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大别山地区民间传说的数字艺术化传承

2016-03-17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李 倩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大数据背景下大别山地区民间传说的数字艺术化传承

李倩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进入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以农耕文化为母体的中国民间传说失去了与现代社会联系的途径,丧失了传承及发展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缔结民间传说与现代社会的再联系,从而传承和实现民间文化的现当代价值,打造大别山特色文化产业区,辐射形成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民间传说;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大别山地区

一、当代传承困境

(一)文字苍白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每天在电脑前、手机前我们情愿或者不情愿的接受信息终端推送给我们的晨报简讯、语音杂志、新闻视频等等,这些信息以文字、语音、影音图像等形式翻着花样地呈现给用户。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便利,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全人类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与融合的时代。试问身处如此环境,还有多少人会静静坐下听老人们讲述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单纯以文字为载体传播的民间传说对比于当今影音图像等形式过于苍白,故而失去了对新一代传承人的吸引力。

(二)乡音未改

吟一段庐剧,吼几声秦腔。不乏乡音的魅力,但也阻隔了交流。民间传说是特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与当地历史事件、人物或地方风物密切相关的传奇故事。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使用的语言以地方话为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很方便,但地方乡音的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例如,大别山地区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单以文字音频传播大别山地区民间传说只换得曲高和寡。

(三)社会功能弱化

民间传说反映当地劳动人民在特定时期的思想愿望,具有其社会形态内部的功能。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要文化环境[1](P31-33)。民间传说曾经是农耕社会人类的重要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满足着人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进入现代社会,在信息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正向新型的工业化社会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变。民间传说在大数据与全球化的冲击下遭遇了巨大的“土壤流失”其社会功能有部分弱化了。另外,西方文化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强势的外来文化会被一些人视为时尚,时尚久而久之会改变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所有的文化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不断地调适自身来适应不断改变着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不息。所以民间传说在当代的传承,需要重新建立与当下生活的联系,重新发挥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发掘传承新方式。

二、现代传承桥梁重构建

数字艺术,是连接民间传说与当下生活和现代传媒的一座桥。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分析、编辑等应用,最终得到的升级作品。狭义上看,数字艺术的核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先锋艺术,它的关键词是交互性、影像装置、虚拟现实等[2](P28-30)。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缔结民间传说与现代社会的再联系。第一,数字艺术具有全媒体传播能力。比如现代数字艺术通过电视、影院、网络、手机终端覆盖全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民间传说经过艺术转化之后以数字艺术作品为载体进入各种形式的现代传媒,从而通过现代传媒强大的传播能力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第二,数字艺术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此群体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第三,丰富的民间传说资源是数字艺术创作强大的资源库。数字艺术题材的广泛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民间传说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类型或题材。第四,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更贴合民间传说的艺术特色,例如,泥人偶动画、剪纸艺术动画、农民画、折纸动画等等。第五,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字艺术视觉图像语言,让语言的意义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直观、明朗,从而超越了普通文字语言的叙述功能。即民间传说数字艺术化有利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第六,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视角,作为文化资源的民间传说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考察动漫发展史,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其初期动漫作品的创意均来源于民间传统文化[3](P16-19)。

三、地域特色数字艺术传承新表现

大别山地区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主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当地风俗文化融合了当地农耕文化、徽州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大别山地区文化特色。大别山地区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文化社区传统的观念、结构、形象、内容和语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营养,充实地方文化艺术研究,让传统绽放新容,利于安徽省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大别山地区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数字艺术化创作,应考虑以下内容:

(一)创作题材本土化

民间传说故事的叙事文本对民间故事的数字艺术化新生也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汲取古老的叙事文本中的精华,创作数字图像、数字影像作品。在大别山地区有很多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广为传诵的红色革命故事“六万晴霞”、浪漫的神话爱情故事“大别山与剐水传说”[4](P21-22)。反应地方风土人情的皖西古镇“毛坦厂镇”、三华里明清汤池老街、大别山古民居的典型代表“苏家埠”“正阳关”等等。数字艺术除了借鉴吸收民间传说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创新。

