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州志》中的茶诗及其广告意识

2016-03-17张岳林张晓乐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张岳林,张晓乐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六安州志》中的茶诗及其广告意识

张岳林,张晓乐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同治十一年编纂的《六安州志》“艺文志”收录了数十首茶诗、茶词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即介绍、宣传六安茶,写出了六安茶的色、品、味、形;同时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手法巧妙,文化意蕴浓厚。《六安州志》如此编纂意图明确,即具有突出精品意识的宣传目的,达到古代社会广而告之的效果。

关键词:茶诗;六安州志;精品意识;广告意识

同治十一年编纂的《六安州志》(论文以此为讨论的基础)卷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艺文”部收录了不少茶诗,及与茶相关的作品,成为其“艺文”收录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计直接写茶的诗、词25首(组诗按单篇计算则有近50首)、赋一篇,传一篇,说一篇,以及其他相关作品若干。如此收录茶类作品,当然体现了编撰者对茶诗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编撰者的编撰意图和独到的眼光。作为六安地区重要经济作物,茶及茶文化已成为六安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六安大力宣传绿色文化时,其实《六安州志》早已为之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六安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齐云茶绿净古道

《六安州志》卷十二“货属”部曰:“茶,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隶寿春,故也。一名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俱贡,县户采办自者例仍汇州总进。”[1](P355)这条材料交待了六安茶的产地、名称、入贡的时间和入贡的方式等等。由此可见六安茶在明代声名远播的情况。这些是六安茶在当时能引起文人墨客关注的前提。《六安州志》收录这些作品,正说明编纂者的文学眼光。

品读之下,《六安州志》收录这些作品,明显具有突出六安茶形象的用心。如众多作品都突出了六安茶的“绿”。如“纤芽出土春雷动”(李士实《六茗联句》)[1](P1766),“阅百年以延寿,贯四序而柔嘉”(潘子嘉《茶赋》)[1](P1756),“湿透红襦容易曝,放开绿叶已嫌迟”(关世恩《采茶词》)[1](P1822),“露蕊纤纤才吐碧,即妨叶老采须忙”(王毗翁《焙茶》)[1](P1998)等等,“纤芽”“柔嘉”不仅柔嫩,其青翠欲滴的色彩,令人读来满卷绿色,春意盎然。

与“绿”相连的是“清”。如“会坤灵之清淑,感岁纬之真华”,“是以气挹芝兰之清茀,味加橄榄之馀佳”(潘子嘉《茶赋》)[1](P1756);“又与之性,为清、为香、为甘”(卷五十一徐爌《茶居士传》)[1](P1687);“清芬肯教俗先尝”(黄俞《试茶》)[1](P1786)等等。六安茶清新爽口,令人神清气爽,是绿茶中的上品。明代闻龙在《茶笺》[2](P415-719)中认为六安茶可以入药,这虽然是对隋以前旧说的回应,但对于宣传六安茶仍是有意义的。这些显然是诗人关注的重点,显现出诗人与茶的精神关联。

再就是“香”。六安茶清香微甜,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细品使人回味无穷。对此诗人们心领神会。“六丁帝遗护新香,不与凡夫浣俗肠”(潘世美《云雾茶》)[1](P1768),“炉热沸香茗,檐开晒梵书”(闻肇祥《浮居寺》)[1](P1782),“独向兰尖梅蕊前,天香特许渠孤赏”(黄晓《涂茶歌》)[1](P1782),“碧玉烹时飞雪色,素涛沸处起兰香”(黄俞《试茶》)[1](P1786),“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王毗翁《焙茶》)[1](P1998),“碧云不逐清风断,香气馡馡几度回”(姚武英《煮茶》)[1](P1765)等等,这些诗句写出了香漫山野,香溢屋宇,香满“一县”的情境,读来满卷茶香,令人心醉。

至于“形”也是不得不提的。今六安茶名瓜片,正因其形。从《六安州志》记载,当时茶农有意识培育精品,采茶分谷雨前后,雨前为尊。雨前采刚出的新芽,且正好是成对的,其状如雀舌,故名雀舌。类似雀芽、月圑、龙团等皆是。黄俞曰;“生成雀舌和云翦,制就龙鳞趁月藏”[1](P1786),正抓住了六安茶的这一形体特点。而这一命名的妙处在于,不仅写出了六安茶的生动形象的形状,且雀舌还含有动态暗示,仿佛能传达雀儿在早春的鸣叫之声。故视其状,实有形声俱佳之妙。

当然,其中的多数作品是把茶品与人品联系起来写的。由六安茶的本色特点,写出人格境界。如姚武英《煮茶》[1](P1765):

早起山童扫雪皑,瓦瓶煨沸仗炉灰。月团荡漾金瓯舞,雀舌轻盈玉盏开。风味陶公今想见,仙灵卢老又重来。碧云不逐清风断,香气馡馡几度回。

诗写山中煮茶待客,茶香四溢,连陶渊明、卢仝都忍不住前来。诗人以此写自己独居深山,伴茶隐居的逍遥生活。黄钺《寄怀赓飏书院同学诸人》则写出了“茶熟诗成独卷帘”[1](P1796)的读书吟诗生活。甚至饮茶还能见出禅心。如闻肇祥《浮居寺》:“不惹纤埃近,居然是浄居。葛藤依树老,菜甲布畦疏。炉热沸香茗,檐开矖梵书。佛身金剥落,转似现真如。”[1](P1782)嗅着茶香读梵书,竟可“现真如”,达到超脱之境。

