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从“神曲”的泛滥谈起

2016-04-03■邹

音乐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神曲音乐艺术

■邹 静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201415)

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从“神曲”的泛滥谈起

■邹 静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201415)

“神曲”现象通过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其影响亦波及高校学生。学生对这类音乐的关注,迫使教师不得不正视和思考自身工作及当代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合理地引导、多方位开展艺术活动、鼓励创造等方式,用辨证的思考和积极的心态,带领学生们走近生活、理解艺术,使高校音乐教育之路得到发展。

“神曲”高校音乐教育 艺术教育

近年来,音乐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神曲”。它们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席卷而来。这些被称为“神曲”的音乐,免不了成为人们时下热议和必须面对的话题,也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这里所谓的“神曲”,与过去人们常说的“口水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在大街小巷不停地被播放,男女老少都会哼;旋律不一定写得很好,但却很上口,容易被传唱;通常节奏感强,流行速度很快,但歌词多用流行词语,没有太多精致优美的修辞;等等。那些被称为“神曲”的,往往有很强大的“洗脑”能力,被广泛谈论。

说到当今乐坛的“神曲”,有代表性的从《忐忑》到《法海,你不懂爱》,从《爱情买卖》到《最炫民族风》……这两年,来自韩国的《江南Style》与产自本土的《小苹果》将“神曲”之风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一、“神曲”的传播效应分析

我们以当下流行较广的两首“神曲”《江南Style》和《小苹果》为例,看看它们在当代高校中的传播效应。

(一)《江南Style》和《小苹果》在高校内外的传播状况

《江南Style》反映的是当今韩国社会中象征着“时尚”、“富裕”的区域中的奢靡生活。尽管大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其韩语歌词的内容,但韩国大叔PSY的骑马舞一经曝光,就成了高校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在班会、团组织生活中,还是在运动会、艺术节上,高校学生们都在乐曲极富动感的节奏中欢乐地跳着骑马舞,甚至高校中的老师、领导也纷纷加入其中。

再来看看歌曲《小苹果》,它是某部电影的宣传曲,而这部电影在浓厚的喜剧氛围下,讲述了两个怀揣梦想的大叔孤注一掷跨国寻梦的冒险历程。歌曲《小苹果》的MV全程在韩国拍摄制作,其编舞是《江南Style》骑马舞的创作者。歌曲的音乐风格同《江南Style》,以电音节奏与朗朗上口的歌词为主。歌词用“苹果”来比喻珍爱的人和物,不断重复出现。歌曲MV推出不到两周,就位列多家音乐APP(如“酷狗”、“酷我”、“网易云音乐”等)排行榜首位。一时间,无论是在大中小学校园内,还是在社区广场、商场展台,《小苹果》都成了新宠。该歌曲的舞蹈动作简单欢快,很快被网友模仿,各种模仿版、舞蹈教学视频于线上线下满天飞舞。其覆盖的人群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孩童。其中,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青年人成为再现、改编和传播这首歌曲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神曲”迅速传播的原因探究

就歌曲本身的旋律、意义来看,这些“神曲”与我们以往所推崇的经典好歌的标准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是会这么受欢迎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快餐文化的出现导致审美情趣的改变。

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快捷、直接,从而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加。面对铺天盖地的资讯,人们对信息消化的时间逐渐缩短,头脑中的信息也变得碎片化,对文化艺术的品赏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智能手机以及各类社交应用软件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策划者、制造者和推送者。在这些平台上,各种搞笑娱乐视频、段子铺天盖地(包括“神曲”在内),人们在互相传送和分享中获得即时的快感,往往是还没来得及欣赏完一个作品,又很快收到了另外一个。因而人们开始忽略艺术作品的真、善、美,摒弃了或者说压缩了欣赏美、思考美的时间。于是,审美开始向“审丑”、“审怪”及猎奇转变。

第二,大众传播媒体与制作公司市场营销推波助澜。

在快餐文化的消费中,大众传播媒体可谓贡献巨大。影视、广告、纸媒、数媒等渠道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神曲”的泛滥。从音乐排行榜、歌唱选秀到综艺节目,“神曲”的演绎者们有很高的出镜率,这无疑奠定了他们在一些媒体心目中的“一哥一姐”地位。其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第三,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需要释放。

现代社会信息的高度透明化,使得世界“变小”。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是如此便捷,以致人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也逐日加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更快地释放压力以获得身心的短暂放松,无疑是人们所乐意追求的。尚处于紧张学习状态,即将面对社会优胜劣汰的大学生亦是如此。于是,“神曲”登场后,尽管其远远够不到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但它所表现出的强劲节奏感和夸张的娱乐精神足以让受众沉浸在其中,趁机放松一把,娱乐一把。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神曲”的出现,免不了在工作中与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当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神曲”中,并且希望老师教他们如何鉴赏时,笔者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时感受到了“神曲”对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所形成的挑战。

