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非遗”的陕南民歌的传承

2016-04-03■王

音乐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陕南汉中非遗

■王 旸

(陕西理工大学,汉中,723001)

作为“非遗”的陕南民歌的传承

■王 旸

(陕西理工大学,汉中,723001)

陕南民歌是秦巴山区独有的汉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陕南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及其周边地区,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这样的地势特点也影响了陕南民歌的风格,使其旋律优美婉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仿佛陕南地区的山水般灵秀动人。按体裁,陕南民歌可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盘歌、儿歌等;按内容,可分为情歌、劳动歌、酒歌、哭嫁歌、祭歌、孝歌、劝善歌等。当地人习惯于将生活常识、琐事及一些自然现象用民歌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形成陕南民歌多形式、多题材的特点,可以说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因此唱腔随意活泼,歌词即兴性强,无固定曲调格式,通常以独唱、对唱或一领众和形式出现。

陕南民歌在演唱风格上有高腔、平腔之分。平腔唱法多以真声的使用为主,声音辽阔开朗,有拖腔,曲调悠长,音程进行比较平稳;高腔唱法多以假声的使用为主,声音高亢嘹亮,有较长甩腔,衬词较多。陕南民歌也多有楚川之风,常以上下滑音和颤音相结合,有的会用辅助音起头引出正腔,使歌曲的抒情性和趣味性增强。这与陕北关中民歌的粗犷豪迈是有较大区别的。

陕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极具汉族民俗特点的民间音乐文化,承载着陕南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明清以来,多次有大规模移民来到汉江两岸,把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带到了陕南土地上。因此,从陕南民歌的曲调和唱腔中,不难发现其受秦、楚、羌、蜀、鄂文化影响的痕迹。这既给人类学和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资源,也对陕南地区文化、历史、社会、审美等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陕南民歌的歌词常常借喻巧妙,诙谐幽默,所用方言似川、楚地区,又夹杂着陕南地区自有的腔调。调式方面,中原地区的五声调式、西方的七声调式以及陕南本土的变体腔调,使陕南民歌自成一派。陕南民歌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它对推动该地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现阶段陕南民歌的主要传承模式

当前,关于陕南民歌的主要传承状况,不妨分为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口传心授”是陕南民歌传承的活化石。

自古以来,多数民歌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这种方式同样是陕南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哼唱旋律,是最古老的传承模式,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不仅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实和最生动的。虽然现阶段部分生产劳动形式渐渐消失,比如船夫号子被机械化手段替代而失去生存环境,但是最原始的传承方式还是能够在现阶段的劳动生活过程中找到,如采茶歌、酒歌、情歌等。

民歌手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传播的对象很多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这些人群耳濡目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口耳相传过程中观察和效仿民歌手的发音方式和唱腔。当然,歌手也可以面对面进行完备的演唱指导和交流。

在笔者调查中,陕南民歌的传承人都主张应该用陕南方言演唱这些民歌,因为它们可以说是本地语言的音乐化,失去了方言特色,会让其整体特色遭受严重损失。

第二,民歌交流活动是陕南民歌传承的主战场。

民歌节、民歌比赛在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承上有重要作用,它们为民歌交流、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05年由汉中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陕南民歌节”在汉中南湖举办,先后有300余名陕南民间艺人放歌南湖;2007年4月,在安康市旬阳县也举行了陕南民歌大赛,有汉中、安康、商洛等多地民歌手参加,分为新民歌唱法和民间唱法组;2014年9月的“陕西省首届民歌大赛”中,汉中歌手彭光琴、“鸡公号子”组合勇分获独唱类和组合类一等奖,镇巴民歌手刘光朗获特殊贡献奖;2016年3月在汉中桥北广场举行的“圣地延安、真美汉中”陕北、陕南民歌首演,向广大群众展示了陕北、陕南民歌的魅力,促进了两类民歌的交流,对宣传发展陕南民歌也有深远意义。

第三,静态保护以及政府支持是陕南民歌传承的保护伞。

静态保护也被称作“教科书式”的保护,是如今在字面意义上说最经典的保护模式。它把民歌记录成乐谱,或将民歌手的音频、视频保存下来,为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资料。在对陕南民歌的收集整理方面,当地文化部门已经收集整理了包括汉中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戏剧等在内的许多珍贵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印刷成册。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南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陕南民歌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工作,基层文艺工作者整理、编印出多部民歌集。至今,汉中发现的民歌多达4 000余首,安康发现的民歌有3 500余首,商洛发现的民歌有3 100余首。针对汉江号子、打夯号子等典型的陕南民歌种类,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过笔录、原生态演唱音频与视频等手段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保存。

