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性分析与上海实践的思考

2016-04-02鲁文明杜一鸣

上海农村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鲁文明 杜一鸣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性分析与上海实践的思考

■鲁文明杜一鸣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年93号),是国务院办公厅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下发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较为具体的、部门分工明确的一份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从五大领域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健全标准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年内,上海制订的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也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显然,我们“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短期任务或者是束之高阁的口号,必须持续研究、持续落实和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心,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各个产业从工艺路线、经营业态、商业模式、产品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国内看,在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下,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一些企业以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突出代表实现快速崛起,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在产业融合理念的先导性作用下,“互联网+”、“创客”、“众筹”等新概念迭出,其背后如影随形的无不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产业形态和巨大而活跃的产业发展空间。

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农业的生产、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在农业农村领域,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正在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以渐进、渗透、跨界方式改造着农村产业,并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出现着融合趋势。农业生产成本的推高及农业经营效益下降等负面因素的积累,也是农业向相对经营效益高的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为路径

从市场角度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属于产业融合,即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如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也有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

2.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

利益分享,既是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和合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合作的根本目的。在已有的签订多方合作协议、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与分享模式基础之上,如何完善和深化共享机制,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是目前和今后推行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应着重于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实际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收入少的难点问题。

3.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往做的“接二连三”,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要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

4.以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结果

与农业产业化相比,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其业态创新更加活跃,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业的新型业态,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探索农产品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模式。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显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成效初步显现,目前农民合作社达到147.9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3.41万个,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在实践中,各地也结合实际,建立了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比较滞后,面临诸多挑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把挑战归结为“三个日益突出”:一是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硬约束明显加强;二是农产品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日趋突出;三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提升农业价值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挑战显著加大。”他指出,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就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仅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产加销、贸工农出现脱节,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等。我认为,亟需在发展中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

1.农业农民农村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

主要表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农民弱势地位明显。在二产三产项目导入农业农村的时候,往往处于强势地位,而农业农村资源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让或者是以低价折股。在很多地区,每个农民平均耕种1亩地左右,可是1亩地的流转价格不过每年在1000元左右,高的也不过2000元,低的可能在一二百元。虽然是体制机制原因,但农民的弱势地位过于明显,即使每人每年拿到2000元,也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如果说,让大批失去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民仅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这只能说不负责任。此外,合作谈判的地位极不对等。农民没有代表自己根本利益的组织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中一般没有决策权。

2.先进技术要素扩散的渗透力不强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由于城乡一体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投入慢,许多农村地区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信、仓储物流设施还比较落后,导致农村农业内部以及农村与城镇间互联互通水平低下。教育、卫生事业的不均等化,也造成了留不住人、引不来人的恶性循环局面。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产品价格低和盈利低,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令人不解的是,靠抗生素、激素、生长素和廉价低质高污染农药化肥等“伪科学”经营的落后农业,却一直销路旺盛,监管不了。

3.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不少创业者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起码是富有人性化和鼓励创新的氛围。由于人情社会的弊端,大批不愿沉溺于人情世故庸俗哲学内的人才游离出创业之路。我们的创新创业往往是“运动化”、“全民化”,“一哄而起”,走入“全民炼钢”式的大跃进误区。个别创业盲目跟随,陷入“一热就进,一进就死”的怪圈。我们的创业教育和宣传往往“功利化”,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没有重在培养创业者的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冒险精神、独立意识。还有“互联网+”创业的过度“网络虚拟化”,不重视实体经济是网络新经济的基石,而脱离现实、背离实体经济而盲目去“+”。

4.管理体制与政策扶持机制亟待改进

目前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是两个极端:一种是不管,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显然是落后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发展;另一种是开始管理了就管的太死,部门机构人人都是“诸葛亮”,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让实际操作的人无从下手。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形式、宽范围、跨领域和超行业等特征,我们必须好好研究,管理体制与政策扶持机制则亟待改进。比如政策扶持机制,一些政策补贴到不了农民手里,在项目合作融合中体现不了对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保护,越是新的朝阳项目越是不可能拿到财政补贴等等。

5.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和职业农民奇缺

人才匮乏,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从高校农业技术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育来举例,应该承认是大幅度下降,硕果仅存的学科也名不副实,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比重加大,专业课程逐渐萎缩。即使这样,学生还是不愿意读,毕业后工作不好找,读了好像没有用。农业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三八六一部队”维持田间劳作,甚至出现上海一些地区几乎农业劳动力都在50岁以上的情况。上海郊区某知名蔬菜生产企业,每3个田里劳动力年龄加起来要超过200岁。

