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势”探析

2016-03-16胡弼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效力学校教育

胡弼成,邓 杰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教育势”探析

胡弼成,邓杰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教育势是教育领域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并呈现出的内部潜能和相互作用的总和。它是教育深入人心且感化人的一种力量,是经由教育过程和活动所蓄积的潜能和效力的统一体。教育势包括外在信息势和内在情感势。教育势具有客观性、内隐性、层次性、持续性等特征,并按照差别联系原理、激发认同原理、动态生成原理和伺机突破原理运行。认识和遵循教育势的有关原理和规则,才能营造教育大势,建设教育强国,乃至成就绵延万世、广开太平的文化软实力。

教育;教育势;教育管理;造势

一、“势”及“教育势”的提出

“势”在《辞源》里解释为“权力、威力”,“形势、趋势”,也解释成“态势、姿态”[1]。《辞海》将其诠释为“冲发或冲击的力”、“权力”、“情势”、“姿势”或“亦称位”[2]。为了对这个字有较深入的认识,我们从文化学来展开分析。“势”最早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直觉的一个概念。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使用它,觉得它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但又无法准确地界定它。一方面,“势”可出现在相关词语后面,通常表示静态或稳恒行进的事物的演变趋向,具体如局势、形势、姿势、涨势、跌势、趋势等;另一方面,“势”又指某种作用力或影响力,如权势、地势、山势、势力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势”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涵义。如在物理学中,有了真空势、量子势和超量子势,在化学中也出现了化学势等。真空势助推宇宙的暴涨而衍生了世界万物,量子势是“一切量子效应的唯一缘由”[3]。在热力学中,势是推动能量传递的作用力,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能量传递作用的强度。“势”确实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着迷的字。它反映出某种功效,散发着某种能量,成就着某类事物。势总能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将直觉反映成人们偏爱的典范[4]。

从字的构成来看,将“势”字上下拆分开,得到“执”和“力”两字。也就是说,在“力”的“执”行支撑下就产生了“势”。因此,“势”不仅与大自然相关,而且与“人力”、“人为”、“行动”有关,是在人的行动下所产生的影响力、实力、效力和文化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势”的理念逐渐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出现了营销势、金融势、经济势等。近年来,势理论开始逐步被应用到营销学、金融学、经济学等领域:做营销就是造势,造势就是做品牌,势是营销之魂;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不断降低本国金融势,促进外国货币资金流入本国;改革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自身经济势,促使本国商品和服务走出去。营销势、金融势、经济势理论的提出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各自领域的完善和发展,也为势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学校需要品牌推广,教育需要得到更大发展。无论是初等、中等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教育质量总体有待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大量本土人才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而流失海外。从势角度来讲,教育内部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和感化力,会导致教育越来越失去竞争力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缺少了优势和特色,就缺乏了她本应有的发展潜力和动因。因此,从教育势的角度来思考、分析目前教育中的问题,提出改革和完善教育及教育管理的思路、政策,实乃必要。

首先,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为“教育势”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契机。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希望扩大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管理权,使各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能根据自身存在的各种差异,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更高效的教育保障机制,提供更完善的教育服务。这就为教育改革、为“教育势”的研究和运用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机遇。

其次,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势”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和试验的园地。素质教育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教育改革也已实施了很多年。然而,教育改革却仍未见明显成效:课堂教学填鸭式、形式化严重,学生参与度低,“应试教育”仍是束缚广大学生的指挥棒;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素质参差不齐,每年仍有大批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教育改革效力低下,教育认同度依旧在低水平线徘徊,国内教育弱势发展未见明显改观。这些改革及实践亟须理论的指导,而“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使传统教育误导凸现,受教育者的风险增加[6]。教育学理论的逻辑影响到教育活动的逻辑,教育管理行政化、形式化、低效化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教育在社会的声讨中步履维艰。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加以指导。势科学理论融入教育学科,可以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创新课程及专业设置、优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和教职工的参与和认可,都是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的问题。实际上,“教育势”的研究能极大地丰富和创新教育理论,有效地弥补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