各级政府的支持对陕南民歌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安康的紫阳民歌和汉中的镇巴民歌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各市政府和陕西音协多次举办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及研讨会,旨在挖掘、传承发展陕南民歌,打响陕南民歌品牌。

第四,互联网传播、影视效应是陕南民歌传承的生力军。

电影电视作为百姓在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是传承发展陕南民歌的又一面大旗。2010年公映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我国首部陕南民歌题材的电影,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大奖。2011年由镇巴县文工团主演的大型歌曲情景剧《秦巴山水间》亮相于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该作品形式新颖,将音乐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向大众展示了陕南民歌诙谐、细腻、柔和的特点,在推广陕南民歌艺术精品的过程中也可以说起了标志性的作用。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陕西选拔赛总决赛中,歌手彭光琴演唱了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并表演了打击乐“镇巴渔鼓”(陕南地区传统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演唱者手拿渔鼓伴奏,一人兼多角坐唱,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2016年,山西卫视的民歌节目《歌从黄河来》也出现了她演唱的陕南民歌作品。

第五,作品的创新和风格的多样化是陕南民歌传承的常青树。

这里说的创新包括了民歌作品的创新以及原有民歌作品演唱、配器风格的创新。近些年来,陕南民歌新创作的作品有《薅秧歌》、《割韭菜》、《送饭调》等,这些作品贴近当代生活,使民歌集体记忆得以保持和复兴,增强了民歌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的生命力。

在第14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合唱组决赛中,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改编演唱了《秦巴板车号子》,系陕南民歌首次出现在央视“青歌赛”上。该作品有力的节奏和浓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博得了许多电视观众的好评。

近些年,很多地方都让“民歌新唱”成了一大特色,很多非原生态歌手在传统民歌中加进了摇滚、电声、交响乐等现代的音乐元素,对民歌做了全新演绎。虽然部分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但笔者认为民歌翻唱使其更具时尚性,这样易于年轻观众接近之。当然,也要注意维护好尊重艺术规律和保留其原有灵魂的前提。

(二)陕南民歌的传承模式展望

今后,陕南民歌的传承模式还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新的发展吗?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论述。

第一,依托学校资源,搭建校园学习平台。

把民歌引进课堂,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又一重要措施——现代教育体系有对民间艺术进行教育传承的义务。目前很多年轻人对陕南民歌还是处于知道但不够了解的状态,将陕南民歌引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无疑是保护、传承它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诸如民歌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教师团队开发校本课程,培养传承人才,让陕南民歌在学校这片沃土开花结果。

第二,继续拓展传播途径,促进传播多元化。

电视、广播、手机都是陕南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2016年7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播出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而该台的《民歌·中国》以及山西卫视的《歌从黄河来》也都是展示中国民歌的节目,以“原生态民歌”为主题内容。2016年10月,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民歌大会》系列节目更是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中国民歌的精髓,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民歌传承人及原生态民族歌手,在他们的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展现了各地民歌音乐的精髓。这些成功的节目,都给陕南民歌未来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当地文化广电单位可以借此契机建立与陕南民歌有关的栏目或系列节目,深入发掘其瑰宝,全面展示其魅力。

近年来,新媒介特别是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也为陕南民歌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安康和汉中两地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推广陕南民歌的尝试,比如创建微信公众号、为优秀作品拍摄MV、为喜爱的歌手投票等。

第三,结合生态旅游,保持陕南民歌原有生态环境。

如果把非物质文化比做鱼的话,那么特定的生态环境就是它的生命之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危,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构成其生存的传统生态的要素或者消失,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让尽可能纯粹的陕南民歌文化得以存续,并且良性地推陈出新,必须把它置放于活跃而生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这方面可以考虑的有建立民俗文化旅游村,以及开设集陈列、收藏、研究、演艺等功能为一身的陕南民间音乐“立体博物馆”等。

本文为陕西理工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编号:SLGKY14-30)成果。

王旸,硕士,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论、器乐理论与演奏。

感性思维,而今天,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加入理性化思维的方式,来助力于实现全新的多元化交互设计。

猜你喜欢

陕南汉中非遗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党建地图·陕南
汉中仙毫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基于色选技术的陕南工夫红茶精制工艺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