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2016-03-19季学明

党政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

□ 于 辉 季学明

互联网+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 于辉季学明

一、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与作用

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就是通过一种感知设备完备地采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现场信息,然后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进行农业的自动化生产、标准化制造、精密化管理、高效化流通、可溯化消费,进而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互联网+农业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信息交换和分析都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施的;其次,较适用于规模经营型农业单位,一般不适用于当前大量的分散型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农户;再次,它具有可识别和可感知性,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事人(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和其他的相关者)和每一个细节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猎取;最后,它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方式是多样性的。

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其一,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区域空间、机械设备、土壤等生产要素置入感应器,通过无线信号收发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形成实时采集信息、精准决断、近远程精确有效的控制的系统。如对农业生产区域实时采集空间光照、空间和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水和土壤中的元素成分、C O2浓度等环境参数、畜、禽、水产养殖过程的监控,随即判断处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的设施,调节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另外,通过互联网把生产者和市场联系起来,使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交易畅通无阻;同时消费者通过实时的网络视频更多地了解农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其二,实现田间管理的精密化。传统的农业田间管理中,人们主要通过人工测试的方式来采集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的有关信息,耗时又费力。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温度、大气、湿度、风力、降雨量等环境信息,精准地猎取土壤水分、团粒结构松实度、P H值、电导率、氮素和微量元素等土壤信息,从而自动地进行环境数据的科学处理和判断,为农业专家进行决策并制定农田变量作业方案提供正确的数据和参数,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达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的精密化。

其三,实现副食品制造的自动化。副食品是农产品加工制造的食品。在食品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中,将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应用于农业自动识别技术设备、农业精细作业机械、食品工业制造设备、农业移动信息设施设备,使农产品加工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食品品质的目标。

其四,实现农产品交易的高通畅。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技术对农产品上市贸易及其储运过程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可以保护农产品品质和减少经济损失。在农产品收获、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应用互联网通过各个环节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到诸如温湿度、保鲜度等参数,进行运输过程中的位置及防盗信息等监测。

其五,实现食品消费的安全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食品的质量安全和溯源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中一个广受关注的热点。互联网技术可加大对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流程的监管,将食品安全的隐患降至最低,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二、世界互联网农业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的制造和追溯领域的实践和推广,并且形成了一批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应用模式,带动了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一些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农业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感设备、传输网络和应用服务。

在农业传感设备产业化方面,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动植物养殖、种植、生长、收获一直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传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各种不同目标的传感器。在农业机械的试验、制造、生产过程中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中,RFID广泛应用于农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控、动物识别与跟踪、农畜精细生产系统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等方面,并由此推动自动识别技术与装备产业链的形成。

在传输网络产业化方面,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初步推出了相关产品并得到了示范应用。如美国加州Grape Networks公司为加州中央谷地区的农业配置了“全球最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监督管理。2002年,英特尔研究中心采用跟踪方式采集了缅因州海岸的大鸭岛上的生态环境信息。国外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4年,佐治亚州的两个农场已经用上了与无线互联网配套的远距离视频系统和GPS定位技术,分别监控蔬菜的包装和浇灌系统。目前,美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美国国内46个州,用户通过计算机便可以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在应用服务产业化方面,自1996年Gartner提出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服务导向构架以来,SOA在IT业界受到追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6年,IBM、BEA、甲骨文等一批软件厂商开发推出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并部署了一些成功案例,使得SOA由概念逐步步入商用。同年,IBM全球SOA解决方案中心在北京和印度成立,定制各个行业模块化SOA解决方案,并结合IBM服务咨询和软件力量全方位实施,这意味着IBM已经进入SOA产业化阶段。2007年微软公司的SOA在微软中国SOA高峰会上亮相,BEA也宣布推出“360度平台”以进一步巩固其在中间件领域的优势,甲骨文也加大投入致力于中间件市场的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快了SOA产业的进程。

三、国外互联网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不断加大的食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以及耕地和水资源等日益紧缺的严峻现实,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无疑给这一古老的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一,加大投入,加快农业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农业互联网产业是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还是需要靠两条腿支撑:一方面要靠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投资导向力。同时借鉴国外税式支出的经验采用间接的减免税方式来推动农业互联网研发与产业化,注重向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倾斜以优化财力支持的结构。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企业在技术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在政府税收、信贷、产业政策引导下自主研发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的积极性。另外,要加紧建立健全新兴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投资市场对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风险投资在农业互联网产业的投资。

其二,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国家农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该依托各地创新产业示范科技园区,进一步扩大农业互联网产业的总量规模,遵循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规律,注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和配套体系的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性的农业互联网产业的制造基地。同时,通过以点带面的基地战略,实现我国农业互联网产业的优化布局和技术结构升级。

其三,加大投入,以抓“专项”的思路促进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利用“专项工程”的方式抓重大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我国的“彩电国产化专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专项”“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专项”等一系列重大专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我国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应继续采取“专项工程”的方式,将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等农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其四,加大投入,重视培养农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人才。我们应该从高等教育抓起,在高校中增设与农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农业互联网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农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层次人才。对现有的农业互联网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拓展领域,改善知识结构。要重视产学研的合作,建立相关机制,形成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间人才与资金的良性流动,有效地在研发成功的第一时间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介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创新潜力。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