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势”理论的提出和成熟奠定了环境基础。市场经济特有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消费机制、淘汰机制等逐渐引入教育,教育经济、教育风险、教育产业等进一步明确和凸显。教育进入市场加剧了学生间、学校间、地区教育间、国家教育间的竞争,原有的教育平衡被打破,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使个体受教育风险剧增,学校集团化的发展模式使学校的两极分化严重,教育国际化的产业模式使国家教育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中国的教育学有着久远的过去,却只有着短暂的历史,尊严来自于实力,教育要赢得尊严,就必须真切地关注真实的问题。”[7]怎样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真实问题?怎样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不至淘汰?怎样提高学校在区域竞争中的发展力而不至落后?怎样提高一国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而不至边缘化?这些都需要从全球大系统的视角,从教育自然而然发生的复杂机理层面来认真分析和对待。教育势因应了这一挑战,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供理论参考。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签,那么“教育势”就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所学校教育的第一标签,正如一提到国家政治大多数人会想起民主与权利,一提到新加坡大多数人会想起政府的高效廉洁,一提到美国人们会首先想起其超级大国的标签一样。基于信息社会下教育效力的一种直觉典范,“教育势”先验地区分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学校的教育,本能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和判断,榜样地引领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总之,“教育势”的研究及其运用有助于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效力,有助于加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教育势的内涵与构成

综合有关研究,我们发现“势”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差别形成势。有差别才有势,差别是“势”存在的前提。有差别才会产生影响力,才会对比形成势,差别越大影响力越大,势就越大。山势、地势物理落差越大,势就越大;涨势、跌势、走势变化落差越大,势就越大;局势、形势、权势信息或资源落差越大,势就越大。同样,物理学电场中某点与无限远点间场差越大,电势越大;热力学中,当系统与外界能量差越大时,推动力越大,势就越大。二是联系构成势。仅有差别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作用,联系越紧,作用机制越强,势就越大越强。一方面,没有联系不能形成影响或者变化,就无所谓“势”的存在;另一方面,联系不紧密或者不稳定,割裂状态下,势就越小越弱。所以,“差别中的联系”或“联系中的差别”就是势的本质:没有差别不能形成势,毫不相干的差别没有联系也不能形成势;差别越大,联系越紧,势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势的衍生,人文科学的“势”要作用于极具社会性的个体和群体,还必须渗入人心,激发人的情感,引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出:教育势即教育领域中的客观存在,是教育领域中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并呈现出内部潜能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教育过程和活动所蓄积的潜能和效力的统一体。这里,教育领域中的不同事物包括教育系统内能相互影响的各类主体事物,主要指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等。对教育势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教育系统内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通过事物间的差别和联系并渗入到人的内心)来揭示其相互影响因素及运行规律,以警醒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避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行为。

教育势从构成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外在信息势与内在情感势。外在信息势由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管理组成的社会环境及校园环境等多方面环境因素予以支撑。其一,教育政治支撑是教育势蓄积和勃发的方向。教育目的与政策的制定、教育组织与决策的设计和执行、教育民主与国际化的开放及其程度,无不影响着教育内外各因素间关系的实现,影响着教育势可能和可以发挥的空间。其二,教育经济是教育势能量作用得以发挥的支持基础。教育内部潜能的挖掘,教育效力的实现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撑。此外,市场经济下教育经济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渗入,教育人力资本的突出,教育规模与经济的追求,可以说教育经济越强大,教育经费越多,教育势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其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文化本身就是教育所要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要素,也就成为了教育的外在信息势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教育文化知识、文化氛围及文化消费的模式与状态等作为一种外在信息能量,深深地影响着受教育者文化接受、传承的可能与限度,通过其持久的穿透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及其素质,影响着教育内部潜能和效力的实现,作为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文化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强势的造就必须以强大的教育文化力为根本,需要培植独特而又强大的文化信息势。其四,外在信息势的运行需要经由高效的教育管理来保障。在管理越来越起决定作用的信息时代,教育管理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因素间的协作互动、教育力量的有效掌控,都需要管理者把握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势能,提高教育效力,提升教育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其五,教育环境是一个层次多元的复杂系统,既包括校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学校内部的校园环境。教育的校园环境是由学校的校园、校园文化、校风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作为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环境,校园的导向、陶冶、规范、激励等功能共同构成了其所特有的隐性教育功能,让每堵墙都能“说话”,让每阵“风”都能醒人,让每股“情”都能怡人——这种种外在的刺激汇成了一股无声而又强大的信息流,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催人奋进,陶人情操。这样,外在信息强势也由此积聚。

