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地区文化发展战略探索与思考
——“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沿海文化开发研究之三

2016-03-17许思文

港口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连云港南通江苏

许思文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江苏沿海地区文化发展战略探索与思考
——“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沿海文化开发研究之三

许思文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江苏 连云港222006)

文章分析江苏沿海文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提出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实现区域特色发展、创塑现代滨海区域城市群等发展战略,将江苏沿海文化资源的潜在功能充分激发出来,创新并建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全新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江苏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文化发展;战略思考;江苏沿海

当前,江苏沿海地区成为融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区域。落实好“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既要“谋势”,又要“取实”,特别是要紧扣“交汇点”来落实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上,拓展“带”的空间、挺进“路”的纵深,着力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深度开发海洋文化,壮大海洋经济,建设中国东部沿海“海洋经济强区”。鉴于此,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战略应实现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服务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将江苏沿海文化资源的潜在功能充分激发出来,为江苏沿海新一轮大开发、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当前江苏沿海发展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唤醒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

1.在城市文化的内质结构上,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本质特征。建设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经济的认识和利用,从而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江苏沿海文化的精神内涵。

2.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吸纳、汇聚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可供农耕的土地,经商贸易往来于异域或海陆之间,促进了商贸的发展繁荣,也铸就了其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江苏沿海文化体现着重农抑商、重渔抑工的特质,这与市场经济背景、经济全球化格局不相适应。唤醒和激活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让崇商重商、融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普遍追求,让城市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吸纳、汇聚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面向海洋的时代,应该是开放的时代。对海洋开放性的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因子。城市面向海洋开放,城市经济、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反之就容易衰败、落后。江苏沿海面向世界、面向海洋,必然带来开放和发展,在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扩张中,其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性,必将表现得愈加明显,并在融合贯通中成功铸就海洋文化因子。

二、彰显江苏沿海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1.大力彰显、努力打造富有江苏沿海特色和个性的海洋文化。神奇浪漫的西游记文化、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文化、集大成的佛道文化、灿如群星的名人文化等,彰显了富有江苏沿海特色和个性的海洋文化。南通、盐城、连云港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海港城市、盐业基地,使江苏沿海地区成了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之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江苏正在近千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自北向南建设以连云港港为龙头,包括灌河口海港组和中山港的北部港口群;以大丰港为龙头,包括射阳的中部港口群;以南通港为龙头,包括吕四港和洋口港的南部港口群。与此同时,必须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做足海的文章,倡扬海的精神,形成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精神,使江苏沿海开发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

2.创塑鲜明江苏沿海特征的区域形象。将江苏海洋文化中的特色标志,融入江苏沿海城市建设之中,更体现在江苏沿海城市形象之中,使其既有海洋景观、滨海城市标志等标志性建筑,又有码头、港口、渔港等涉海设施,也有附着于城市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艺术。要把江苏沿海山海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使得江苏沿海文化成为包容性较强文化的融合体。比如连云港将山海文化特征与自然景观、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全方位构建连云港城市文化特色,与其山海相拥的生态环境相呼应;南通将江海文化融合到开发建设之中,推进具有江海文化特质的城市功能建设,注重水景和绿色生态开发,充分展示江海文化魅力和美丽南通新城形象;盐城以“海盐和湿地”元素设计城市风格,利用海盐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名副其实的“盐”城,打造沿海湿地旅游胜地。三个城市建筑风格以风格各异的“海洋文化”特质,彰显江苏沿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树立策应国家战略的沿海人文精神

当前,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汇集于江苏沿海,必须认识到精神文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努力发掘和弘扬江苏沿海创业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以此策应国家战略,推动江苏沿海的新一轮发展。

1.彰显开放开拓的精神特质。海洋文化中鲜明的开放性、开拓性特征,应成为国际海滨城市文化的精神特质。要在走向海洋、走向开放的发展实践中,大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吸纳世界海洋文化中有益于使江苏沿海经济走向海外、融入世界的文化因子。让“敢闯敢干、开放开拓”成为连、盐、通三市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品格与不懈追求。

2.锻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海洋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国际的大环境。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增长极,在更高层次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决定了江苏沿海海洋文化建设必须走博大宽厚、多元兼容之路。要在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对接和循环中,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上的多元发展、兼容并蓄思想,投身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大潮中。

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江苏沿海文化的世界品牌

积极融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战略和江苏沿海的功能定位,整合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创新策略,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江苏沿海文化品牌,开展江苏沿海形象海外推广工程。

1.提升江苏沿海文化整体品牌力。当前,江苏沿海三市文化活动与资源较为分散,各市都在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但仍处于各自为战、分散建设的状态,从江苏沿海文化对外开放全局来看,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统筹。因此,要从江苏沿海文化对外开放全局着眼,统筹制定总体规划来指导江苏沿海各市的实践工作,确保沿海三市保持一致的文化对外开放工作方向,提升文化对外开放工作的有效性;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避免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形成文化对外开放合力,塑造出世界知名的江苏沿海文化品牌。比如连云港主打与海洋息息相关的陆桥文化品牌,将陆桥文化特质意识充分展现出来,体现出海洋与陆地结合的重要特征,与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的定位相呼应;南通主打江海文化品牌,推动江海文化创新,丰富南通沿海文化品质和内涵;盐城打造“海盐”与“沿海湿地”并行文化品牌,树立“白”、“绿”相应的盐城形象。