(二)图形图像民间化

图形纹案再创作,不应太过现代时尚感,应以质朴的形式表现生产劳动。民间艺术的产生是自发的,源自生活的需要,表现形式质朴,所以民间艺术图案总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比如剪纸窗花的内容多是源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景,经提炼概括性的以红纸镂空的形式呈现在窗户上。色彩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才能在艺术的大千世界中独树一帜,对大别山民间传说的图式化再创作,表现形式应多参照当地现有的民俗图形作品。可以借鉴皖西地区的一些特色民间工艺作品,比如皖西竹雕、六安翁墩乡和霍邱县的剪纸。吸取借鉴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提取民间艺术的色彩进行配色分析,通过色彩的组合将其应用到数字艺术图像画面上。在组合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色彩平衡、色彩比例、色彩节奏、色彩呼应以及色彩重点。

(三)声乐表现乡土化

在大别山地区有许多优美的民间小调,或是与生产劳动相关,或是与风物人情相通。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唱遍了全国各地,还有金寨小调“十段锦”、大别山民歌“倒七戏”、霍山“锣鼓棚子”、寿州锣鼓[5](P32-35)。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是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这些民间小调蕴含着大别山地区的特色,在创作数字艺术作品中的听觉元素时应充分借鉴这些优秀的民俗资源。

四、民间传说数字艺术化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民间传说故事情节离奇神秘,体现着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例如,大别山传说版本之一,王子为爱情,挺身化为山脉,分开天与地,将大爱撒向人间。而龙女因爱化身剐水与爱人长相依,圆满了爱情。传说故事体现了崇高的壮美之感。让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获得美的享受,放松心情,陶冶情怀。

(二)寓教于乐

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是一种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蕴含了许多哲理、生产生活知识,它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传说往往是积极向上的,提倡真、善、美。传说故事往往教我们勇敢、奉献、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命。将其以数字艺术作品呈现,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经验知识和教化人性。

(三)传承与保护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看出劳动人民在特定时期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美学观念等,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的资料[6]。并且,民间传说还包含丰富的民众生活习俗资料,可以了解民间生活的生活方式,对于缺乏文字记载历史,它还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可更为立体、多方面的认识当地的风物民俗。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民间传说故事以影像、声乐、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等多种形式传承下去,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四)发展文化产业

其一,完善区域民族文化。以大别山传说为蓝本,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以大别山自然景观、或人文文化为背景,进行再创作,以数字艺术形式表现,使民间传说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从而树立起大别山更加丰满立体的艺术形象,完善区域民族文化,提升大别山的知名度。

其二,结合民俗旅游,发展文化产业。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完美结合,才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把大别山地区的传说与大别山的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如利用现代数字艺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声光电的形式将动人的传说故事呈现给游人,从而给游人们增添游趣,也加深他们对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印象和兴趣,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民俗场景,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皖西大别山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民间传说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史料,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更加贴切、鲜活的呈现文化,全面调动人类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将抽象化的民间传说具象化为数字艺术作品,以图像、影像、三维虚拟影像的形式对民间传说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让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重焕光华,实现民间文化的现当代价值,打造大别山特色文化产业区,辐射形成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韦其麟.壮族民间文学概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郑湛,朱国宾.数字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张晓明,王家新.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孔凡仲,哈尔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8.

[5]伍箴胜.皖西风物志[M].安徽:六安地区行署文化局,1988.

[6]王纯.浅谈文字语言图示化设计[J].金田,2012(6):23-24.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262)阶段成果;教研项目(2015yjzlgc03)。

作者简介:李倩(1984-),女,湖南郴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俗艺术相关。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3-0024-03

Digital Art Heritage of Folk Legend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rea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

LI Qian

(AnhuiUniversity,Hefei230011,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due to informatization, digi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Chinese folklore originated from farming culture has lost contact with modern society and the ability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big data era,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folk culture can be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reconnection between folk legends and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digital art works to create Dabie Mountains cultural industry zone and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regional features of Anhui Province in surrounding areas.

Key words:folklore; digital art; big data; Dabie Mountains Area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皮影定格动画研究与实践
刍议虚拟现实时代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工具
数字艺术在云南景颇织锦工艺传承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数字艺术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方向细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