外在信息势要影响于人,还需激发人的情愫,调发出人的主动性,也即发动人的内在情感势。教育是一种育人的活动,学校教育要发挥育人的功效,必须作用于人、影响于人,必须通过人的内在情感的调动而发挥功力。一个对外界信息无动于衷的学生,一个对教育成效得过且过的学校,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持续关怀、没有爱的民族,是不大可能有多大作为的;相反,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一个追求进步的学校,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担当的民族,必定是有希望有成就的——这就是教育的内在情感势。它是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内在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激励下而生,能将外在的信息势主动地接纳、吸收及至内化为内在潜能。它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人们对当前教育和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怀、一种能力、一种素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就不难想象,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精神力量异常强大民族的原因了。阅读不仅使人获得了信息,培养了思维,增长了智慧,而且“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财自才来”,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国家强大的“影响力经济”,这样的公民也才能成就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因此,学生乃至全体国民对学习的内在情感势,形成强大的教育意识流,才能促成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强势。

那么,教育势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怎样来认识和把握它?首先,教育势从微观来讲形成于师生,从宏观来讲就是学校,再扩展一点就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教育系统。师生既是教育主体和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自然也是教育势的源头。学校与师生的关系息息相关,学校的发展有赖于师生的发展,学校主要通过教师施加影响给学生,学生的发展又主要依靠学校及其教师。而师生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区教育这个大环境系统,国家教育系统的发展根源于它的师生(尤其是学生)和学校发展。因此,师生、学校和国家教育系统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教育势的构成和形成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其次,根据前面对势的描述,势是效力隐藏在事物中的一种“直觉”,它总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将直觉反映成人们偏爱的典范。教育势的运行机制是事物间的差别和联系,并通过人的情感而起作用。由此对教育势可衍生出如下理解:其一,它是教育领域中的存在,是教育效力呈现出来的一种直观。其二,这种势是可以操作的,它主要通过管理来调节教育要素间的差别和联系,激发人的情感得以强化或削弱。也就是说,教育管理可以强化或削弱这种势。因此,师生通过自我调节对学习对象施加影响,可以提高教学效力;学校通过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强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能;国家及教育部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宏观调控,可以提高教育效益。再次,研究教育势有什么意义?教育势的研究能够揭示教育内部的运行规律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的固有关系。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当前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科学性,提升学校影响力;有助于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系统协调性和教育科学管理,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我国教育的强势发展。

“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以使这种价值观为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教育实乃文化软实力之源头。”[8]教育势直观地体现为一个国家及地区教育乃至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教育势实乃国力强盛之基元。国家的兴旺发达在于人才,一方面,教育势直观地体现着教育效力,影响并反映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才流动的原因和动力。纵观世界各国,访学人员最多之时,人才聚集最旺之地,经济文化发展最繁荣之际,其教育无不具有大势,其国力无不具有强势。教育真正的力是其感化力,教育势以其特有的感化力和凝聚力,自觉地指引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它以一种根植方式深扎于人们的心灵,以一种有别于政策制度的柔性方式确保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擎起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三、教育势的特征及运行原理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9]事实上,水流湍急的地方,位置高低差别大,流体间的压力大接触紧密,以至能冲走坚硬的石头。比之急水拥有更巨大能量的教育势,又有什么特征呢?

