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理念与进路

2016-03-17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郭 超

(1.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理念与进路

郭超1,2

(1.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摘要: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既面临严重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身处“微时代”的重要“机遇期”,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细处,一方面要在思想层面上更新观念,树立精微化、分众化、渗透化、生活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层面上探寻进路,通过实施“微教育”,打造“微话语”,利用“微媒体”,优化“微环境”,分别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维度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工作。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要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1]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必须抓好的大事,需要着眼细处,化巨为细,在落细上下工夫。随着 “微时代”的到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又一场“革命”,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深受“微时代”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时代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如何更新理念,探寻进路,解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契机

(一)“微时代”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契机

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微时代”的显著特征,最适当的莫过“微”字。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微”含有“细小”之意,“微”与“细”在语义上具有共通性。在“微时代”,人们过去对“大”、“全”、“稳”的过分推崇,逐渐演化为对“微”、“精”、“小”、“变”的追求,“崇微”、“尚简”成为人们典型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能够改变目标过于笼统、要求过于全面、内容过于冗长、举措过于繁琐等不足,而朝着目标细化、要求适当、内容精炼、措施细密的方向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微时代”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契机

在我国,微博热、微信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博控”、“微信控”、“低头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已经离不开各种“微媒介”和“微产品”,“微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青年大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微生活”使得生活空间趋向微型化,虚拟“朋友圈”的范围不断扩大,“微空间”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新“福地”。与此同时,“微生活”使得“个体的时间也呈现出趋碎片化的态势”[2],大学生习惯在零散的、片段的、短暂的时间间隙中利用“微媒体”阅读、浏览、搜索、沟通、休闲等等。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与大学生形影不离的“微空间”,有助于在时空上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契机

一是信息的广延性传播有利于在拓宽覆盖面的层面上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一经发布,就会以核裂变的方式广泛传播开去,产生“涟漪效应”。借助微媒体,高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面向较大范围的学生群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二是信息的即时性传播有利于在提高时效性的层面上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时代”, 广大“微民”能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随时随地发布正在发生的各类事件,也能通过“刷微博”、“刷微信”及时了解最新的资讯、新闻、动态等等。这种传播方式使得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讲话精神、文件要求、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利用最新涌现出的凡人义举,激励大学生汲取“正能量”,主动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因时而动,因势利导。三是信息的交互性传播有利于在增强针对性的层面上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坦诚沟通中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行为趋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纠结和心理困惑,密切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做到有的放矢。

(四)“微时代”的话语表达方式带来的契机

微博、微信对文字字数有限制,表达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舆论场的“宏大叙事”逐渐被“微小叙事”所取代。从接受习惯来看,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品读“鸿篇巨著”,不太喜欢生硬的、晦涩的、冗繁的理论语言,接地气的微言微语却备受他们青睐。由此看来,“微时代”的话语表达方式符合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在话语表达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用微言大义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用“微故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细微化、通俗化成为可能。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理念

(一)精微化理念

古人云:“道自微而生,德自微而立”。每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在细微实践的长期涵养中形成的,价值观培育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微”字上狠下工夫。在“微”字当头、以“微”制胜的“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需要“尽精微”。要充分发挥微媒体在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发布“微话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微议题”,在广泛讨论、互动交流、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要运用精微、通俗、正面的网帖、段子、流行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之易传、易学、易懂。要通过“微空间”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给予细致关怀,精准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二)分众化理念

“微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媒体的多样性、受众的自主性,使得原先的大众传播逐渐走向分众传播。在“分众化时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多样,倘若不区分对象,不分类施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真正落细。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众教育,根据地域特色、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精确制定培育方案,提出不同目标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分对策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充分体现校情、学情,多挖掘身边事、身边人的教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应该积极探索“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实施分类”[3],切实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应该指导不同院系、班级的学生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针对生活困穷、学习困苦、就业困难、思想困惑、情感困顿等特殊学生群体,更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量身打造价值观教育方案。

(三)渗透化理念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意图是隐蔽的,教育方式是间接的、渗透的,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侧重教育对象的自我体验,往往能够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随着独立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的增强,显性的理论说教和生硬的理论灌输越来越遭到大学生的反感甚至拒斥,加强和改进隐性教育势在必行。“微时代”新媒体具有虚拟性、隐匿性、随意性、互动性等特点,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载体。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微文化”中去,挖掘网络文化资源的教育意蕴,打造一批优秀的“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小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微讨论”中去,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在“点赞”与“吐槽”中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微公益”中去,鼓励大学生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和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活化理念

