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闲置农村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以崔岗艺术村为例

2016-03-29李坤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宋庄瓦房合肥

李坤键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0)

合肥闲置农村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以崔岗艺术村为例

李坤键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0)

通过合肥市周边农村旧建筑聚落的生存现状的分析,对合肥崔岗艺术村的形成与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国内村落艺术性转化的更新改造案例,总结了当下适合总结了合肥农村旧建筑群艺术性改造的研究研讨.

合肥;旧农村建筑;更新改造;艺术形式

安徽是农业大省,主要以传统的农耕自给为主要生活方式.伴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又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输出的大省.以合肥为例,周边乡镇、村落的多数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以便顺应当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的转变.家中只留下劳动力低下老人和孩童,加之村镇管理的滞后等因素导致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宅基地、荒废的土地资源,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阻碍了村庄的治理与发展,严重干扰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1 合肥地区闲置农村建筑群落生存现状

在合肥城市周边很多村落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毗邻历史文化建筑,如何发挥这些周边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的作用,让原本荒废的旧村落通过特色转型重新发挥价值变得刻不容缓.

社会各界也针对合肥的农村建设的转型问题做出了很多尝试,其中以拆除原有村落而改建为商业开发用和小部分商家与个体利用“体验农村生活”为出发点,设计多样农家乐的农村建筑群的更新改造为两种主要转型模式.这种以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更新改造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看的见得效益.但从长远的建设生态农村的角度看,这种现象缺少城市特色和城市印象的人文情怀.

都市社会学告诉我们,社会变迁和都市化的过程,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一个社会,看得见的物理变化是次要的,看不见得社会化的变化才是最主要的.比如说,合肥的发展,改了多少新大楼,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关键的是人在变,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在变,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在变.在北京、上海等一些都市社会,早在9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大批艺术家注入社区、乡村,建造艺术工作室,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进行着艺术创作与实验,形成独具特色的“另类”艺术村.这种农村建设的艺术性转化的出现,代表着社会优化和稳定的趋势.这种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程度会有所不同.

2 国内农村的艺术性转化案例分析

2.1 北京圆明园“画家村”

在北京,沿着中关村大道向北,靠近圆明园废墟的遗址上有个村子,这就是当年著名的“圆明园画家村”.当年这个村是只有很多流落到北京的外地移民所建,由于租金便宜,又远离城市,很多怀有梦想的流浪艺术家聚集到此地,这里便形成了一个艺术的世外桃源,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象征.由于种种原因,在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很多职业画家转移到北京宋庄还说了更具规模和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与运作.但是,圆明园画家村,是中国艺术村落的雏形,体现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包容性、多样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于艺术介入介入乡村,启迪乡村建设的开端.

2.2 北京宋庄

宋庄位于北京通州区北部,百里长街东延长线上,距天安门24公里,1995年10月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后,艺术家陆续迁入宋庄,随着艺术家逐渐形成规模,宋庄开始被称为“画家村”,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居住性聚集形式,也逐步发展为原创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集聚区.

宋庄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艺术家从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后陆续前往宋庄后对艺术生活方式上思考,这种思考是的后期艺术家的生存和生活由单一封闭式的艺术生活转变为多元化、开放化的艺术方式.随着宋庄艺术村的发展扩大,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带动了村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变化是实惠的.政府的政策倾斜、各类商家的艺术文化市场的投资使得艺术村的艺术家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融入社会得到发展.

在国外,艺术很早就与农村连接互通,并很好的“共生、发展”美国洛杉矶酿酒厂艺术区已经是当今世界最艺术区,该艺术区完全由民间自行发起,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生活提升当地的艺术氛围,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法国有莫奈艺术村、巴比松艺术村等,国外对艺术介入农村的可行性已经认可而且十分重视艺术村的生态.