教育势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首先表现在势的运行是客观的,教育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要素间的联系是教育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能被臆造也不能被消灭。学生的发展具有时序性[10],师生构成教学的“一体两面”[11],因此,学生不能“揠苗助长”,学校不能用多媒体电子媒介代替教师、只添硬件不注重“软件”建设,教育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这种客观性表现在势的运行规则——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本身是客观的。这条规则无视人的存在,时时刻刻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现代社会越来越信息化,学科在细化,知识爆炸式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高速公路在带给人们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的同时,将使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掌握信息和发挥潜能不一样的人和群体,必将差别越来越大——学生是这样,学校是这样,一个国家的教育也是这样。这就解释了经过学校教育后优秀学生与平庸学生差距不减反增,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教育与传统国家的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而学生之间、学校及地区教育之间差别越大,教育协调管理就越有必要,彼此之间的关联就需要强化。可见,教育势是教育领域中的客观存在。只有承认教育势的客观性,我们才能以科学、合理的态度看待周围的教育现象,才能以理性的眼光去找寻教育联系、利用运行规则,去强化关联和扩大差别,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势具有内隐性。教育势形成于教育过程、活动及其结果中,它以一种隐匿的方式对人们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学习过程、教学及科研活动、学校政策制定、教育及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环境等,共同形成了人们对该教育的效力观。个人、学校、国家不同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效,形成了人们对该人、该校、该国教育的不同的效力观,即形成了人们眼中成型了的教育势。这种教育势潜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并对人们的教育判断、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产生影响。正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强化了民众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认可一样,这种对美国名校的认可影响了人们对美国高等教育整体效力的直觉判断。于是,合作办学热、出美访学热、留学美国热渐成势头,以至于一提到发展高等教育,人们就自然而然会想到美国。教育势的内隐性告诉我们,势的形成蕴含于教育过程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抓住教育势的内隐特征,要善于发现教育过程的蛛丝马迹和单项教育活动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在过程和活动中造势,形成内在的教育合力。

教育势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首先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层面形成不同层次的教育势:个体层面是一级教育势,学校层面构成一级教育势,国家和地区层面又是另外一级教育势;而且,不同层面的主体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势。其次,这种层次性还表现在相同层面的主体也存在不同层次的教育势。教育资源的差异、教育管理的差别、教育政策的影响等因素会造成不同个体及群体间教育势的层级差别。比如按照办学体制的不同,我国学校有公办和民办之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类型自然形成两类不同的教育势。再以高等学校为例,按学校影响力,我国高校层级有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校等级别。这种区分相应地概括了人们对高校的效力观,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势。在区域之间这种教育势的层次性就更加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协调造成了教育的不协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教育落差明显,教育势层级分化客观存在。几年前考研分数线按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线,便是人们心目中“教育势直观”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和教育势的层次性的例证。

教育势是一个持续形成的过程。教育效力的形成是长期的持续的教育活动的结果,整体的效力观一经形成便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发展的渐进和求导过程。如果科学是对自然的求导,沟通是对组织的求导,教育就是对思维的求导。在思维过程中构建巨大的知识“差别”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思维产生张力,建立思维过程中的信息强势,推动思维的有序、相变和分岔,产生创新[12]。教育的可导性要求受教育者逻辑思维的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性,最终形成个体的学习效力。教育政策的连续性、管理制度的连续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是稳定的教育势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连续性一旦割裂,教育的效力也就中断或不复存在,教育势便不能定型和发展。教育和管理一样,是有关人才和组织成长的问题,人才培养和组织成长是一个漫长的“百年树人”过程,学校文化也是长期培育而逐渐积淀形成的。教育势作为教育文化的核心,一经形成,便对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产生持续的作用。它引导着个体长时间地朝着自己所偏爱的效力观转变,推动着学校按照选定的效力观进行长效地管理,主导着一段时期社会对当前教育的根本判断和态度。也就是说,教育势一旦内化为人们对教育效益的根本影响尺度,形成人们的直觉典范,便能持续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同时,教育势的运行遵循如下原理:

首先是差别联系原理。即教育势遵循“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规则。在信息社会中,教育领域内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及国家教育间的扩大化的差别,催生了比以往更需要加强联系和协调的必要。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单枪匹马的学习、教学、科研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分工合作、团队协作、区域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教育发展主流;而越来越开放和自由的经济社会,必将促使信息和能力各异的学生、学校和国家教育在加速的合作与竞争中拉大差距,扩大差别。

其次是激发认同原理。教育势是人们对教育效力的一种直觉典范,势的形成和作用,终究需要人的参与,其意义也形成于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育势的运行除了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外,还需要激发人的情感,催生人的认同,调动人的主体性。从个体层面来说,教育效力的形成需要调动个人情感,不同的人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衍生出差异巨大的对不同领域的留意和关注程度,于细节中将差别巨大的事物紧密联系,能形成巨大的教育效力。所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学得特别用功、特别好,教师会对自己所中意的课程精益求精,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兢兢业业。从群体层面来说,教育效力只有得到群体的认同,只有成为群体的直觉典范,才能形成大势。当人们对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教育形成了认同,当群体的教育情感得到激励,当人们的教育归属感乃至对教育的爱得到激发,就会萌生出无形的教育情感势,指引着人们的教育判断和教育行为。

