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16-03-24刘明松陈水梅

关键词:应用型实验室实训

刘明松,陈水梅

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刘明松,陈水梅

按照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创新能力;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大型建设工程不断增多,随之出现的各类新的工程技术问题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了一个需要不断探索、适应、发挥自身潜能的舞台。所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工程跨越式发展的变化,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各地方院校根据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工程建设的需要,陆续新增了土木工程专业,从而满足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土木工程类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是从原来的大中专学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甚至有的学校以前几乎没有开办过工程类专业。地方院校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硬件和软件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还需深度的调研和思考。因此,需要探析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2]。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随着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程步伐的加快,各高校都根据自身特点,找准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应用为本的原则,以培养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体现出学校自身特点,重理论轻实践观念依旧。另外,没有与行业实际需要对接,没有针对工程实际需要进行综合培养,不能培养出系统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应该改变思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人才,主动适应全国地方工程企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实施路径,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将其作为推进改革的突破口。聚焦专业,把专业建设作为推进改革的切入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内容,教师队伍建设为要素,实践教学为关键,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标志,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措施,设计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师自我发展、分类发展和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育人体系,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支撑力和贡献率上取得建设性的成效。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结合本校特点,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和素质拓展并举,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的应用型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平台建设;以“重实践,强应用”强化专业方向平台建设;以“能创新,会研究”强化素质拓展平台建设;以“目标正向引导、标准倒逼设计”的思路构建模块化课程群,各平台课程群之间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差异性和创新性。

在培养方案的学分设置上,总学分按“140+25”构建,其中140学分包括通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25学分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的部分教学安排(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实训等)、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等。其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必须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3%以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由土木工程行业企业、行政部门、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完成。

二、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目前,大多数教材还是基于原来的基本知识框架编写,主要以理论模式为主,缺少必要的工程实例,缺乏必要的文、图、影视等多种形式的新教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有限,不适合选用学术性、理论性强的教材。因此,必须基于培养目标,按照工程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材,选择有利于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教材。特别是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来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还应组织有教学和工程经验的教师来编写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备课和讲授基本依据教材实施,没有依据培养目标来优化教材,使理论与工程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因此,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专业课程中工程的实际应用,通过科研成果、工程实际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从案例中丰富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用则能学。

三、就业率误导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方向

开办一个新的专业,不能完全以就业率为出发点,因为就业率是相对的,是成阶段性运动的,当某个专业人才增长达到一定饱和或者相关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时,其就业率必将下降。开办新专业不仅要立足当前状况,更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趋势,要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区域性差异。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工程建设亟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组合力量不足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学历和现场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教师难招;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地方政策的要求,设置的门槛较高,很多地方高校招聘人才均需博士研究生学历;学校特别看重博士生在科研方面的价值,对实践能力的考虑欠缺;受地方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高级人才难引进;生活待遇的差异性;土木专业生源充裕,学校招生量大,造成教师严重缺乏等。

要实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教师的职业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工程实践等方面要实现合理化,引进教师形式多样化。以学历为招募人才标杆并不完全适合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针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其教师的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个专业的全体教师就是一个集体,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大融合,是一个整体组合力量的体现,也是建设好这个专业的生力军。

五、实验室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滞后表现

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应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3]。

(一)实验室建设的滞后性

实验室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是依靠当地政府支持,地方财政状况和支持程度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学校只重视扩招学生数量,而实验室基础建设滞后;部分学校在申请新专业时,没有提前策划和建设该专业的基础设施。

(二)实验仪器设备购置的滞后性

在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只看重设备价格是否便宜,不重视仪器设备的新老更替及性价比,没有考虑设备的功能性。这只能暂时应付当前教学的基本需要,导致学生试验操作老旧,思维跟不上时代,毕业后很难适应现场的工作,从而无法达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购置仪器设备上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应该考虑设备的功能价值,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无形损失。

(三)实验室管理的滞后性

实验室管理缺乏灵活性,仍然采用传统的仓库管理方式。管理缺乏现代化,紧闭的实验室居多,缺乏开放性,师生使用实验室不便利。缺少实验员教师,实验进程均由科任老师负责,工作效率偏低、工作量繁重,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因此,应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建立正常的实验室运转模式,开放实验场所,引领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呼应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的又一平台,是切实接触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工程操作能力、了解就业形势、开展“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办学的好据点。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领导与企业的联系有待加强,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动力不足;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运作的机制不够完善,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为了建设具有实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通过他们帮助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共同参与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吸收有经验的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基地模式,制定评估标准,抓重点,规范发展,不断完善基地运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高标准、高起点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七、结语

紧跟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找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理论基础上,重视特色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其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2]贾艳东,孙洪军,孙荣书,等.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题剖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3]赵永平,武鹤,曹晓岩.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4]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编辑:刘姝)

G423.07

A

1673-1999(2016)10-0115-03

刘明松(1979-),男,硕士,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12)资源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测试与稳定性;陈水梅(1989-),女,硕士,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

2016-08-15

龙岩学院校级第三批教改项目“新增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2014JZ17)。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验室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