艺术如何启迪乡村建设,艺术介入农村此类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孙君先生作为画家积极投身乡村实践,主持过多个乡村建设项目,如郝堂村、地球村、五山生态试点村等,为中国的乡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陈瑶女士致力于文化创意、社会企业和青年返乡计划,在上海的雪米村和岑卜村开展乡村社区营造,对文创与乡村的结合有丰富的经验.可见闲置农村建筑的艺术性改造已经被一些艺术家关注,并开始已各种方式进行研究探讨.

3 合肥崔岗艺术村

3.1 崔岗艺术村的成因

崔岗村位于庐阳区三十岗乡西北部,与长丰先和肥西县毗邻,属于一个城市周边的交叉地带,下辖13个村民组,8个自然郢,总人口1368人.市政大姚路、乡管崔谭路贯穿全村,交通便捷.毗邻滁河干渠风景区、三国遗址公园和鸡鸣三县历史景点,生态环境优美.这些天然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景区为崔岗艺术村的形成提够了最有利的条件.

说道崔岗村,不得不提到它的发起人谢泽,还有他在崔岗的“瓦房”.这里有一种美式乡村的风格,屋前屋后都是院,展览室里的“虫蛀”、主厅里的“壁炉”,都吸引我.虽然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写过瓦房,但这里的瓦房,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所谓的高雅的名字.这里的村民都住的瓦房,或者以前住过瓦房,瓦房是这里的主建筑,也是最明显的共同点,这里也是瓦房,取名瓦房很直白,你给它叫堂啊、轩啊之类的反而不恰当.光听名字,我觉得瓦房很亲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灯一具,从某种意义上说,瓦房是崔岗艺术村的起源.

2012年,艺术家谢泽来到了崔岗村,被周围安静的乡村田园风景所感动,在他回忆中,尤其是通往崔岗村的那条大姚璐,道路两侧是笔直的杨树和周围宽阔的麦田.这种生活状态是和城市的喧嚣截然不同的,这种宁静、怀旧的氛围让人有种创作的欲望和对生活的无线幻想.于是,谢泽在崔岗村租赁了一间闲置民宿,改造成了他的艺术工作室取名为“瓦房”,在市区与乡村之间创作着生活着.有了谢泽的发现与首个注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崔岗村,有了入驻的想法和计划.崔岗村在成为艺术家村以前,一直是以传统的务农,和植物种植为主.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劳务的输出,传统的农耕自给应不能满足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年轻力壮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落的多数是老人、孩童和妇女,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和农田.他们也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能够让这些闲置的旧建筑、田地发挥作用,用来改善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3.2 崔岗艺术村的发展概况

2013年11月2号在崔岗村举行了一场由数位艺术家举办的名为“生生不息——当代艺术与设计展”的艺术展,这标志了崔岗艺术村的正式开放,崔岗村也正式定义为以艺术文化创意和艺术交流的村落.

由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艺术家在崔岗村以相对比较便宜的价格租赁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他们都有着相对独立的艺术文化创作方向,在工作室的改造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农村建筑风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设计方法,每个工作室都是艺术家作为设计师和手工劳动者最杰出的设计代表作品.然而现状的崔岗村,在原先的农舍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想法,打造了木栅栏、木屋、小木船、木椅,透过这些木头、传统的农村装饰品、花草、书籍等.现在这崭新的空间.除了对环境的改造、原有人文的保护,更要有甄别性的开发,与村民和谐相处.更能体现出艺术家内心的风景.他们除了在城市中体现快节奏的生活,也拥有了和农民一样的宽大的院子,自己设计的工作室,这种安静独立的生活环境是的艺术家们一直向往的“梦想”,于是在崔岗一户农房的外墙面上就有关于“梦想”二字的涂鸦作品.在崔岗村的艺术化改造已初见端倪,现已有53位艺术家签订合同,36位艺术家正式入驻,有32户房屋改造完成并可对外开放,如瓦房工作室、艺点空间、环艺坊、素陶工社、无用工坊、上水荷塘等,并于2013年11月成功举办“生生不息-当代艺术与设计展”暨首届崔岗艺术节,2014年10月举行“诗意的权力”当代艺术展,2015年举办“看得见风景的房子”艺点空间邀请展、崔岗手工市集(每月开集一次)等各类文化活动.