综合起来看,《六安州志》中的茶诗等等作品,紧紧围绕六安绿茶做文章,写出了六安茶的特点,更写出了六安茶之品、之韵、之神。而这有意无意为六安茶做了有力的宣传。六安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名扬四海,甚至成为贡品,这不是偶然的。唐代陆羽《茶经七茶之事》中记述:“《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4](P41-67)而文士们的生花妙笔,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妙笔巧构塑风神

这些茶诗、茶词等等作品,在形式与艺术上也别有特色。一是形式多样,有诗、有词,还有赋、说、传、文等等。其中徐爌的《茶居士传》很值得一说。此传以小说形式,塑造了“其在六安一支最著,为大宗”[1](P1687)的茶居士的形象。茶居士显然具世外高人的淡然、超脱之气,和待人坦诚的谦和胸怀。作者还虚构了其小女“雨前”入宫得宠的故事,其“雨前”形象清新、娇羞、活泼,达到传神之境。此作其实是用寓言故事形式写出了六安茶的茶史。潘子嘉的《茶赋》则从“其采也”“其制也”“其烹也”“其品也”“其候也”“其庋也”六个阶段写出了六安茶的采摘、制作、收藏过程。作者还把六安茶的功效夸张到极致:“若乃华胥呈治,黄梁试术;目既开而重瞑,神终倦而忘复;气萧索以心昏,魂飘杨而体出;引吾茶而一酌,则沉酣自释,宿酲为退。恶逆载降,哕唋尽废。刘伶忘五斗之思,阮籍回百朝之醉。”[1](P1757)此茶仿佛有疗疾、忘忧的神效了。关世恩《采茶词》(七言绝句十五首)则以组诗的形成描绘了采茶女采茶的整个过程,写景入画,人物神态毕现,心理活动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抛却春花簇簇红,全家忙向白云中,小姑寻到岭前去,浅步山腰又几弓。”[1](P1822)景色亮丽,生活气息浓厚,“小姑”“浅步山腰又几弓”的鲜活形象活泼可爱,别有意趣。“红裙小队唱喁于,摘到山南第几株。此外别无香草思,泽中空自长糜芜。”[1](P1822)则写采茶女的歌声“喁于”,把劳动的欢欣与情思的萌动联系起来,写出采茶女的青春与爱情。在此,春茶代替了相思草,富有民歌的特有韵味。

二是属对工巧,比喻新奇。如“月团荡漾金瓯舞,雀舌轻盈玉盏开。”[1](P1765)这里“月团”对“雀舌”,“ 金瓯”对“玉盏”,茶名相配,词性切合,声律和谐,比喻形象新颖。再如《六茗联句》也别具一格。

七盌清风自六安(李东阳),每随佳兴入诗坛(萧显)。

纤芽出土春雷动(李士实),活火当炉夜雪残(李东阳)。

陆羽旧经遗上品(萧显),高阳醉客避清欢(李士实)。

何时一酌中?水(李士实),重试君谟小凤围(萧显)[1](P1766)。

此诗由三人联句,配合成诗,却天衣无缝。“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一联,人名相对,“遗上品”与“避清欢”妙合,巧妙点出六安茶的与众不同。其用语巧妙、对仗工整尤令人瞩目。而李东阳、李士实、萧显都是明代著名文人,其中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代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前七子”中著名人物,有《李东阳集》[4]。他与六安颇多联系,写有《刘君祠堂记》,对六安知州刘鉴评价很高。他参与联句,对六安茶大加赞誉,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精品佳名传天下

《六安州志》中的茶诗、茶词等作品具有突出的精品意识和广告意识,这是很有意味的。前述“雀舌”“雀芽”“雨前”等等皆是。余白《癖茶行》说:“乌梅尖产梅花茗,仙人冲出仙人茶。”并自注“霍山茶以此二处产者为最”[1](P1998),这便显现出明显的精品意识。诗人抓住特定地名与茶名,将之巧妙关合,并加以渲染,突出了六安茶的超凡出尘之性格,很好地宣传了六安茶的精品形象。检视《六安州志》中的全部写茶的作品,其中提到这些精品茶的约占一半,可见其精品意识是很突出的。事实上,正因这些作品反复强调,才使六安茶的名声传播久远,以致明代成为贡品。前引《六茗联句》中李东阳、李士实等明代著名文士参与联句,本身即说明六安茶声名传播之远,影响之大。徐爌《茶居士传》虚构“雨前”少女形象,同样起到确立精品的作用。而在古代,确立精品,宣传精品形象,正是广而告之的有效手段。同时,茶诗、茶词、茶赋、茶传等等作品,以其易读、易记、易感人等等特点,又是古代最易传播的形式。再言之,《六安州志》集中收录茶诗、茶词等等作品,本身也具有突出茶形象的效果,其大量、集中地对六安茶的吟唱、讲说,客观上起到了树立精品,广而告之的作用。因此,《六安州志》对茶的大力宣传,不仅塑造了六安茶的形象,而且对六安茶走向全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反过来说,茶诗茶词等等作品,又成为《六安州志》“艺文”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构成六安地方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清)吴康霖.六安州志(同治十一年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明)陶珽.说郛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沈冬梅.茶经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周宾,钱振民.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

*收稿日期:2016-03-22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4D114)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3-0017-03

作者简介:张岳林(1962-),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张晓乐(1993-),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014级学生。

Tea Poetry inRecordsofLu’anand Advertising Awareness

ZHANG Yuelin, ZHANG Xiaole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bstract:Over ten poems, collected in the Records of Lu’an compiled in 1872, highlight color, taste, flavor, and shape of Lu’an tea in various literary forms,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skillful promotion of Lu’an tea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aim of Records of Lu’an shows the focus on quality products to promote publicit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form of advertisements in ancient times.

Key words:tea poetry; Records of Lu’an; focus on quality; advertising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