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一闹就停”困境

2016-03-19张枫逸

党政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补偿公众垃圾

□张枫逸

如何走出“一闹就停”困境

□张枫逸

近年来,多地出现环保项目建设遭到当地民众反对,被有关部门叫停的情况。这固然体现了公众自我维护意识日益加强,以及政府对于民意的高度关注,但“一闹就停”只是让问题重新回到了起点,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据住建部数据,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的包围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一边是城市对于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一边却是群众对于这些环保项目的高度敏感,建设进程大大延误。如果“一闹就停”的怪圈延续下去,必然陷入政府、企业、公众利益共输的零和困局。对此,有关部门不能一味地“一闹就停”,息事宁人,而应正视公众关切,解决矛盾纠纷,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变共输的“零和博弈”为多赢的“正和博弈”。

首先,加强信息公开。俗话说,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未知。但凡“一闹就停”的环保项目,普遍缺乏透明公开的项目信息,对于“为什么要建,存在哪些风险,有何防范机制”语焉不详。这种信息的真空,很容易放大周边居民的心理恐慌,使其本能地抵触和排斥。即使有关部门事后进行解释沟通,也难以让公众信服。在这方面,必须将信息公开的工作做到前面,事无巨细,开诚布公,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保项目。

其次,邀请公众参与。环保项目建设,事关公众切身权益,公众不能仅仅是“被告知”,更要被邀请参与到项目的决策、规划、选址和建设中来。

此外,给予合理补偿。补偿不是金钱赎买,而是体现对于周边群众让渡权利的救济。只有用合理补偿肯定群众为公共利益做出的牺牲,帮助群众消除“受害者心态”,环保项目才能赢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猜你喜欢

补偿公众垃圾
垃圾去哪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倒垃圾
解读补偿心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