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渔业的发展策略与生态经济特质

2016-03-28金秉荣甘江英王海华吴斌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4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水产品渔业

○金秉荣甘江英王海华吴斌

绿色渔业的发展策略与生态经济特质

○金秉荣1甘江英2王海华1吴斌1

近年来,传统渔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渔业资源衰退、养殖污染恶化和鱼类品质下降等严重生态、社会和经济问题,推动人们不得不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于是“生态绿色渔业”概念兴起。

1.绿色渔业的基础

鱼类等经济物种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鱼养水”和“鱼水和谐”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生产可以在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及水体的生产力基础上,减轻水体氮磷等营养负荷,实现一定的碳汇功能,提供绿色健康的水产品。在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则下,采用综合渔业调控技术,人工补充或增强食物链的相关环节,改善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其生态与环境服务功能,提高水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获得水产品。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产业,绿色渔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加强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发展成为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我国水产品品质结构和竞争格局,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绿色水产品的概念

绿色食品是我国率先提出来的概念,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部门倡导开发绿色食品的国家。随着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和城乡人民对食物质量要求的提高,绿色食品的产生有了其客观必然性。绿色水产品的概念是从绿色食品延伸而来的,农业部于1990年提出并实施了开发绿色水产品,提倡在水产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树立“安全水产品”的思想。绿色水产品指的是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具有出自良好渔业生态环境、实行“从水体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具有高价值、高附加值和绿色水产品标志受到法律保护等特点。因此,绿色食品水产品具备了“安全与营养”的双重质量保证和“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2.1绿色水产品的标准

农业部《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明确了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要求;《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了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的操作规范;同时,产品必须满足《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规定等。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简称水产品“三品”。三者均属于安全水产品范畴,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无公害水产品是坚守基本安全线,重点突出安全因素控制;绿色水产品既突出安全因素的控制,更注重产品优质、营养,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机水产品注重对影响生态环境相关危害因素的控制,通过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为手段,利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并在生产中建立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种质及疾病防控管理

选择无传染性病原携带的亲本;受精卵消毒;育苗用水需沉淀、消毒,使整个育苗过程呈封闭状态,确保无病原带入;种苗培育过程不滥用防治药物;保证使用成熟卵及精子,并投喂高质量饵料;种苗出场前,进行严格检疫消毒。此外,目前,渔药市场十分混乱,滥用和非法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水域环境,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环境是病原体孽生的场所,养殖对象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科学用药是从药物、病原、环境、养殖对象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药物。农业部渔业局发出的农渔养(2000)17号文件,列出了渔药推荐目录及使用方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应以此为准。

2.3环境及饲养管理

首先,养殖水体必须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执行,规定了33项限定指标,同时还增加了农药残留量的限定指标。其次,合理密养不仅可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效益,还可以维持有益浮游生物繁衍,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饲料的投喂方式和质量,不但是保证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和增强其免疫力的的重要措施,还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应当实施“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饲,采用高效、系数低、适口性好、稳定性高的配合饵料,如果残饵多,饵料的利用率低,水中的氨氮H2S,有机物耗氧量等指标将会上升,使水质恶化。最后,在整个养殖周期,坚持巡塘,认真清塘,重点检测,全面记录和及时采取措施的管理制度。

3.绿色渔业的发展策略与生态经济特质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于现阶段的水产养殖而言,趋向于向“低碳渔业”“碳汇渔业”和“高效渔业”方向发展,即注重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型绿色渔业。为此,在政策层面可采取以下措施,引导绿色渔业的发展,突出生态经济特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3.1明确主体生态位,激活绿色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生态位。生态位不仅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对所有竞争现象具有普适性,它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已经从最早的自然科学走向社会科学。政府应当定位于发展绿色渔业的“引导者”,实现职能创新。政府是由传统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变的催化剂,主要职能在于制定科学的政策目标并通过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政策工具,对企业和公众形成有效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各项绿色渔业政策实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济主体,生产经营总是受利益驱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想激发水产相关企业和经营主体主动采取符合绿色渔业发展要求的生态养殖和加工方式,必须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专项发展基金等经济激励政策,对其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引导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使其变被动为自发地转变生产方式,从而推动其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社会公众对于发展绿色渔业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理解,对现阶段开展的各类绿色渔业实践的认识并不充分。为了提高普通消费者的参与,应进一步加强宣传绿色渔业对人们生活质量有效提高的典型事例,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习惯,最终形成“优质优价、高质高价”和“生态至上、绿色健康”的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特质,保证绿色渔业经营主体的合理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

3.2突出生态经济特质,提高绿色渔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生态经济是实现“绿富美”的主要手段,是破解生态危机的“密码”,也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绿色渔业是在传统渔业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水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水生态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渔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与绿色渔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本质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渔业系统的食物供给、环境生态供给、社会文化供给输出功能是渔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绿色渔业发展将渔业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渔业生产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同时,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资源开发模式,提高渔业生产素质必须从根本上依靠科技进步,例如渔业牧场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渔业与渔业工程技术的结合,体现出可持续渔业与渔业现代化的联系,将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在渔业生产系统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因此,实现绿色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应当紧密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提高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此外,必须建立完善绿色渔业生态补偿和碳汇渔业量化机制,强化绿色渔业生态管理的动态组织建设,充分运用制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渔业生态市场,建立道德驱动的自律机制,解决绿色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通联:1.330000,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2.330038,南昌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水产品渔业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