三十岗乡人大主席张云介绍,为打造合肥和安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村,当地政府已经有了规划.首先,要对崔岗村的基础设施、绿化进行提升,与此同时,他们将在村里的集体土地上建一座艺术展览馆,大约2000平米,保存、展览艺术家们的作品.“未来崔岗村要为承接更国际范的艺术展做好准备.”

3.3 崔岗村——崔岗艺术村产生的变化

对于崔岗村来说,由于艺术家的入驻和艺术性的改造,使得整个村庄的生活方式由先前传统单一的农耕生活,转变为艺术乡村的多元化发展.这对合肥在建设生态特色乡村是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举例来说,原本要改建的“大姚璐”就被保留了下来,使得大姚璐成为通往崔岗艺术村的最美乡村公路.艺术村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使得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对于农民来说,艺术家的到来并没有破坏他们的生活.在调研和走访过程中,很多农民自愿为艺术家的入驻提供帮助,并认为他们的到来为他们原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第一批愿意把民房出租给艺术家的农户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资金补贴,这使得原本闲置的房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很多艺术家教孩子们画画,农民会邀请艺术家到家里品尝传统农家菜;艺术家邀请农民喝咖啡、谈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农民为艺术家提供创作题材,并主动参与其中,让艺术家和农民原本毫无关系的两类人成为了互相开放和包容的合作伙伴和“好邻居”由于当地村民与新村民(艺术家)这使得艺术更加的更具包容性和人性化.慢慢的很多外出多年打工的青年把目光转向村子,投身于特色乡村的艺术性建设中去.这种艺术性的转变在村民和政府上是认可的.崔岗艺术村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的接受度和政府的开明是分不开的.在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上,崔岗村属于走在前列的.村政府承担着村民和艺术家利益的保护者,很多村干部会拿起画笔或也想像艺术家那样尝试各种艺术创作,这种现象可以体现官方对艺术家和对农村建设的艺术性转化的肯定和支持.这些变化如大姚璐的修缮和保护、电话、网络的接通等等,为艺术家们的创造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

小小“艺术村”,为艺术家带来了灵感,给农民增添了收入,让当地盘活了产业.据崔岗村的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当地将在完成崔岗室外道排、景观绿化、电力改造的基础上,筹划建设艺术展览馆、咖啡屋、酒吧等建设,还将在崔岗艺术村周边设计以音乐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小镇.

4 结语

综上所述,崔岗艺术村以艺术为媒介注入农村、改造农村从而带动周边一系列经济、文化和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了当地的生活状态.在这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和农民的互动,政府和公众的支才使得崔岗艺术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艺术如何启迪乡村建设,以及作为其它城郊村落建设改造品牌乡村的研究案例.可以肯定的是,崔岗村的艺术性转化有利于合肥农村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建设艺术生态农村;有利合肥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有利于合肥文创事业的发展和城市品牌的创建;有利于完善合肥农村生态建设理论研究体系.

〔1〕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J].世界建筑,2001.

〔2〕潘殊闲.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1):1-19.

〔3〕郑剑峰.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J].中华建设,2014,21(08).

〔4〕姜书明.既有建筑改在再利用刍议[J].天津建设科技,2014,24(5).

〔5〕杨卫,尉彬.中国当代艺术生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0.

〔6〕中国艺术人类学编委会.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1-10.

TU241

A

1673-260X(2016)11-0135-03

2016-07-15

猜你喜欢

宋庄瓦房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北京宋庄(诗歌)
长不大的月亮
宋庄的宿命
一棵楝树上挂着两只月亮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老瓦房
“转体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