该体系中,强调多元化主体参与互动协作,包含从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到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以及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与物流平台,以解决我国产业创新资源相对分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4. 构建“创新导向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导向型”政策要求政府综合运用优惠信贷、政府采购、研发奖励、税收减免等各种激励手段,鼓励制造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围绕个性化量产生产方式进行转型升级[12]。

首先,政府应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将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在制造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模式,成为既能够为制造业提供高端复合型人才,又具有跨学科思维模式的创新型制造企业。

其次,政府应注重创新服务体系中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及协同推进机制,提高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率,多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芮明杰.新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制造业变革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01(1).

[2]徐剑锋.新工业革命的挑战、机遇与应对 [N].浙江日报,2013-03-15(1).

[3]李亚婷.中国与新工业革命 [J].中国经济与信息化,2013(11):24-26.

[4]潘逸阳.新技术革命与制造业再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J].理论研究,2013(4):2-9.

[5]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2):43-52.

[6]冯飞.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N].经济参考报,2012-06-26(9).

[7]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认识与战略思考 [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12-14(11).

[8]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的重新定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J].工程研究,2013(6):184-193.

[9]金烨,崔婷婷.两化融合引领新工业革命 [J].中国经济与信息化,2012(7):74-79.

[10]韩民青.新工业论:工业危机与新工业革命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1]贾根良,杨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经济的崛起:19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97-109.

[12]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 [J].中国社会科学,2012(6):91-114.

(责任编辑:吉海涛)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path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industriol revolution

LI Dan1, ZHANG Ch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2. Corporate Banking Department,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aoning Brach, Shenyang 110013, China)

Abstract: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explo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status-quo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described, and the challen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re analyzed. The new threads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re proposed, i.e.,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s the landing zone,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increased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R&D is strengthened in the core technology; the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mproved and the new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 is built furth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promoted.

Key words: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novation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6-01-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CJY013);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4027)。

作者简介:李丹(1981-),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3.02

中图分类号:F 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3-0198-04

*本文已于2016-03-23 15∶2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323.1523.010.html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研究及实践探索
柳州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模式与推进策略选择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两化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
利用CRISP—DM模型规范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数据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