二、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神曲”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给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了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想听的”与“教师想教的”之间的矛盾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的关注点由于受到快餐文化、大众传媒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感官的刺激、情感的宣泄。由于大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尚处在认知形成和心理发育阶段,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品味之前,盲目地跟从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加之,目前信息获取的便捷,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求度较以往有大幅下降。作为教师,在传授艺术知识之前,如何提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便是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显然,从目前来看,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普遍关注点——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师希望传授给他们的——经典音乐之间存在矛盾。

“俗”音乐与“雅”音乐之间的矛盾作为教育者,我们总是谈及高雅音乐一词,并且将教育的内容定格为高雅音乐,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带领学生学会欣赏高雅音乐的本领,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文化艺术欣赏品味。这就带来了这样一些问题:高雅音乐指哪些音乐?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是否分别对应的就是我们大众定义的“俗”和“雅”呢?至此,笔者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在高校中开设艺术鉴赏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能分辨我们所谓的“雅俗”,还是理解艺术背后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是人在意识形态上认识生活的一个特殊部分——即,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再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要理解、欣赏它,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一个情境,帮助他们了解艺术产生的背景、创作的过程,从而获得与艺术创作者的对话与共鸣。简单地说,艺术创作的初衷是感性的,没有太多理性的思考。但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是带有明显的教化倾向和理性思考的。

就“俗”音乐而言,它虽是通俗的,但也肯定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其中必有其诞生的合理性和时代性。相应地,“雅”音乐虽是经久不衰的,但其中也必有其创作年代的局限性和一定程度的审美的过时性。因此,面对“俗”音乐与“雅”音乐来进行教育内容的定性与选择,教师的内心是犹豫的。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尽管进入21世纪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相继颁发了不少关于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纲领性文件,但各省各地各校,由于主客观原因,艺术教育的形式、载体还是受很多局限。不少学校还基本处于“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本教材”的状态,条件好一点的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作为音乐鉴赏课程或审美课程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再比如,专业艺术院校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非专业艺术院校将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且过分高估了高校艺术通识课的作用。如前所述,艺术创作有其相对非理性的背景,艺术再现有其独特的理解,其中不乏非理性的情感和抽象的部分,因此,如果将艺术教育打上德育的烙印,难免有时会违背艺术创作的单纯初衷。

再者,将高校艺术教育过度地活动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不具备师资和课程硬件条件的高校,简单地用学生自发的艺术活动代替专业的艺术教育,表面看上去,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多少,没有人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艺术审美一直停留在自我娱乐的层面,没有提高和受引导。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应对措施设想

面对“神曲”、快餐文化对高校艺术教育形成的挑战以及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力量很微薄,我们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先理解、再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存有刻板印象和偏见。其实,教师也曾经历过学生的年华,应该不难理解他们的心境,同时了解他们的审美层次。在大学阶段,大部分的青年人虽在身体上已经成熟,但心智还未真正走向成熟。教师不可能要求他们与自己一样,用相同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问题,并苛求他们与自己保持一样的深度。

对于“神曲”的泛滥,我们应该坦然地正视,并且考虑学生们的口味,充分利用其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将艺术理论、欣赏方法传授给他们,与他们一起探讨“神曲”中的美与不美,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懂得适当地评判和审视一个作品,而不是轻易地加以追捧或排斥。

二是高校内外的艺术教育、艺术活动需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

这里所指的高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组织的,而非学生自主开展的。课堂教学只是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而艺术源自生活、源自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育机构、教育者,我们应该多搭设“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艺术创作的灵感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真正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风俗。

现在的很多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宿舍和课堂)两点一线,加之家长的过度保护,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大多只是网络、电视里的爆炸性新闻,缺乏的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各种少数民族和国家的风土人情。由此,他们脑海中的美很受局限。

作为老师,若有机会,应该让学生“走出去”切身体会生活中的美,比如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偏远乡村。如果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亲临,那也最好有视频、音频的资料介绍。还应该更多地将艺术背后故事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止步于简单地分析一个作品、传授一个音乐理论知识。

三是吐故纳新,鼓励创造。

在人们的脑海中,固然有很多公认的经典、美的声音,但时代一直在前进、发展,作为教育者,包括艺术教育者,我们要有吐故纳新的胸怀。

学生们接触新生事物比我们快得多,他们在接触其中的艺术作品以后很快有了自己的见解、诠释甚至再加工、再传播。我们要努力挖掘他们在再现、传播这些艺术作品时的心态和可取之处,肯定和鼓励他们好的地方、创新的地方,同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高校艺术教育也好,文化引导也好,便能更“接地气”,获得更多的听众。

回过头来看,辩证思考“神曲”现象,意味着我们在用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下的文化现象。相信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辩证和开放地带领学生们走近生活、理解艺术,今后的高校音乐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好。

[1]马骅《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载《艺术教育》2012年第3期。

[2]康明安《全面把握艺术的原点和艺术教育的真谛》,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责任编辑:韦 杰)

邹静,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传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神曲音乐艺术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纸的艺术
神曲《春节的指南》网络走红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