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24狄成杰强敏王兆龙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信息

狄成杰,强敏,王兆龙

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狄成杰,强敏,王兆龙

传统教育形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研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现状。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把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前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企业为目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信息技术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造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

(一)理论意义

高等教育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再到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政府官员、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不甘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作用是如何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深受市场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专业建设、课程规划和教学研究结合,使学生的个人潜质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二)实践意义

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互联网+”高等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持续更新、教育形式不断变革、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

国家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逐步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标准,在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过程导向、任务驱动和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层次、分项目地进行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和优势,积极探索校际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根据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前期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扬长避短;如何在培养计划与方法方面,体现针对性,突出高等教育的特点;如何高效地进行校企合作,设立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如何编班;如何设计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如何改革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等。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内容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功能分析

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师资、配套教学资源、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现状。高等教育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动网络空间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培养综合人才,以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生、企业需求的比较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企业需求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探索“互联网+”新形态下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综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学校同企业之间“零距离”培养的互动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提升。

3.“互联网+”新形态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对口企业对毕业生的层次、技能、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等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等情况,根据企业岗位说明书,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构建适应企业需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4.利用“互联网+”面向对口企业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选择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设计制定高等学校面向专业对口企业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综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1.“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指的是将互联网融入到传统行业中,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合理配置传统行业的有效资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跨界融合。即:以一些传统行业为基础,融入互联网,使创新的基础更牢固,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是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创新驱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更能发挥创新驱动的能量。三是重塑结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世界格局被悄悄打破,使得原本不相干的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新的化学效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四是尊重人性。人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互联网的发展让人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从而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五是开放生态。将过去孤立式的创新模块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开放式意识形态。六是连接所有。连接是多样的、有差异性的,连接一切是我们借助互联网的最终目标。

2.针对“互联网+”的概念和特征,结合“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案例,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案例

第一,“互联网+”专业建设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加大高校创新创业专业建设。例如,物联网专业建设首先要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根据物联网专业建设的需要设计课程模块,并对全体师生开放。再次,要让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听取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意见。最后,“互联网+”专业建设必须开放学生专业建设空间,发动全校教职工踊跃参与专业建设。鼓励系、部开设更适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专业,不断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渠道。

第二,“互联网+”专业建设要方便学生选择专业。大一学生大多对专业缺乏了解,只能被动地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结构构建的能力、知识融合实践的能力等模块组成。现行的班级制对专业选择过于限制,过了选专业的时间,新生就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容易产生阻抗现象,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热情。

第三,方便学生选择教师。现行的授课制基本采用教学任务分配制,将教师强加给学生,容易产生阻抗现象。教师工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教师与学生交流少,教学缺乏时效性,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随着“互联网+”专业建设的发展,师生交流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四,高校要建立专业建设网站。一是公开专业建设信息。专业建设信息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所选专业,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收集并整理信息,将高校特色的专业信息保存在后台数据库中,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同时,还要加强校本专业建设。二是在本校公开教师信息。将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的信息登记在网站上,使学生在选择教师时具有主动权,同时对教师教学起到督促作用。将知名教师的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采用MOOC教学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在线答疑解惑。设计在线答疑模块,将每门课常见的问题整理后保存在后台数据库中,供学生及时查询。根据教学需要,定时安排专业课教师在线答疑,使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在答疑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多人共享,提高答疑效率。

第五,搭建专业建设信息平台。一是解决网站经费问题。加大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专业建设资金支持,选派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建设。二是建立和维护网站。网站前台可以由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发和维护,后台可以由数据库专业的学生维护。定期进行前台功能的完善和后台数据库信息的删除和添加。三是收集、整理和更新专业建设信息平台数据库中的信息。

第六,通过专业建设,缓解选课难、答疑难等问题。当学生在网站首页输入专业名称或教师姓名时,系统马上就会按优先次序显示专业建设概况或教师信息。学生遇到问题时只要登录网站就会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将本地专业建设和教师的信息扩大到全国范围,让专业建设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充分运用“互联网+”专业教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完整的专业建设信息平台给受教育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解决了市场营销、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一是创业思维的培养。大一新生缺乏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缺少创新意识,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多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的学习,应在打牢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涉及其他专业学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满足“互联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是学以致用,使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四是“互联网+”具有实效性。在结合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创新更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切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实用的工具。

综上所述,当传统行业遇到发展瓶颈时,需要一种技术将传统行业带入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正顺应了这种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强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互联网融入到与传统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中,让各行各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策

(一)明确“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把握专业对口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动向,了解“互联网+”新形态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深入调查并把握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对口企业劳动力资源需求紧密结合的情况。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改革教育手段等来服务对口企业为切入点,定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理念,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综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打造“互联网+专业”“互联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互联网+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翻转课堂”真正成为现实,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对策建议[4]。

(二)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我们开始尝试“双主导、双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网络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评估

通过网络媒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放手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建立学习网站,设计网页,通过网络激励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导、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位置互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创业的激情[5]。教师建立教学班QQ群,上传教学计划、大纲、方案、课件以及教案。学生自己分组设计课程讨论内容,教师进行宏观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制作PPT课件,轮流上讲台讲课,并将其拍成视频上传。创建作业栏目,学生将作业放置在作业栏,在教师批阅的同时学生可以参与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全班对各组讨论、上课情况进行评议,教师点评、讲解示范、在线辅导、作业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平时讲解、作业占总成绩的25%,社会实践成绩占25%,期末考试占50%,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效果。

3.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一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为构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二是选择专业对口企业,整合基层技能岗位群和基层管理岗位群,分析岗位说明书,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三是探索高等教育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同专业对口企业之间的有效结合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目的,通过“双向培养”共建网络平台。四是推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

(三)加强“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建设

(1)针对专业对口的企业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群和岗位说明书的分析,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互联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互联网+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成为现实,大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服务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

(3)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思想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思想,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准确把握行业一线发展动态。通过研究专业建设,培养对口企业所需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4)运用“互联网+”构建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校企合作新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解决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以适应专业对口企业的需求。通过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树立新环境下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思想,深入把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前景,定位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培养的方向,制定与现代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配套的教学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为把大学生打造成现代企业的高级蓝领和储备干部提供理论依据,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

[1]叶小文.读书与做人[N].人民日报,2015-07-01(5).

[2]李琳娜.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

[3]陆影,高皖秋.自主招生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5).

[4]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4).

[5]高娟.高职测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4(27).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6)10-0109-04

狄成杰(1955-),男,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3000)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敏(1980-),女,硕士,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王兆龙(1983-),男,硕士,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

2016-07-10

安徽省2015年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JYXM42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皖江城市带与皖北区域发展战略人才支持的比较研究”(SK2012A007);安徽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科研重点项目“基于‘互联网+’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WKY2016001);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重点项目“优化公选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CJYZD201415)。

猜你喜欢

互联网+专业信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