“教育即生活”,价值观教育只有直面生活、融入生活,才能真正落到细处。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落细价值观教育,强调祖训、家规、家风、家教、民约、习俗对价值观的日常涵养作用,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信条细化到平常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细节中。在“微时代”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网上虚拟世界,又要重视网下现实世界。一方面,要关注网络的热点、焦点问题,择机而为,引导大学生站在正确的价值立场,运用合理的价值标准,在价值评判、甄别、比较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教育大学生模范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觉提高媒介素养,争做文明“微民”。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积微、慎微、防微的良好习惯,乐为“善小”,不为“恶小”,在细微之处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经常反省细枝末节,及时纠正微小不足,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的进路

(一)实施“微教育”,在主体上落细

教育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微时代”的教育洪流中,落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秉承“人人皆为教育之师、处处皆为教育之地、时时皆为教育之时”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微教育”模式。“微教育”目的是要突破传统课堂教育在地点、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克服“一刀切”、“一锅煮”的弊病,利用有利的教育时机,针对教育对象的实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对特定对象施加影响。在教育主体上,高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关工委”成员、退休老教师等都是实施“微教育”的主体力量,“在教学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是他们实施“微教育”的基本路径,教室、办公室、寝室、礼堂、报告厅、图书馆、食堂、运动场都能成为他们实施“微教育”的场所,理论宣讲、报告讲座、深入交流、集体座谈、个别谈话、在线交流、思想关怀、生活服务等是他们实施“微教育”的形式。总之,要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细化到高校每个教职员工身上,充分调动不同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在学习和接受主体上,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要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利益关切、发展需求因类施教。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特殊教育和一般教育统一起来,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对策。

(二)打造“微话语”,在客体上落细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则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它既是教师传授、施教的对象,又是大学生学习、接受的对象。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但是使之被大学生理解、认同、信仰还需要进一步凝练、细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9)做到以理服人,除了要求理论本身必须是彻底的、科学的之外,而且要注意说理的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精心打造语词精炼、语义精辟、语涵丰富的“微话语”,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用“微言”化“大义”,是讲细、讲清、讲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与基本要求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善于发掘、策划、设计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微言微语、网言网语,用“小道理”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用“微故事”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与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有机对接起来,使大学生乐于接纳、易于内化、便于践履。

(三)利用“微媒体”,在介体上落细

在几乎无人不“微”、无时不“微”、无处不“微”的大学校园,“微媒体”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是师生相互联系、彼此沟通的重要中介。基于“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微媒体”的独特优势,打通输送“精神养料”的“毛细血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宛如涓涓细流滋养大学生的心田。要利用微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5]的技术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方式的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要发挥“微媒体”的设置功能,围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相关议题,吸引大学生主动“看过来”,在全校范围内发起广泛讨论,在师生交流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达成共识。要发挥“微媒体”的转发功能,相继讲好“微故事”,接力传递“正能量”,在频频“点赞”中促进朋辈教育、自我教育。要发挥“微媒体”的关注功能,密切跟踪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个性诉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控和引领。为了有效利用“微媒体”,应该建立一支“具有敏锐的媒介信息意识,深谙网络交流技术,深入研究和掌握大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和沟通方式”[6]的专业化队伍,确保“微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学习的需要。

(四)优化“微环境”,在环体上落细

整体而言,“微环境”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有序的,但是由于我国网络道德规范、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广大“微民”的网络理性尚不成熟,“微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是“青山绿水”,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频繁曝光的社会负面现象,泛滥成灾的网络谣言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微空间”,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选择、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P92)为了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必须创设和优化“微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提供的良好的环体条件。首先,要坚持“依法管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对微媒体加强管控,大力整治“微世界”的各种乱象,规范网络言行。其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有担当的“微领袖”,引导舆论走向,弘扬社会正气,唱响价值观的主旋律,激励他们争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思想导师”,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最后,要帮助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合理合法使用微媒体,养成理性思考、慎言慎行的良好习惯,在对媒介信息的认真甄别、对比、分析中提高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善于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76.

[3]戴兆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66-6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6]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6-150.

*收稿日期:2016-03-2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路径研究”(AHSKQ2015D01);2015年度皖南医学院中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KS2015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超(1984-),男,湖南常宁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3-0102-04

The Concept and Approac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GUO Chao1,2

(1.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annanMedicalCollege,Wuhu241002,China;2.SchoolofMarx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1,China)

Abstract:In the “micro era”,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scrup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is not only fac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but also faced with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aking the “micro era”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scrup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entails two strategies: on one hand, renewing ideas in the ideological level, establishing subtle, defining, permeating and everyday ideas; On the other hand, exploring solutions in practice through implementing “micro education”, creating “micro discourses”, using “micro media”, and optimizing “micro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scrup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should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from the respects of subjects, objects, medium,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micro er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rry out with scrup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猜你喜欢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