6.传统农业与农村资源优势逐渐丧失

首先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数据,199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2011年底进一步下降到18.25亿亩,15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6亿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18亿亩耕地红线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且弃耕撂荒现象日渐严重,农民种田积极性越来越低,近年上海农业企业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我国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多达几千种,每年使用量高达50万-60万吨,其中约80%直接进入环境,致使农药残留不断加重。由于农药残留超标,导致我国很多农产品(如水果、茶叶、蔬菜等)品牌价值降低或者直接毁坏。我国的育种制种及其育种资源、传统大豆等产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品牌及资源等等现状问题,很多令人痛心疾首。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学习理解国务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贯穿的主线是融合。主要思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是打破产业的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也就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来引导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市场导向,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学习先进国家与地区经验,结合上海及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应该确立和巩固以下几个思路:

1.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民收入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基础地位不可有丝毫动摇。如果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全力保护农业和健康发展农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要大力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变。

2.保持各地特色和优势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原来就有,并非新鲜事物,不过以前的层次较低。对农村原有的传统优势项目,就有了一个传承和扬弃的问题。必须保护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以及农业旅游、特色镇村等文化品牌,防止品牌和资源价值流失。比如,面临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项目等等。再如,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加工原料生产,一头连着加工产品市场销售。它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仅处在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而且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不能轻易地在“合作”中放弃。

3.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松绑”,应该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建议市级简政放权,资金切块下达,由区县通过公开竞争立项,自主确定支持的环节、项目和方式。以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聚焦推动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与运作质量,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三农”的健康发展。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

4.创新多方利益联结机制

由于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突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较弱。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例如订单农业仍是目前利益联结的基础,仍需大力发展,亟需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又如不同形式的股份合作模式,其中有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既能参与股份分红,又能获得打工收入,与企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可以说,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目前出现的利益联结的较为理想状态,是“六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另外,要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引导新业态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等等。

5.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头人和农业职业操作人员缺少,加快人才培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势在必行。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要打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牌,通过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关系和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要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优惠待遇。

6.创新驱动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思路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项目创新,千万不能重复低层次、小而全的老路。实践表明,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黏合剂——通信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产业体系。这也是当前我国应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望“十三五”时期,上海现代农业规划发展的主线是: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功能,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走产出高效、产品优质、产业融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据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形成大致的规划蓝图

在多形式、宽管理的格局中,还要不要规划和宏观调控,答案是肯定的。一是管好控好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的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安全。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在大都市郊区,也必须从农业大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确保完成国家交给的指令性或指导性农业生产任务。二是服从于大都市发展规划,如崇明生态岛建设和节能减排规划等等,要确保大都市整体协调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态生活有利有序。三是注重各个层面的规划衔接,确保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赢。四是根据规划编制好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计划的目标任务,明确任务、明确分工,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配套实在的举措和办法,确保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出台指导性强的政策

以往我们的农业政策是有效的,但随形势变化应亟待改进的方面也是存在的,如政策对真正务农的散户农民顾及很少。应该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可操作政策,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部门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不断构建起与完善好长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一是政策应该大多数由事先补贴改为以奖代补,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二是加强政策评估,实行滚动的预测、计划、检查、评估和修正等方法,提高政策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应性。三是对节能、环保、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能实施永续发展的项目实行重点扶持。四是提升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实用性,适应形式多样且层出不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项目。五是学习参考重庆经验,大力实施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他们先建后补到企业的资金,50%以上由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持股;补助到农民合作社的资金,60%以上由成员持股;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农民不参与利润分配、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项目。

3.实施有效的组织工作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现在农业组织管理的软化、弱化和虚化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有那么多的机关和事业企业管理服务组织,许多人是天天坐在办公室打电脑,这样不深入基层组织进行工作研究与指导是说不过去的。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创新和完善区镇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三是要强化各级组织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四是要强化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4.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区镇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通过发现树立、扶持完善、总结提升一些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要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一是采取精神和物质鼓励的多种形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二是围绕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新型业态等方面实施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和产业融合先导区,支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加销一体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项目,开展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和支持崇明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等。三是优化和提升原有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在嘉定、金山、崇明等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明珠湖—西沙湿地集聚区、孙桥—迪斯尼集聚区、环淀山湖集聚区、浦南集聚区、庄行集聚区、环廊下集聚区等市级农业旅游集聚区。

5.制订监管底线并管理

可以说,我们监管的规则制度不少也不缺,但是实际工作中的贯彻与落实程度很低,关键还是缺乏诚信和执行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守住的底线主要有: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如理顺村经关系,推进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费分账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乡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乡镇农经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作用,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是严守耕地和环境及其他资源的保护红线,不能借机滥开发、乱占用,不能毁坏农村资源和破坏农业自然生态。三是注重农产品及关联食物的检测检验,重点要保证送验样本的真实性。同时,要一丝不苟地按检测检验的标准和程序去做。□

(作者单位:闵行区经济学会、上海南虹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