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及建议

2016-03-27河南省农业遥感监测中心韩建征

河南农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示范区现代农业农业

河南省农业遥感监测中心 韩建征

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及建议

河南省农业遥感监测中心韩建征

自2009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省积极组织申报,加强建设指导,加大政策支持,推进改革创新,16个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引领全省粮食生产、产业创新、机制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了较强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建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各示范区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和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15年,16个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84.76万hm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0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6.8%,农民人均纯收入12697.4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漯河市已新建高标准粮田1.04万hm2,累计达到8.29万hm2,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32万hm2,旱涝保收田面积11.99万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0%、72%。永城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4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72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3.6万KW,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全年完成机耕面积12.04万hm2、机播面积21.85万hm2,机收面积20.63万hm2。永城市11.7万hm2小麦平均单产511.58kg,6.47万hm2玉米平均单产557.7kg,4万hm2大豆平均单产174kg,全年粮食总产突破13亿kg,实现了粮食总产十二连增。

(二)园区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各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发展势头强劲,加快推进了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的作用。固始县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建设204省道现代农业示范长廊,总长度28.34km,涉及秀水等5个社区,10个行政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面积为2133.33hm2。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入驻示范长廊的各类经营主体大幅增加,高效经营面积达到944.93hm2,各类示范园区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中牟县规划的北部核心区旅游观光功能逐步提升,累计建成智能连栋温室65hm2,日光温室26.67hm2,现代化鱼塘80hm2,景观湖系66.67hm2,景观绿化树种栽植14万棵。2015年,累计吸纳游客约150万人次,接待各类考察团300余个,较2014年同比增长40%,带动周边就业4000人,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5000万元,实现了周边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主导产业明显壮大

各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判本地的农业特色和优势,确定了主导产业并发展壮大。叶县积极稳固粮食产业主导地位,促进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建成2万hm2规模化高标准粮田。做大做强果蔬产业,推进建成0.2万hm2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畜牧养殖加工产业,加快标准化小区、深加工企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90个,发展金牛足、迪可、昆荣、国润牧业等大中型牛羊肉深加工企业23家。渑池县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场发展到716个。2015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5万t、2.55万t、1.703万t,分别较2014年增长6.13%、6.25%、9.87%。新发展蔬菜设施温棚103个,全县温室大棚总数达到387个。新栽植葡萄、桃、梨等果树366.7hm2,全县特色水果面积达到1.07万hm2。新发展丹参、红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0.07万hm2,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33万hm2,其中,天池山食用菌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厂家,天沣中药材成为全省最大的丹参生产基地。

(四)科技支撑明显提升

各示范区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科技推广平台、普及实用技术等途径,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几所科研院所与济源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济源市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新野县科技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县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先后推广良种、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40多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其中引进小麦新品种12多个,玉米新品种6个,花生新品种15个,增长幅度平均在9%~18%,小麦、玉米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4%。

(五)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各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固始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5年底,固始县农民合作社总量达到1368个,家庭农场总量达到530个,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例达到39.3%,土地流转面积累计9.3万hm2,其中,耕地流转面积5.73万hm2,规模经营面积占比59.6%。济源市积极开展涉农金融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联合领导小组,构建了“四台一会”管理平台,推动农业项目融资需求与开发银行对接。针对涉农企业资金需求户多、量少、季节性强等问题,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批发直贷”业务模式。针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有效资产抵押,积极探索设施棚舍、生产设备、大型农机具、灌溉设施、生物性资产及浮动资产抵押融资,大大缩短了贷款时间,有效解决了抵押物不足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虽然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相比,与先进省区现代农业发展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示范区创建合力不够强

示范区创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个别示范区把创建重任仅仅放在农业部门肩上,研究制定支持措施不够完善,对创建工作投入相对乏力,尚未真正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二)示范区管理不够规范

自示范区创建以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还在探索完善,具体细化的发展目标、评价办法等管理手段还不够规范。

(三)高端科技应用不够广

示范区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等尚未广泛应用,农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四)农村各个产业融合不够紧密

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五)示范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

示范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像“双汇”“思念”等有实力、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偏少。

三、几点建议

(一)尽快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

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是河南省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持之以恒地谋划好、实施好。既要抓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又要围绕全省实际,开展好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示范区创建格局,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要把握好主攻方向

示范区创建要针对现代农业的薄弱环节,出实招,求实效。要进一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农业的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三)加大扶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省里设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化建设的路子,将社会力量引进来,工商和社会资本通过市场运作为示范区项目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2.加大项目支持。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3.加大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政府主导、财政监督、部门配合,建立健全统筹安排、协调互补、集中投入、综合打造、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

(四)加强交流宣传和培训

1.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总结和宣传示范区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果。

2.加强交流,组织人员到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借鉴工作思路、机制创新、融资投入、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好的经验。各示范区也要定期相互沟通,交流好的做法。同时,鼓励示范区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各类农业会展,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3.加强培训。采取聘请专家、以会代训等方式,围绕示范区创建意义、发展目标、创建内容、规范管理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示范区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