再次是动态生成原理。教育势生成于动态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的动态运行和发展决定了教育势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教育活动中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之间相互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需要产生动力,动力影响结果,结果又影响需要,教育效力便在教育活动诸要素间的关联和互动中循环往复、动态地生成、动态地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势的动态发展通过各级教育管理得以实现。而且,作为教育效力呈现出的一种直觉典范,它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由于人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导致其必然存在动态的变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势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教育势不是静态的,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势的动态性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行为、不同对象中呈现出教育与学习的巨大反差,它是可以操作、可以调节、可以加强和削弱的。“势在人为”,这就需要按照势的差别和联系运行规则,调节教育活动各要素间的关联和互动,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效力,动态地把握人的情感等变化着的直觉因素,促成教育势的形成和动态发展。

最后,伺机突破原理。教育势的运行,既遵循恒常性原则,又掺杂了时机因素。从宏观角度看,势的表现不是一成不变的,势会发生变化。势的交替、势的消长、势的转变、势的盛衰——教育势的发展是个量变与质变的复杂过程。量变引发质变,质变后又会产生新的量变,唯有在变化中势才能发展。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这本身就蕴含了变化的机制,而且主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教育处在弱势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期盼“一下子就展开力量”,而要抓住时机,蓄势待发;教育处在强势的时候,我们需要突破局限,寻求进一步提升。从势的变化和运行发展的机制来看,教育变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同时寻求教育效力的根本性改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势的突变,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渐进的量变,需要的是学生、学校、政府等社会各成员共同努力、抓住机遇,才能在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时候实现“势”的根本改观。

综上所述,教育势虽是客观的存在,但其基本原理是可以利用的,也是可以通过教育主体即人的努力来营造与蓄积的。无论从课堂上、学校管理中,还是在地区和国家教育势的蓄积方面,都离不开教育主体的积极情感和行动。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课堂互动还是管理沟通,从本质上来说,追求的都是学生情感的参与和认同。学校管理则需要考虑到教职工的现状与需求,这样教育势以情感势为核心、以信息势为支撑才能“厚积”,才能“久蓄”,而这些都需要教职工及外部社会对学校的情感能够被真正激发。地区和国家教育势的蓄积更需要民众情愫的激发,寻求到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教育效力未完全成型前,需要的是对民众的教育行为和判断的引导;而教育效力形成后要促成教育势的形成与累积,更需要民众对教育的持续关注和热爱。我们已经是一个教育大国了,如何从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就需要教育蓄积强势。“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13]如此,客观而强大的教育势必将在中国形成!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7.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38.

[3]戴维·玻姆.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4.

[4]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6]李德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5.

[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5.

[8]胡弼成,陈小伟.作为第一防线: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5):16-21.

[9]孙武.孙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71.

[10]胡弼成,上官晴.论教育时序[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3-18.

[11]胡弼成.教育主体评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8(2):66-71.

[12]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0.

[13]魏源.老子本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41.

On the Momentum of Education

HU Bicheng,DENG Ji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The momentum of education is the objective reality in education,which refers to the associ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lemen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so presents the sum of the internal potenti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It is an educational power that goes deep into and influences the human heart and an intuitive model that people preferred to educational efficacy.Educational momentum includes two levels of contents:the external momentum of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l momentum of feelings.With objectivity,implicitness,hierarchy,continuity and dynamism,educational momentum works with four principals including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stimulation and identity,dynamic generation,opportunistic breakthrough.Only the laws and rules of educational momentum are realized and adhered to,can the powerful momentum of education will come into being in China.

education;educational momentum;educational management;momentum-building

G40-02

A

1671-6124(2016)04-0052-06

2016-02-15

胡弼成,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效力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债权让与效力探究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保证合同中保证人违约责任条款的效力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论违法建筑转让合同的效力
论行政审批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