2.凸显江苏沿海城市文化独特魅力。江苏沿海三个城市文化魅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文化。第一,以连云港为代表的山海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山海相拥、富涵魅力的特色城市,既有着鲜明东部沿海特征的地域文化,又有着独特地域风格的城市文化。有据可考的历史文化遗存、颇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积淀、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精神,都与山海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第二,以盐城为代表的“海盐文化”。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令人目不暇接。第三,以南通为代表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已成为南通的城市文化特质,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着力培育发展具有江海特质的文化品牌,抓好江海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生活相结合,不断丰富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和内涵。

3.提升江苏沿海品牌效应。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古典小说成就在明清,而明清小说的成就大多集中在江苏。在闻名中外的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众多古典巨著至少有五部与江苏沿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江苏沿海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母体”之称。江苏沿海三市的名人文化不胜枚举,推出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等,连云港历史文化名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散文家朱自清、陇海铁路主建者沈云霈、实业家许桂林等,盐城历史文化名人明代说书艺人柳敬亭、佛教居士高鹤年、书法家高二适、杰出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理论家、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等等,围绕这一大批江苏沿海历史文化名人录,打造名人品牌;围绕《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等名著打造名著品牌,借助名人、名著品牌效应提升江苏沿海文化品牌实力,提高对外知名度。

五、构建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相匹配的江苏沿海文化产业带

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像英国的文化产业收入与本国汽车工业不相上下;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了农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建筑业等;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正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激烈竞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这些,为江苏沿海文化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现实来看,江苏沿海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较为迟缓,其规模、影响与国际知名海滨城市的目标还不相称。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江苏沿海三市应通力合作,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打造三市一体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江苏沿海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2)以壮大会展业为纽带,进一步提升江苏沿海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盐城“双节”(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暨海盐文化节)的含金量,以双节为载体提升盐城文化产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南通以江海博览会为载体提升南通文化产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影响力;连云港以连博会为载体提升连云港文化产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影响力。(3)打响非遗文化品牌,提升江苏沿海地区文化影响力。加强江苏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造一批江苏沿海特色非遗精品,比如连云港海丝遗迹、黑陶文化,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盐城海盐晒制技艺、东台发绣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做好江苏沿海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积极借助各种载体和契机,不断创新传承方式,通过培养新传承人、创建传承基地、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等手段,对江苏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4)增强江苏沿海文化企业整体实力,扩大文化企业出口规模、提升出口水平,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掌握国际文化话语权的企业集团。(5)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进文化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逐步转型升级,塑造具有江苏沿海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江苏沿海文化传播带动能力。(6)拓宽江苏沿海文化对外贸易范围,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往来,不断优化文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广告、出版、传媒、演出、文艺会展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增加文化对外开放的交流平台布局,形成对江苏沿海文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有效支撑。(7)推动民间文化往来,逐步消除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拓宽文化受众面,扩大文化对外输出消费群体,提升江苏沿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认可度。

六、创塑“一带一路”国际视野下江苏沿海区域文化新形象

江苏沿海文化资源丰富,汇集了历史文化、海洋文化、都市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但尚缺乏对其进行精炼、准确的归纳。为此,建议在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海洋文化为核心,以都市文化为主体,以生态文化为趋势,着重体现江苏沿海开放、和谐、包容和绿色发展的总体特征,精确提炼江苏沿海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打造印象深刻的江苏沿海文化名片,使江苏沿海地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有利于开展江苏沿海形象的对外推介工作。

1.围绕国家四大战略对于江苏沿海的要求和功能定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新策略,开展江苏沿海地区形象海外推广工程。比如按照连云港作为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的定位来设计连云港的示范形象;按照南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定位来设计南通城市形象;按照盐城“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定位来设计盐城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形象。

2.成立由省级层面统筹牵头,江苏沿海各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新闻宣传部门和各文化单位广泛参与的江苏沿海形象海外推广工程工作组,统一规划部署江苏沿海形象宣传工作,分配、指导、协调各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体的具体传播行为与相关活动。整合对外推广内容,根据推广区域和对象,实行差异化宣传推广策略,例如针对中亚地区突出“商贸物流基地”,针对日韩突出“与中亚连接的纽带”等。

3.探寻对外宣传新模式,提高江苏沿海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发挥媒介整合传播效应,综合利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人际传播以及会展事业、博览活动等多种推广方式和工具,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海外媒体合作力度,增强互动与交流,实施整合营销、多渠道传播的对外宣传推广策略,增强江苏沿海形象推广工作的实效性,创塑“一带一路”国际视野下江苏沿海区域“三位一体”的文化新形象。

[1]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R].2009.

[2]郑也夫.城市社会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许思文,王维刚,刘成文.连云港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陈刚.浅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2010(1).

[5]宋金平,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明

猜你喜欢

连云港南通江苏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数读江苏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